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竹
我們小鎮(zhèn)上的人都喜歡捏泥人。我姥姥捏泥人的手藝很有名,在鎮(zhèn)上數(shù)一數(shù)二。捏泥人需要使用模具,將和好的膠泥放入固定的模具——想做什么人物,就選擇什么樣的模具;選擇了什么樣的模具,捏出來的就是什么樣的人物。姥姥捏出來的泥人有皇上,有將帥,也有隨從和傭人。
捏泥人的關鍵在于土質(zhì)。土質(zhì)要有韌性,怎么折騰也不會有裂痕,反復拿捏后,也不會缺少膠性。土到處都有,可許多土卻不適合捏泥人。能捏成泥人的土質(zhì),必須具備一定的柔軟度與膠性,否則不行。
小時候,為了找到一種好土,我們常常要跑很遠的地方,要下很大的功夫??墒牵⒉皇侨巳硕寄苷业劫|(zhì)量上好的膠泥。因此,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老師和大人們總是希望我們將來能做一塊“好泥”,總拿我們與“好泥”作比。
于是,能否做一塊“好泥”也就成為我們將來闖蕩世界的一個標準。在老家,大人們常會說:“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塊‘好泥’!”這就是一種超高等級的夸贊了。
久而久之,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能被拿捏、“聽話”的泥土,才能算作一塊“好泥”。其他的土質(zhì)在我眼里都是無用的廢物,甚至被加上一個不好的烙印。
不只是我,我們鎮(zhèn)上的孩子都是這種認知:長大成人后,一定要做一塊“好泥”!時間久了,這個認知在我心里逐漸強化,慢慢地形成了一種與人生有關的概念:將來不管到哪里,都要做一塊“好泥”!這種觀念成為我的一種標準和向往。
然而,天下的“好泥”并不多?!昂媚唷钡臈l件是柔軟又有膠性,永遠要能在捏泥人的手里隨心所欲地來回變化。只有如此,才能變成一塊有模有樣的“好泥”!
長大成人后,我確實按照“好泥”的標準生活了很多年。我篤信一塊“好泥”的標準,并認為世上所有的好品質(zhì)、好事情和好命運都源于一塊“好泥”。
我曾為了沒有成為一塊“好泥”而自暴自棄,也曾為了自己不是一塊“好泥”而傷心悲痛。我在努力適應別人的過程中苛求過自己,可還是沒有令別人滿意。我似乎不適合做一塊“好泥”。
做“好泥”原來并不容易,甚至常常與許多事物發(fā)生沖突。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似乎都不適合做一塊“好泥”,比如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與“好泥”的標準相悖。
后來,隨著年歲漸長,我才知道,我對做一塊“好泥”的認知有誤——人總不能像一塊膠泥那樣任人捏造揉搓。許多有個性、有思想的人反而成不了一塊“好泥”,而那些從“好泥”中被剔出去的“渣子”,往往有可能是金子、玉石或是稀有礦物。
原來,“好泥”并不代表所有好的品質(zhì);原來,“好泥”的作用是那么有限;原來,“好泥”多半是別人手里的產(chǎn)物。
人生漫漫,時間改變了我對“好泥”的認知。我不再按照一塊“好泥”的標準去生活,不再單純地只想著做一塊“好泥”,這反而讓我的生活變得自在、從容、豐富,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信。
不過,我仍然常常懷念小時候和姥姥一起捏泥人的那段日子。只是我現(xiàn)在才懂得,世上大多數(shù)人其實都不屬于“好泥”的范疇,可他們并非不優(yōu)秀。正是由于我們不一定是一塊“好泥”,反而可以成為一塊“好磚”,一塊“好礦”,甚至一塊閃閃發(fā)光的金子。
名師點評
本文寫了兩種人:一種是被別人拿捏在手里,然后放入模具,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做事的人,即被別人賞識的“好泥”;另一種是“好泥”之外的人,他們可能不會在別人的模具里“發(fā)光”,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光彩。那么,你想做哪種“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