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瓣
大家去故宮的時候,不知是否注意到一個“門”字。它出現(xiàn)在各個宮殿的牌匾上,但似乎與我們所認識的“門”字有所不同。這個“門”字筆畫都不帶鉤,而是直直寫下。難道是古人寫了錯別字?
其實不然,這背后牽扯出皇家的一大禁忌。
根據(jù)記載,在漢朝就有“門”字末筆帶鉤的正確寫法,直到發(fā)生一次事故:南宋都城臨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災,火勢蔓延至殿門。當時火災找不到緣由,于是有大臣說,是殿門匾額上的“門”字帶鉤才招來惡火。宋高宗趙構(gòu)覺得有道理,便下令宮殿匾額上的“門”字以后都不能加上鉤腳。往后歷代也沿用了這個做法。
到了明朝開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讓大臣詹希原題寫門匾,結(jié)果詹希原把“門”字寫到最后一筆時,不小心鉤了一筆。朱元璋大發(fā)雷霆,認為這是給他使絆子。這個帶鉤的“門”字讓詹希原掉了腦袋。此后明朝的各處宮殿、城門的“門”字跟先朝一樣不帶鉤腳。
據(jù)說到了清朝,又出現(xiàn)了一些帶有鉤腳的匾額。一日,乾隆發(fā)現(xiàn)正陽門的匾額的“門”字有鉤,不悅道:“朕是真龍?zhí)熳?。這個鉤子會不會刮走朕的龍鱗?”大臣一聽,立馬將“門”字改掉,而這些匾額也一直流傳至今。
(謝宏遠薦自《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