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花
青少年打賞主播一擲千金為哪般?
近年來,網(wǎng)絡(luò)直播火爆,喜好熱鬧的青少年自然不會缺席。但網(wǎng)上很多直播都不是“白看”的,是需要付錢打賞的。作為未成年人,若是賞個五角、一元也就罷了,但有的青少年出手闊綽,動輒成千上萬。
江蘇一名10歲女孩,網(wǎng)課期間“插看”直播,打賞主播約5萬元;湖北咸寧一名8歲男孩,為主播狂刷禮物11萬元;上海一名14歲初中男生觀看直播半年,累計賞金高達21萬余元;天津14歲少女,癡迷于直播,先后打賞1400多次,約200萬元……作為未成年人的孩子沒有收入,他們打賞主播的錢從哪里來?毫無疑問,來自家長的錢包。
那么孩子為什么要看直播?為什么愿意給主播打賞?不少孩子坦言,他們愛進直播間,不是因為節(jié)目多精彩,而是因為自己太“寂寞”——學(xué)習(xí)壓力大,周圍沒朋友,父母少陪伴,唯有到直播間里尋慰藉。為什么愿意給主播打賞?孩子說:“主播拿我當朋友,能說知心話?!眴柤盀槭裁匆蛸p那么多錢?孩子說:“朋友有‘難’(如平臺考核),當然要傾囊相助!”
原來,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們之所以打賞主播,不是拿錢亂花,而是在幫朋友,報答“知遇之恩”。
再問他們知道打賞的這些錢對家庭意味著什么嗎?大多數(shù)孩子都茫然搖頭。在他們頭腦中,錢只是一個數(shù)字,無論上百還是上萬,都不過是手指輕按。由此可以看出,現(xiàn)在很多孩子往往對“錢”沒有什么概念。
遠離直播當從娃娃抓起
當下,手機已成為人們?nèi)粘5谋貍淦罚⒆印坝|機”機會越來越多,“觸機”年齡越來越小。由于疫情緣故,網(wǎng)課需要,孩子玩手機“合理化”,可以長時間持有手機,給他們在課堂間隙“插直播”、打游戲提供了機會。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平臺和主播正是瞅準了這一點,將賺錢對象瞄向了孩子,利用他們孤獨寂寞、好奇心強、攀比心重、社會閱歷少、辨識能力差、膽小怕家長發(fā)現(xiàn)等弱點,通過誘惑、欺騙、威脅,甚至恐嚇等話術(shù)手段,讓孩子從家長的“錢包”里大把掏錢……
作為家長,要有效規(guī)避孩子濫用手機打游戲,看直播,僅是批評教育是不夠的,關(guān)鍵是讓他們建立正確的手機使用理念,讓他們知道,手機與網(wǎng)絡(luò)是服務(wù)人們生活、學(xué)習(xí)和工作的工具,游戲和娛樂只是它們的“附加值”。要做到這一點,當從娃娃抓起,從孩子第一次“觸機”抓起。
筆者有位朋友,??滟澴约翰粷M周歲的兒子聰明:會用手機聽歌,知道按三角箭頭播放,不愛聽的歌就用手指“劃拉走”,甚至還會玩打汽球的小游戲,小手指頭那個靈活呀,一打一個準……
把手機當玩具丟給幼兒,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小孩子還不會說話,就已經(jīng)會用手機聽音樂、看視頻甚至打游戲了。如此情況下,在孩子頭腦中,游戲和娛樂自然成了手機的全部。在手機和網(wǎng)絡(luò)中“泡養(yǎng)”起來的他們,手機儼然已成為“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大后,你想讓手機與他們分開,無疑是在要他們的“命”。
為此,孩子上學(xué)前,盡可能讓孩子少接觸手機,那種“讓孩子就玩一會兒沒啥”的想法萬萬要不得;孩子上學(xué)后,因為網(wǎng)課確實需要手機,也要在家長的監(jiān)督下,確保孩子用手機做有用的事、做正確的事。這樣,習(xí)慣成自然,孩子就不會對手機產(chǎn)生依賴感,對游戲和直播也不會那么上癮了。
遠離直播需要家長“有效陪伴”
有研究表明,導(dǎo)致孩子手游成癮、看直播成癖的情況,多數(shù)是因為家長陪伴缺失造成的。因此,家長朋友要注意,這個缺失不僅有“硬缺失”——家長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更有“軟缺失”——表面上,家長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但實際上形同陌路。比如,全天候?qū)B毰阕x的家長,為孩子做飯、洗衣,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回家做作業(yè),家長就坐在一旁陪伴、輔導(dǎo)。但除了關(guān)心渴了嗎、餓了嗎、作業(yè)寫完了嗎、考試怎么樣外,家長和孩子幾乎很少交流。如此陪伴的危害,比“硬缺失”更甚,不僅讓孩子感到更孤寂,還會讓他們的心理無比壓抑。
和吃飯、睡覺一樣,與人交往、交流是一個人生存、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心中高興要與他人分享,心中不快需向他人傾訴,遇事不順希望他人排解……而有些家長卻常常忽視這些,不了解孩子,也不想了解孩子,覺得小孩子除了吃喝和學(xué)習(xí),腦中會有什么想法?心里會有什么憂愁?不想聽、也不會聽孩子說什么,有的只是自己一味地向他們嘮叨,要么是要求他們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努力、努力和再努力,要么是抱怨他們不理解自己苦心,不體諒父母的辛苦……無休止地嘮叨,只會讓孩子更加心煩,拉遠與孩子的距離,將孩子推向虛擬的網(wǎng)絡(luò)和“善解人意”的主播。家長陪伴孩子,不僅是肌體上的“陪”,更有心理上的“伴”,要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讓他們有話愿和家長說,有苦愿向家長訴,有事愿請家長幫忙,心心相印,親密無間,才是真正的陪伴。
不要給孩子“觸機”的機會
有家長說:“孩子愿意玩手機,怎樣說都不聽,怎樣管也管不住?!痹谶@里,筆者不禁想說,孩子不是不好管,而是家長不得法。
鄰居家有個上四年級的男孩,每天下午放學(xué)后,家長和孩子都會在小區(qū)廣場上打羽毛球。兩人打得不亦樂乎,孩子哪還有閑心玩手機呢?雙休假日,家長就和孩子一起騎自行車去郊游,轉(zhuǎn)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豈是手機方寸冷屏所能比擬的?
鄰家孩子天天玩,從來沒上過補習(xí)班,可學(xué)習(xí)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鄰居說,孩子玩完回家才開始寫作業(yè),因為玩得高興,作業(yè)效率也高,效果也好,基本上不用家長輔導(dǎo)。做完作業(yè)就睡覺,一覺睡到大天亮,哪里還有時間玩手機呢?
網(wǎng)課期間,孩子和平時一樣,聽得專心致志,及時和老師、同學(xué)互動,生怕漏掉任何一個關(guān)鍵信息。孩子說,老師直播不但精彩,而且有用,其他直播花里胡哨,沒意思,無價值,不看也罷!
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說:“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奔议L若想將孩子從手機直播的“曠野”中拯救出來,一味地奪機、斷網(wǎng)非是上策,轉(zhuǎn)變教育理念,讓球拍、自行車“占領(lǐng)”孩子肢體,讓生活的快樂“占據(jù)”孩子頭腦,才是根本。
此外,日常生活中,購物時家長要多讓孩子參與,讓他們對物品的價格、價值建立概念,讓他們了解家長一天、一月、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家庭日用開支幾何,他們的學(xué)習(xí)、生活用品花了多少錢,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有多大,讓他們頭腦中的“錢”不再只是抽象的數(shù)字,而是每分每角都與生活中的實物相對應(yīng)。孩子如果知道了家長掙錢養(yǎng)家的不易,對金錢有了正確的認識,那么再看直播打賞時,孩子就會掂量再掂量,三思而后“賞”了!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