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璞
假如一鍋煮好的米粥變成了藍黝黝的“阿凡達”,你會不會被那誰給生生拽去“靈魂樹”神游一把?沒錯,藍色的食物,看起來總是那么神秘有余、食欲不足……而這些,還當真不是“空穴來風”。
冷靜!冷靜!
藍的天,藍的海,藍的星空和油畫……藍色可一直是廣袤、沉靜且略帶憂郁的代名詞。于是乎,當這樣的藍色闖入人體的生理結(jié)構(gòu),自然很容易制造出冷冰冰的“克制感”啦。
科學研究表明,在由紅、綠、藍共同構(gòu)成的光的三原色中,藍光波長最短,也最擅長與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里的黑視蛋白發(fā)生反應。由此生成的感光系統(tǒng)坐鎮(zhèn)大腦皮層,就會喚醒人類抑制食欲的神經(jīng),人們便主動去壓制想要吃掉某種食物的沖動。說白了,當你的眼睛看到藍色的食物,你的大腦立刻沖你的嘴巴叫嚷,“危險!冷靜!冷靜!我不想吃!”
“色”以定味
色、香、味俱全是人們對一道美食的至高評價。猜猜看,為什么把“色”排在首位呢?或許,正是源自人們面對食物時的“視覺優(yōu)先權(quán)”。
相關(guān)的色彩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有一種將自己熟悉的味道與某類顏色自覺配對的“關(guān)聯(lián)組合心理”。比如,認為紅色飲料會是溫暖的草莓味,橙色飲料定是清爽的香橘味……縱覽周邊,除了葡萄、藍莓之類藍到發(fā)黑的“偏藍色食物”,真正算是藍色的美食實在少之又少!如此,在你的嘴巴尚未驗明真相前,你的大腦已經(jīng)在眼睛的“慫恿”下鎖定了“藍色的味道”:超級難吃呀!不要吃呀!
“常有毒”的藍
藍色食物幾乎勾不起人類的食欲,倒不怨干飯人的嘴巴太過挑剔。很大程度上,這份感覺來自人類的經(jīng)驗累積——藍糊糊的東東嘛,不止難吃,很多還是有毒的!
可不,自然界里為數(shù)不多的藍色動植物中,絕大多數(shù)是“中看不中吃”的。比如國家級海洋保護動物鱟(hòu),體內(nèi)具有含銅的血藍蛋白,藍色的血液令人生畏;再如“渾身藍”的藍箭毒蛙,雖說別樣明艷,卻根本無人敢與之親近;還有株型別致的烏頭草,漂亮的藍色花朵下藏匿著劇毒物質(zhì)烏頭堿,人類祖先誤食后必然深受其害……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藍色物種常有毒”的觀點深入人心。日后,即便人們明知道某種藍色食物非常安全,大腦還是忍不住地浮想聯(lián)翩,嘴巴也愿意跟著“躲”為上策。
嘴巴也能愛上“藍”
既然藍色可以抑制食欲,那么能否利用藍色的食物減肥?諸位憧憬變瘦的小仙女可別想多了,這個答案只會令你徒增煩惱。藍色,充其量會導致人們對該色系食物的食欲有所減少,但不意味著“絕對不吃”以及“統(tǒng)統(tǒng)不吃”。而且,不恰當?shù)墓?jié)食方式終將導致營養(yǎng)不良,即使被“惡心”瘦了也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哦!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認知度越來越高。紫藍色食物防衰老的功效也引起人們普遍關(guān)注。紫甘藍、藍莓、黑莓、葡萄、茄子等紫藍色果蔬含有的花青素也名聲大噪。其具有的抗癌、預防心臟病、養(yǎng)護眼睛等功效,讓養(yǎng)生一族青睞并視為保健首選。
夏日清涼,一起“藍”起來吧!
小鏈接
一粒藥片,也樂意“搞顏色”
你一定留意過西餐店里的“紅黃”主調(diào)!事實上,將味道與顏色自覺配對的心理效應不只在飲食界大顯身手,也廣泛應用于制藥業(yè)。
藥丸、藥片、藥顆粒……除了藥物有效成分呈現(xiàn)出的固有色,制藥者也常常添加其他不同顏色以滿足患者的用藥需求:諸如冷色系的鎮(zhèn)定作用,暖色系的刺激效果,“彩虹色”區(qū)分不同藥片避免漏服、誤服的提醒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