余新國
明朝萬歷年間,易三才任內(nèi)鄉(xiāng)知縣,他勤于政務,秉公執(zhí)法,深受百姓愛戴。這天,易三才正在縣衙處理公務,忽有衙役來報,說酈都驛站的驛卒跟戶部稅差打起來了。
內(nèi)鄉(xiāng)縣地處鄂豫陜交界處,自古為“入關(guān)孔道”、“秦楚要塞”,也是官員北上南下必經(jīng)之途,因而轄區(qū)內(nèi)的驛站就比較多。昨天,戶部稅差一行五人到達內(nèi)鄉(xiāng),他們手握大權(quán),實在得罪不起,可驛站的驛卒怎么跟他們打起來了呢?
酈都驛站距縣衙不足一里,抽袋煙的工夫,易三才便到了。推開院門,但見十幾個驛卒正跟稅差們扭打在一起,易三才大吼一聲:“住手!”
眾人皆停下手來。此時,一個滿臉是血的矮胖男人走了過來,此人易三才認識,叫龐頓。龐頓是戶部的四品官員,其舅是戶部聲名顯赫的侍郎。龐頓抹了一把臉上的血,沖易三才吼道:“易大人,你的手下竟敢毆打朝廷命官,真是吃了豹子膽,還不趕緊把他們抓起來治罪!”
易三才忙不迭地賠著不是,接下來,他找來郎中,給龐頓等人治傷包扎,又將他們安置在內(nèi)鄉(xiāng)縣最好的客店住下,這時候,龐頓的怒氣才算消了一些。
易三才很快弄清了事情的起因。原來,當天午飯時,驛站的廚師按標準端上了四菜兩湯,兩葷兩素,稅差們一見,個個撇嘴瞪眼,滿臉的不樂意。
稅差們的目光都投向龐頓,龐頓瞥了一眼坐在旁邊的驛長,質(zhì)問道:“就拿這幾個菜應付我們?怎么,是貴縣窮得揭不開鍋,還是嫌老子的官小,好欺負?”
“不不,都不是。”驛長賠著笑臉說,“驛站對上級官員的招待是有標準的,只能按標準提供飯菜。龐大人,希望您能諒解?!?/p>
龐頓猛地掀了桌子,然后便罵罵咧咧的。此時,站在旁邊伺候官差吃喝的一個驛卒看不下去了。此人叫易致遠,二十出頭,年輕氣盛,練過武功。易致遠見龐頓如此囂張,忍不住發(fā)了一句牢騷。龐頓聽見了,“啪啪”就是兩巴掌。易致遠哪受得了這氣,沖動之下,還了龐頓一拳。如此一來一往,引發(fā)群毆,于是十幾個驛卒和五個稅差廝打在一起,從屋內(nèi)一直打到屋外……
弄清了真相,易三才還真犯了難:一方面,他對驛卒們深表同情,因為驛站招待官員的用餐標準是他主持制定的,目的是抵制過往官員索吃索喝的奢靡之風,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應該說,這驛長和驛卒都是公事公辦,可他們卻慘遭毆打,實在是冤。另一方面,這些稅差來自京城,背靠大樹,也是不敢得罪的。
思來想去,易三才還是決定把參與打架的驛卒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雖然是稅差先動手,但驛卒們沒能控制住自己,錯誤地選擇了還手,這就觸犯了明朝律例,必須治罪。公堂上,在龐頓的監(jiān)督下,易三才命衙役對參與打架的驛卒分別動了刑。
終于送走了龐頓等人,易三才懸著的心算是落了地。
原以為這事就這樣過去了,誰知一個多月后,龐頓領(lǐng)著刑部的捕頭突然到來。他們宣讀了圣旨:“內(nèi)鄉(xiāng)知縣易三才聚眾造反,毆打官差,觸犯刑律,查核俱實,免去易三才內(nèi)鄉(xiāng)知縣之職,即日起押解刑部候?qū)彴l(fā)落。同犯易致遠、馬康、黨云飛同往。欽此?!?/p>
易三才一聽,頓時如五雷轟頂,差點暈過去。
易三才、易致遠等案犯被龐頓押往京城,內(nèi)鄉(xiāng)離京城千里之遙,他們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吃盡了苦頭。身體的折磨尚能挺住,最讓易三才擔心的是易致遠的命運,為此易三才寢食不安,如坐針氈。
易三才育有二女,一直想生個兒子卻不能如愿,于是抱養(yǎng)了大哥的三兒子易致遠當養(yǎng)子。但易三才不愿改變易致遠的出身,對外仍宣稱易致遠是他的侄子。易致遠打小就調(diào)皮,不愛讀書。后來,易三才把他送到少林寺學武術(shù),原本是想讓他通過練武強身健體,可沒想到的是,易致遠有了一點武功后,倒喜歡抱打不平,招惹是非,這讓易三才很是頭疼。
易致遠成年后,易三才在驛站給他謀了個端碟端盤的差事。本想借機磨磨他那桀驁不馴的性子,誰知事與愿違,這次竟跟稅差打起架來。戶部稅差是上邊派來的,拍馬屁都不一定能拍上,怎敢招惹他們?如今闖了大禍,被押往京城,恐怕兇多吉少,這可咋辦?
一行人走走停停,轉(zhuǎn)眼間到了河北境內(nèi)。這天,進入一個狹長山谷,兩邊山高林密,陰森恐怖。正走著,林中忽然躥出一群蒙面人,領(lǐng)頭的吼道:“將人留下,不然你們都得死!”
龐頓怒視劫匪道:“一群烏合之眾,竟想劫走朝廷罪犯,快將他們拿下!”話音剛落,捕頭們飛撲過去,頃刻間與蒙面人展開一場惡戰(zhàn)。激戰(zhàn)中,一個蒙面人湊到易致遠跟前,一刀砍開木枷,氣喘吁吁地說:“老大,我們救你來了?!?/p>
易致遠心一熱,差點掉下眼淚。他知道,弟兄們絕不會丟下他不管。從少林寺返回內(nèi)鄉(xiāng)后,易致遠結(jié)識了一批年輕人,他們常常懲惡鋤奸,伸張正義。易致遠知道,這群蒙面人肯定是他的生死兄弟。
解開木枷后,易致遠并沒有一個人先走,而是飛奔到易三才跟前說:“叔父,有人救咱們來了,快跟我走。”誰知易三才卻搖了搖頭說:“不能走啊,不走的話叔父到京城還可以據(jù)理力爭,興許咱們還有一條活路,這一走,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必死無疑?!?/p>
不管易致遠怎樣勸說,易三才就是不愿逃走,沒辦法,易致遠只好跟著蒙面人向山上跑去。奔跑的過程中,身后飛鏢“嗖嗖”飛來,馬康、黨云飛被飛鏢擊中,一頭栽倒在地。易致遠則身輕如燕,東躲西閃,算是逃過一劫。
好不容易跑到山頂,易致遠一屁股坐到地上,剛想喘口氣,誰知救他的蒙面人卻將他團團圍住。一個蒙面人哈哈大笑道:“易致遠,你的死期到了!你聚眾造反,如若幡然醒悟,興許還能保住一條性命。然而你半路出逃,這可是死罪啊,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p>
易致遠瞬間明白了,這群人不是他的弟兄,是龐頓安排的人,他中計了。只見眼前明光一閃,一把大刀砍了過來,他暗叫一聲“不好”,就在大刀即將落到脖子上時,兇手忽然“哎呀”一聲,刀隨之落地。這些人還沒弄清是咋回事,周圍的草叢里又殺出一群蒙面人,眨眼間兩路人馬便打在一起。
這路人馬何許人也?原來,他們才是易致遠真正的兄弟。易致遠被押解進京后,弟兄們一路跟了過來,他們選擇在峽谷地帶救人,誰知還沒動手,卻被另一路人馬搶了先。
弟兄們躲在山上觀望,原以為救易致遠的是另一群俠士,誰知他們不是來救老大的,而是欲置老大于死地。說時遲那時快,正當大刀砍向易致遠時,一個眼疾手快的弟兄投去了飛鏢,刀隨之掉落……
易致遠就這樣被兄弟們救走了。
離京城越來越近了,一天夜晚,易三才在客棧里似睡非睡,忽然聽到房頂有輕微的響聲。易三才坐起身,悄聲問:“誰?”
“是我?!眮碚咻p聲回答道。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易三才的侄子易致遠。易致遠被救走后,一直擔心著叔父,便一路跟了過來,這晚打探到易三才的住處,便爬上房頂,準備救叔父逃出魔掌。
易致遠說話的同時,已悄無聲息地落到地面。他再次勸易三才趕快逃走,可易三才依然不同意。見易三才心意已決,易致遠皺著眉頭說:“叔父,侄兒毆打稅差,按律當斬,可您并沒做錯什么啊,龐頓為什么要置您于死地?”
易三才捋了捋胡須說:“不是龐頓,而是龐頓的舅舅戶部侍郎不肯放過我呀。”
幾年前,易三才在青山縣任知縣,那里有一個紈绔子弟范玉明犯下命案,可當易三才要將范玉明行刑問斬時,戶部侍郎派人送來書信,說范玉明是他的親戚,請求易三才刀下留人。易三才不為所動,依律將范玉明處以極刑。戶部侍郎從此對易三才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報復……
易致遠恍然大悟:“也許就是因為叔父沒什么過錯,戶部侍郎和龐頓才安排蒙面人在路上假裝搭救,想借機除掉我們,這樣對外就好交代了?!?/p>
易三才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易致遠焦急地說:“叔父,您去京城,必死無疑,難道您就想不出個脫身的好辦法?”
“辦法倒是有一個?!币兹艤惖揭字逻h的耳邊說,“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對我有知遇之恩,若能找到他……”說著,易三才遞給易致遠一封書信。
三月初十是葉向高父親的忌日,每年的這一天,葉向高必定出城祭拜。到了這天,易致遠按照叔父的吩咐,早早來到葉府門外等候。巳時,易致遠看見葉向高坐著大轎從葉府出來,他奔了過去,“撲通”一聲跪下:“小人冤枉??!”
葉向高掀開轎簾,一臉不悅地說:“今日本官處理家事,不理公務,有何冤情,還是到衙門去告吧?!币字逻h說:“不行啊,葉大人,小人告的可是戶部侍郎,一般官員是不敢受理的?!本徚丝跉?,易致遠小聲說,“小人是內(nèi)鄉(xiāng)知縣易三才的侄子?!闭f著把書信遞了過去。葉向高接了書信,草草看了幾眼,忽然將書信甩到地上,怒吼道:“大膽刁民,竟敢冒充易知縣的侄子招搖撞騙。來人,快將這騙子趕走!”
衙役們一擁而上,將易致遠拖到路邊。瞧著轎子漸漸走遠,易致遠捶胸頓足:“叔父呀,您咋能相信這個狗官,如今可都是官官相護啊……”
在易致遠設法救叔父的同時,在老家,易三才的妻子鄭氏也在想辦法搭救丈夫。易三才走后沒幾天,內(nèi)鄉(xiāng)就來了新知縣。新知縣上任后,鄭氏天天到衙門擊鼓喊冤,只可惜新知縣知道此案是刑部負責審理的,不便插手,因此一直推諉扯皮,不愿受理。
絕望之際,鄭氏忽然想起丈夫跟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私交不錯,便決定進京求葉大人從中說情。然而到了京城,找到葉府,鄭氏多次讓守門人通報,可葉向高就是避而不見。鄭氏也是倔脾氣,你不召見,老娘我就坐在門口死等,要是老娘死在這里,看你葉大人還有何顏面面對文武百官!
這一招果然奏效,終于有一天,葉向高妥協(xié)了,答應見鄭氏一面。見了面,鄭氏詳細陳述了“毆差案”的前因后果,說完將狀紙遞了過去。葉向高接過狀紙,匆匆看了一遍,忽然一拍桌子,暴怒道:“這事老夫管定了。夫人,你就回家等老夫的好消息吧?!?/p>
鄭氏滿懷希望地離開了葉府。管家問葉向高:“大人,此案涉及刑部和戶部,您若插手,恐怕要得罪不少人呀?!比~向高一笑道:“你糊涂啊,老夫若不這樣說,那鄭氏能乖乖離開嗎?”
管家頓時醒悟過來:“大人,您這招就是高,高!”
葉向高染上風寒已有幾天沒去上朝了,萬歷皇帝十分掛念。這天,萬歷皇帝沒打招呼就直接來到葉府,卻見葉向高披著毛毯坐在樹蔭下看書。萬歷皇帝突然到來,把葉向高嚇了一跳,他趕緊跪下:“微臣不知皇上駕到,有失遠迎,還請皇上恕罪?!?/p>
萬歷皇帝示意葉向高站起來說話,他關(guān)切地詢問葉向高的病情,葉向高說自己連吃幾劑中藥,再加上靜心休養(yǎng),病情大有好轉(zhuǎn)。說話間,萬歷皇帝注意到放在一旁的書,忍不住夸贊道:“愛卿患病仍不忘讀書,實在難能可貴,只是朕有點好奇,到底是什么書,竟對愛卿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葉向高回答道:“回皇上,微臣看的是內(nèi)鄉(xiāng)知縣易三才的詩詞集?!?/p>
“易三才?”萬歷皇帝略作思索,“是不是那個毆打稅差、聚眾造反的易三才?”
“正是此人?!比~向高點了點頭。
萬歷皇帝突然面色大變,斥責道:“大膽!堂堂朝廷一品官員,竟去欣賞朝廷命犯的拙詩劣詞,成何體統(tǒng)!”
葉向高再次跪下:“皇上息怒!據(jù)微臣所知,易三才飽讀詩書,為官清廉,忠于朝廷,絕非謀反叛逆之人……”
接下來,葉向高向萬歷皇帝述說了“毆差案”的經(jīng)過。萬歷皇帝聽后,怒氣消了大半,掃了葉向高一眼,警覺地說:“愛卿如此了解案情,莫非易三才跟愛卿有什么瓜葛不成?”
葉向高趕緊擺了擺手:“不不,微臣只是愛才惜才,跟易三才絕不沾親帶故?;噬峡赡芡?,這個易三才絕非常人,他這名字啊,可是有來頭?!?/p>
易三才多才多藝,曾是京城“名人”:一是詩詞寫得好,他的詩詞氣勢恢宏,憂國憂民,好評如潮;二是水墨山水畫畫得好,筆精墨妙,出神入化,讓人回味無窮;三是棋藝精湛,據(jù)說跟他下象棋,除了皇上,沒人能贏他。正是這三項才能,官員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易三才”,其實他本名叫易銀鵬。
但易三才有才,卻也孤傲、清高,不肯向權(quán)勢低頭。多年前,他進京參加殿試,考中進士,此時中榜者紛紛找吏部尚書“聯(lián)絡感情”,易三才卻不肯去,結(jié)果被派往遠離京城的青山縣任知縣,在青山縣又得罪了戶部侍郎,幾年后又被調(diào)往更加偏僻貧窮的內(nèi)鄉(xiāng)縣任職。
萬歷皇帝當然記得易三才,他還真跟易三才下過幾盤棋呢,對易三才的棋藝是發(fā)自心底的佩服。沉思片刻,萬歷皇帝微笑著說:“依愛卿之意,朕該如何處理此案?”
葉向高低頭道:“皇上是明君,自有決斷,微臣不敢妄言?!?/p>
萬歷皇帝嗔怪道:“你呀,就愛?;^,關(guān)鍵時刻不肯替朕分憂?!?/p>
再說易三才,被押解進京后,一直關(guān)在大牢。負責辦理此案的刑部尚書郎接受了戶部侍郎的賄賂,因而對易三才只是象征性地提審了幾次,就很快結(jié)了案。這天,易三才被押赴刑場,正當劊子手舉刀欲砍時,葉向高帶人趕到,隨行的太監(jiān)當即宣讀了圣旨:“易三才聚眾造反一案,查無實據(jù),即日起官復原職?!?/p>
葉向高明明沒答應救人,為何又暗中救了易三才?原來,葉向高不但才識淵博,而且閱人無數(shù),為人精明。他知道,自己身邊或許就有六部官員甚至皇上安插的親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因此在救人這件事上故意口是心非,讓身邊的人看不出一點破綻。后來,葉向高借病遲遲不去上朝,終于“引來”萬歷皇帝。當萬歷皇帝了解到案件的真相后,馬上令刑部的另一名官員暗查此案,最終真相水落石出,易三才這才撿回一條性命。
離京前,易三才前去拜訪葉向高,向他表達謝意。葉向高拍了拍易三才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有些事是說了不做,有些事是做了不說……好了,易大人劫后重生,洪福齊天,回去后履職盡責,好好做官?!?/p>
回到內(nèi)鄉(xiāng),易三才再次走馬上任,那個來內(nèi)鄉(xiāng)履職一年多的新知縣被調(diào)往他縣任職。
這天,縣衙大門外突然貼出一張告示,說易知縣積勞成疾,久治不愈,身體極度虛弱,即日起暫停受理公務。沒多久,又有小道消息傳遍大街小巷,說易知縣得了不治之癥,將不久于人世。
消息傳出后沒幾天,一天深夜,一個黑影越過墻頭,悄悄潛入易三才的臥室。易三才驚問:“誰?”來者輕聲說:“叔父,是我?!?/p>
易三才一看,是易致遠。易致遠在京城被葉向高趕走后,一直惦記著叔父的安危,后來聽說叔父官復原職,這才放下心來。但他深知,自己是朝廷要犯,罪不可赦,即使叔父再做知縣,可官小權(quán)微,同樣救不了他的命。幾天前,他從傳言中得知叔父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便冒險前來,希望在叔父臨終前再見上一面。
聽完易致遠的話,易三才連連嘆氣,勸他投案自首,興許能保住一條性命。但易致遠死活不肯答應。見他如此固執(zhí),易三才啪地拍了一下桌子:“來人,將這朝廷要犯拿下!”
話音剛落,埋伏在屋內(nèi)的幾個衙役立即沖過來將易致遠控制住了。
原來,易三才的病是裝出來的。他知道,易致遠潛逃在外,終究不是辦法,一旦被緝捕歸案,生還幾率極小。他想勸易致遠投案自首,但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他呢?左思右想后,易三才決定采用裝病的方法引易致遠上鉤,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
聽了易三才的話,易致遠不由嗤之以鼻:“想不到侄兒一向敬重的叔父,竟用如此手段,但侄兒決不投案自首。如今侄兒已被叔父拿住,要殺要剮請便,興許把侄兒交到皇帝老兒手里,叔父還能官升三級。”
“你……你……”易三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上前“啪啪”給了易致遠兩巴掌。
接下來,易三才語氣沉重地給易致遠講了一個故事:二十多年前,一位知縣下鄉(xiāng)體察民情時,救了一位企圖跳河自殺的女人,此時女人已身懷六甲。經(jīng)過追問才得知,女人原來是原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的孫媳婦。張居正去世后不久,在朝中部分權(quán)臣的挑唆下,萬歷皇帝把張居正的家抄了,其家人或被整死或被抓走,幸運的是,他的一個孫媳婦從官兵手中逃脫。孫媳婦沿街乞討,風餐露宿,吃盡苦頭,再加上懷有身孕,行動不便,一時想不開,遂投河自殺。
知縣深知,張居正擔任首輔這十年,明朝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氣象,他輔佐萬歷皇帝也是忠心不二。
知縣決定收留這個女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女人生孩子時難產(chǎn),孩子雖然保住了,可女人卻永遠離開了人世。望著嗷嗷待哺的嬰兒,知縣犯了難,他有心收留孩子,可孩子該以何種身份留下呢?
此時傳來消息,說知縣大哥的三兒子出生沒多久就不幸夭折。知縣悲傷之余,想了個偷梁換柱的辦法,對外就說這個孩子是大哥的三子。這樣,張居正的重孫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知縣的養(yǎng)子??紤]到自己身在官場,又性格耿直,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陷害,知縣便決定,盡量守住張家這條血脈……
聽到這里,易致遠打斷易三才的話說:“莫非我就是張大人的重孫?叔父就是故事中的知縣?”
易三才語氣堅定地說:“正是?!?/p>
易致遠“撲通”一聲跪下:“叔父,對不起,您冒著殺頭危險收留了我,撫養(yǎng)了我,可我……好,我聽叔父的話,明天就去投案自首?!?/p>
第二天,易致遠果真到縣衙投案,易三才依法將其逮捕入獄。由于“毆差案”已驚動萬歷皇帝,此時戶部侍郎不敢再插手此案,案件于是層層轉(zhuǎn)手,最后落到南陽知府手上。
易致遠就要被押往南陽受審,易三才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時,易致遠淚流滿面地說:“叔父,侄兒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若能出獄,一定好好孝敬您老人家,給您做牛做馬,養(yǎng)老送終?!?/p>
易三才心一熱,兩顆晶瑩的淚珠滾落下來。
“毆差案”算是結(jié)案了,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小。僅僅因為稅差打人時驛卒還了手,致使易致遠被判入獄,馬康、黨云飛喪命,易三才也差點掉了腦袋,如此沒有公理,誰還敢抵制不正之風?
易三才了解到,“毆差案”后,驛卒們對過往官員和官差是畢恭畢敬,有求必應。這樣導致的結(jié)果是,超標供應成為常態(tài),到了月底一結(jié)算,好家伙,全縣十多個驛站,每月光吃喝招待就達幾百甚至上千兩銀子,而這些費用全由老百姓承擔。
如若任其發(fā)展,必將吃垮地方財政,更讓朝廷失去民心。怎么辦?
這天,易三才把縣衙主要官員召集起來商量對策,他說:“本官草擬了若干禁約,目的是加強對過往官員和驛站的管理,你們看看合適不合適。”說著將寫著禁約的紙張攤開。
官員們湊過來仔細審讀,發(fā)現(xiàn)禁約的第一條是禁濫用應付,也就是禁止隨便供應,否則做官的當以失職論處;第二條是禁止打前站的牌官對驛站進行勒索,如有違犯,允許該驛站直接稟報縣官究查治罪;第三條是針對礦監(jiān)、稅監(jiān)的,對他們只許按規(guī)定供應;第四條是對經(jīng)過驛站的來往官員,出行時乘馬坐轎以及招待他們的伙食,都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
看完禁約,縣丞憂心忡忡地說:“這些規(guī)定好是好,就是難以執(zhí)行,以前我們也制定了不少招待標準,可哪一條真正執(zhí)行了呢?”
“這次跟以前不一樣?!币兹耪f,“本官打算將這些禁約層層上報,乃至朝廷。只要得到上級官員和皇上認可,咱們的腰桿子就硬了,看誰還敢索吃索喝,胡攪蠻纏?”
縣丞滿臉愁容地說:“這倒是個好辦法,只是這樣做,肯定會得罪不少人,畢竟到咱縣索吃耍橫的都是有權(quán)有勢的人啊?!?/p>
“當官不敢抵制不正之風,不敢伸張正義,還叫什么百姓的父母官?”易三才一拳砸在桌上,吼道,“倘若整日唯唯諾諾,處處明哲保身,不能替老百姓做主,這官我寧可不當?!闭f著,易三才咬破手指,用鮮血在禁約書上鄭重簽上自己的名字。眾官員受到感染,也紛紛簽名。
禁約書層層上報,幾個月后,傳來好消息,驛傳道、河南巡撫、監(jiān)察御史這“三院”批準了該禁約,再奏朝廷,獲準。不久傳來圣旨:“內(nèi)鄉(xiāng)知縣易三才勤政愛民,正風化,除弊端,自立禁約,減輕百姓負擔,應予以倡導。所呈禁約條款,授驛傳道、巡撫、監(jiān)察御史之銜,勒刻為碑,以戒世人?!?/p>
易三才趁熱打鐵,請來工匠將禁約條款鐫刻在石碑上,石碑置于縣衙大門之左,并將禁約內(nèi)容張榜公布于各大驛站,要求過往官員和驛站永為遵守。因碑首刻有“三院禁約”四個大字,所以稱之為“三院禁約碑”。
每當處理完公務,易三才常常到石碑前駐足凝思,此時,那副爛熟于心的對聯(lián)常常脫口而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