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定
“人生識字糊涂始”,琢磨這話的意思,好像人的糊涂,是從識得幾個字開始,不識字倒會明白事理。這個“糊涂”,大概是指的“書呆子氣”。
那么,不識字,但會說話,總會使人明白吧!也不見得。
說話是不必打底稿的,脫口而出,說過就“蒸發(fā)”了,即使聽者有心,也不一定記得很全(刻意錄音除外),往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造成誤會,鬧出案子,這才抱怨“口無遮攔”。所以先人總是囑咐:是非只因多開口,少說話、不說話,沒人說你是啞巴。仔細想想,很有道理。說話是人生的第一課,遠在識字之前。但先輩們似乎并不希望人們太會說話,告誡“敏于事而訥于言”,“食不言寢不語”,嘴巴上了“鎖”,才被認為“可靠”。
可見,說話學問很大,我認為比識字難。
一是聲調(diào),聲調(diào)高是說,聲調(diào)低也是說,往往有理不在聲高,聲調(diào)低些說,似乎更能把道理說明白,使人易于接受。但有時也會提高聲調(diào),加重語氣。拿破侖在他的講稿上就提醒自己“此處論據(jù)不足,要提高聲調(diào)”,可以突出重點。
二是說話也要精練,不要一天到晚嘮嘮叨叨,說個沒完,使聽者厭煩。當老師,誨人不倦,另當別論。但夫子說,育人也講究方法,像敲鐘一樣,敲一下響一聲,敲而不響是保守,不敲而響是嘮叨,“人之患好為人師也”,坐而論道,胡說八道,也不管人家聽不聽,必被人說成“腦子有病”。
更高的層次,當然是說真話,不說假話。關(guān)于“說真話”的話題很多。
官員有官員的真話,商人有商人的真話,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里,高利貸者夏洛克借給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三千金幣,借據(jù)注明:借期三月,如期滿還不上錢,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債。這大概是夏洛克難得的一句真話。他這句真話,和這些年商品社會的人際交往、所見所聞相較,總讓人覺得那么耳熟。
有位領(lǐng)導下基層時,向老百姓表態(tài)說:以后有何困難,直接找他反映,并當場給群眾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此舉使在場群眾頗為感動。但他回到辦公室以后,手機一直沒開過,百姓有事找他,怎么也打不通。原來他這個手機掛在腰間是做做樣子的,從不開機。實際上他的公文包里,另有兩部手機是開著的,一部是與上級聯(lián)系的,二十四小時“恭候起居”,還有一部是與酒肉朋友聯(lián)系,趕飯局、約會用的,在家關(guān)機,出門開機。三部手機,各有用場,這就叫“同而不和”,手機再多也聽不到他一句真心話。老百姓當然也就不會向這種人掏“心”掏“肺”了,那手機號碼再也無人撥打,還送他一個“雅稱”:“沒一句話可信”。
可見,說真話是不容易的,需要不無中生有、不指鹿為馬、不胡編亂造、不文過飾非。說到底,還是人要老實、正派,三個銅錢擺兩處,一是一,二是二。
真話究竟是什么話呢?先人說“言為心聲”,照這個意思解釋,真話就是心里話。孔子批評“小人同而不和”,骨子里另搞一套,嘴上卻一味附和,一開口就是假話。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其中就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者,信用,講真心話,辦老實事。“不知言,無以知其人”,“聽其言,觀其行”,這么一考察,就能了解一個人。如果繞了半天彎子,不說一句真話,誰敢相信此人?
說假話的人,總是與老百姓同而不和,所謂“人心隔肚皮”,加上說假話,隔得就更遠,甚至拒人千里之外,怎么會說真話?又怎么聽得到真話?
人生識字“糊涂”始,話也不能瞎說。
【原載《諷刺與幽默》】
插圖 / 說真話 / 唐春成
雜文選刊202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