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斌
在名垂千古的“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算是最不顯眼的一家了。究其原委,這種“不顯眼”倒不是因其缺少著名的作品,而是其處世的低調(diào)。通過他與“唐宋八大家”中的另一位“達(dá)人”——王安石的交往,人們能一斑窺全豹。
曾鞏與王安石的籍貫同為江西撫州,還是遠(yuǎn)房親戚,曾鞏長王安石兩歲,二人相識于趕考途中,一見如故。
此后,當(dāng)曾鞏還只是一名生員時,便多次向朝廷要員推薦尚任職地方的王安石。在給蔡學(xué)士的信中,曾鞏說:“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執(zhí)事倘進(jìn)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
王安石性情怪異,很難與人相處,而跟曾鞏倒和諧融洽,交往不斷。王安石說自己“吾少莫與合,愛我君為最”。同時,對曾鞏困窘的家境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牽掛和同情。
許多年來,他們惺惺相惜,彼此推崇。
曾鞏在老家屢試不第,招致鄉(xiāng)鄰的嘲諷時,王安石為其不平,寫詩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闭f誹謗曾鞏的人是一群小兒,他們哪里會有曾鞏最終的成就?即便曾鞏卑微貧賤到死,日后也會像班固和揚雄一樣受人敬仰。
而先入仕的王安石因特立獨行而不受人待見時,曾鞏為之辯護(hù):“介甫(王安石)者,彼其心固有所自得,世以為矯不矯,彼必不顧之,不足論也?!蓖醢彩髲?qiáng),遇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人們說他狂妄也好,不狂妄也罷,沒必要理會。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主持新政,并“引故交為己助”,其中也包括曾鞏。但曾鞏認(rèn)為,王安石的變法有點操之過急,勸誡他慎重一些?!绊毥袒站茫讲判懈母?,此不易之道也?!倍醢彩瘜υ柕囊庖娭弥活?。失望之余,曾鞏主動請求離京到地方任職,從此輾轉(zhuǎn)各地,長達(dá)12年,貫穿了整個熙寧時代。在此期間,王安石兩度拜相,權(quán)傾朝野。
并非“始合終暌”。盡管,曾鞏不贊同王安石的某些決策,但在地方為官時并沒有干擾、妨礙其推行,還盡可能地修正其偏頗,彌補其疏漏。
王安石罷相隱居江寧后,宋神宗有次問曾鞏,你跟王安石的關(guān)系最好,你覺得王安石這個人究竟怎么樣呢?曾鞏回答,王安石“文學(xué)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宋神宗說,王安石視富貴如浮云,“吝”之論從何而來?曾鞏解釋,我所說的“吝”,是說王安石“勇于有為,吝于改過”。宋神宗頻頻頷首。
曾鞏深知王安石的自負(fù)和執(zhí)拗。如今王安石垮臺了,怨聲載道,曾鞏本可以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朝這個天怒人怨的失敗者身上唾上一口,但他沒有,只是實事求是地說了自己的看法,肯定了王安石的勇氣和擔(dān)當(dāng),也指出其不足。言外之意是王安石還沒有認(rèn)識到自己錯在哪兒,自然不知如何改正了。
這份相知,王安石了然于心。所以,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頻繁,卻并未中斷。元豐六年(1083年),曾鞏病重期間,王安石還數(shù)次前往探視。可見,植根于這對老朋友內(nèi)心的那份情誼依然不減。正如多年前在變法受阻之后,王安石在寫給曾鞏的一首詩中所說的那樣:“高論幾為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
“醇儒”曾鞏默默地展現(xiàn)了這樣的交友之道:貧賤時認(rèn)同、扶助;發(fā)達(dá)時不迎合、依附;分歧時給以忠告、批評;淪落時不袖手旁觀、投井下石?!吧辖徊恢a,下交不瀆”,中正平和,和而不同,這是難能可貴的堅守。
(編輯??余從/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