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慰
女兒小時候,貪玩,好吃,古靈精怪,每天從媽媽那里領取零花錢是必不可少的。一轉身,女兒還會去找奶奶要零花錢,有時奶奶給少了,又找爺爺追加“預算”。錢來得如此容易,她不是用來買玩具,就是用來買零食,總是花個一文不剩。女兒對炸雞、漢堡、薯條情有獨鐘,每個月總會纏著我?guī)忸檸状嘻湲攧?、肯德基,還說“不就幾十塊錢嘛”,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完全沒有省吃儉用的概念。
一次,半個月沒有去吃漢堡,女兒便嚷嚷起來,說我這個當爸爸的不愛女兒,太小氣了。其實,這些“洋快餐”價格貴,還都是高熱量的食物,吃多了容易發(fā)胖,長期食用對身體不好。眼見女兒花錢沒有一點節(jié)制,我打算跟她好好談談,給她講道理:愛不是通過花錢多少來衡量的。哪知女兒一點也不配合,要么強詞奪理,要么捂住耳朵不聽,叫人又好笑又好氣。
我把臉一板,對她說:“錢不是大風吹來的,得來容易就不懂珍惜。從今往后,你每天的零花錢統(tǒng)一由爸爸來給,但是你需要通過勞動獲取,多勞多得,自己管理。是買學習用品,還是買玩具、零食,你自己作主。最好能建個賬本,這樣你就懂得錢該如何花了,當你存夠了一定數(shù)目,你想吃麥當勞或肯德基都可以,你看怎么樣?”聽說多勞多得,還能自由支配,女兒挺開心的,笑嘻嘻地點頭同意。
在我的指導下,女兒找來圖畫本,用鉛筆認真地畫上表格,內容有日期、序號、收入項目、收入金額、支出項目、支出金額、結余等,我又仔細地教她如何操作。女兒興致很高,聽得津津有味,然后向我表態(tài)說:“爸爸,我保證不亂花錢了,我要把每一元錢都用在該花的地方?!?/p>
從此,女兒就像一個小管家,收支的每一元錢都記得清清楚楚,平時也格外勤快,洗衣服、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她比誰都積極,為的是獲得獎勵,可以存入她的小金庫。自從有了小金庫后,女兒也懂得節(jié)約了,以前看到五花八門的小玩具、花花綠綠的小零食便想買,現(xiàn)在卻舍不得了。但學校發(fā)起給貧困山區(qū)孩子捐款的活動時,女兒一點都不吝嗇,亳不猶豫地捐款,因為捐得不多,甚至還有些遺憾。女兒說:“我本想多捐點,讓他們多買點本子、鉛筆,可這個月我的余額不足了,下次我一定多努力,爭取多捐點。”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與實踐,女兒一點點成長為我家的“理財小能手”,更傳承著勤儉節(jié)約、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讓我欣喜的是女兒“貼心小棉襖”的屬性明顯增強了,她調皮地對我說:“老爸,您辛苦了,以后在家為您分擔家務是應該的,不需要額外的獎勵了……”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