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敬宇
端午節(jié)后,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各地的雨水開始變多,蚊蟲大量孳生。蛇、蝎、蜈蚣、蜥蜴、蟾蜍等動物活躍。因此,農(nóng)歷五月又被民間稱為“五毒月”。為了平安地度過五月,民間流傳著各種驅(qū)五毒的做法,比如端午節(jié)編彩繩,喝雄黃酒,懸掛艾條、菖蒲……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那么,各地關(guān)于五毒的說法,指的是五種相同的有毒動物,還是隨著地域的變化、緯度的不同,這五種動物也有所差別?除了五毒以外,還有沒有容易被人們忽視、卻又對人們的生活工作造成諸多困擾的動物?
所謂“五毒”,通常指的是蜈蚣、蜥蜴、蝎、蛇和蟾蜍。這五種動物的長相都不太討好,甚至有些讓人望而生畏,加上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有毒液護身,很多人因此對它們避之唯恐不及。人們將它們列入五毒的提法由來已久,故五毒的成員不會因為地域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五種有毒動物吧!
蜈蚣
蜈蚣長什么樣
蜈蚣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陸生節(jié)肢動物,身體扁平,由許多體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上均長有步足,又稱百足蟲、百腳蟲、天龍。它的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喜歡吃昆蟲。
分布區(qū)域及生存環(huán)境
蜈蚣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在中國,蜈蚣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四川、臺灣等地。蜈蚣春出冬蟄,通常來說,身體很長,且有許多對步足。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它們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多藏身于磚石縫隙、墻角,或者成堆的樹葉和雜草中。在農(nóng)村或城市中的破舊潮濕的房屋中較常見。
活躍期
每年4月至10月,害怕日光,晝伏夜出。
危險性
蜈蚣的第一對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傷后表現(xiàn)
蜈蚣有毒腺,可分泌毒液,毒鉤刺入人體皮膚時,會釋放毒汁,毒鉤刺入處會有兩個暗紅色小點,皮膚紅腫,有燒灼痛和刺癢感,傷處附近淋巴結(jié)腫大。
應急處理
被蜈蚣咬傷后,應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可采用冷濕敷法。有全身癥狀者,應速到醫(yī)院治療。
蜥蜴
蜥蜴長什么樣
蜥蜴,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蜥蜴是爬行類蜥蜴亞目動物的統(tǒng)稱。俗稱四腳蛇。此亞目包括17科,3 700多種。
狹義的蜥蜴僅指蜥蜴亞目蜥蜴科蜥蜴屬。蜥蜴以甲蟲、直翅目、蠅類、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類、多足類為食,也吃蚯蚓、軟體動物,偶吃小型蜥蜴。
分布區(qū)域及生存環(huán)境廣義上的蜥蜴分布于歐、亞、非、美洲和大洋洲。狹義上的蜥蜴分布于歐洲、亞洲西部及非洲。中國分布于新疆西部及東北大興安嶺山區(qū)。生活于山區(qū)林間草地或沼澤地帶。
活躍期蜥蜴是變溫動物,在溫帶及寒帶生活的蜥蜴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tài)。在熱帶生活的蜥蜴,終年活動。在特別炎熱和干燥的地方,蜥蜴也有夏眠現(xiàn)象,以度過高溫干燥、食物缺乏的惡劣環(huán)境。蜥蜴的活動可分為白晝活動、夜晚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類型。不同活動類型的形成,主要取決于食物對象的活動習性及其他一些因素。多數(shù)蜥蜴在晝間活動,而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期間活動。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
危險性大多數(shù)蜥蜴是無毒的,但會咬人。目前所知的有毒蜥蜴有兩種:生活在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及其墨西哥近緣種。被激怒時,它們會咬人,但罕致命,其下腭各牙內(nèi)側(cè)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
傷后表現(xiàn)雖然大多數(shù)蜥蜴無毒,但它們確實會咬人。被蜥蜴咬傷后,傷處容易出現(xiàn)腫脹現(xiàn)象,亦容易得破傷風。
應急處理被蜥蜴咬傷后,應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
蝎
蝎長什么樣
蝎,俗稱蝎子,是蛛形綱蝎目動物的統(tǒng)稱。世界上有6科,約600種。中國約15種。體分頭胸部和腹部,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后腹部。前腹部和頭胸部較寬并緊密相連,可合稱軀干,后腹部窄長,可稱作“尾”,末端還有一袋形尾節(jié),尾節(jié)末端為一彎鉤狀毒針。大多數(shù)體長3—9厘米。頭胸部短寬,近四邊形,背面由1塊堅硬的背甲包圍。背甲上密布突起或縱脊。頭胸部由6節(jié)組成,仍保留6對附肢:1對螯肢、1對觸肢和4對步足。螯肢小,位于背甲前緣的前方。觸肢十分強大,著生于背甲前緣的兩側(cè),既可捕食,又可御敵。4對步足的基節(jié)互相密接,形成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
分布區(qū)域及生活環(huán)境廣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國主要為東亞鉗蝎,從內(nèi)蒙古到福建,都有東亞鉗蝎分布。
蝎大多生活在片狀巖雜以泥土的山坡,這些地方不干不濕,植被稀疏,有一些草和灌木。在樹木成林、雜草叢生、過于潮濕、無石土山或無土石山,以及螞蟻多的地方,蝎很少,甚至沒有。它們居住在天然的縫隙或洞穴內(nèi)。
活躍期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蟄,翌年4月中下旬出蟄。全年活動期6個多月。晝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間出來活動,但必須是溫暖無風、地面干燥的夜晚。在35℃以內(nèi)有明顯的趨溫性,在10℃以下進入冬眠。視覺遲鈍。沙漠蝎能適應極干旱的環(huán)境,有許多營穴居生活,致死溫度高達45℃—47℃。蝎在野外生長一年中可分為生長期、填充期、休眠期和復蘇期。
危險性受到威脅時,用其尾部毒針蜇人,釋放毒液。
傷后表現(xiàn)受傷處會出現(xiàn)大片紅腫,并伴有劇痛感。
有些人被蜇傷后,可能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惡心、嘔吐、肌肉強直、呼吸急促、脈搏細弱,乃至呼吸衰竭等癥狀。
應急處理傷處若有毒刺殘留,應該迅速地拔出,在蜇傷處離心臟近的一端2—3厘米處用止血帶或布袋繩子扎緊,每15分鐘放松1—2分鐘。用手自傷口的周圍向傷口處用力擠壓,使還有毒素的血液從傷口中擠出。
用3%的氨水石灰水、1:500的高錳酸鉀溶液、5%的碳酸氫鈉清洗傷口。傷口周圍可用冰敷,或者是冷水敷。中毒嚴重者,應及時送醫(yī)。
蛇
蛇長什么樣
蛇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動物。體細長,分頭、軀干和尾三部分,尾部明顯短于體長,無四肢,低等蛇類橫裂的瀉殖孔兩側(cè)有爪狀的后肢遺跡。蛇全身被鱗片, 頭部形狀各異,吻側(cè)有鼻孔。蛇的瞳孔圓形、垂直或水平橢圓形,無活動性眼瞼。舌細長,前端有分叉。蛇是變溫動物,體溫隨氣溫變化。
分布及生存環(huán)境除南北極外,皆有蛇分布。其棲息環(huán)境因種類不同而存在差異,有的棲息在穴洞中,有的生活在地面上,有的生活在樹上,有的生活在水里。
活躍期每年4月至10月是蛇的活躍期,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產(chǎn)卵,覓食盛期是其產(chǎn)卵繁殖期。上午10時至12時,蛇會在地面上、草叢中、樹干上或洞口處曬太陽,以晝伏夜出居多。
危險性蛇是肉食動物,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
一般來說,毒蛇的頭是三角形的,無毒蛇是圓形的。中國至少有50種毒蛇。被毒蛇咬傷的部位多見于手、臂、足、腿。毒蛇的口內(nèi)有毒腺。無毒蛇和有毒蛇都會咬人。有毒蛇咬人時,通常會高高地昂頭,吐芯子,前后搖擺,嘴巴張開,毒牙向前扎入目標,然后放出毒液。
傷后表現(xiàn)受傷部位會出現(xiàn)疼痛、發(fā)麻和水腫現(xiàn)象。
由于毒蛇的種類不同,因此被咬者的全身癥狀也有所不同。根據(jù)蛇毒的不同毒性,臨床上將毒蛇咬人后造成的損害分為神經(jīng)毒損害、心臟毒和凝血障礙毒損害及肌毒損害三類。
應急處理可用繩索、手帕、植物藤、布帶將傷口近心端的5厘米處捆住,防毒素繼續(xù)在體內(nèi)擴散。每隔15—20分鐘松帶子1—2分鐘,以防肢體因缺血壞死。
用井水、泉水、茶水、自來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沖洗傷口。
被有毒蛇咬傷后,應盡早用藥,并及時就醫(yī)。
被無毒蛇咬傷后,無須特殊處理,只需對傷口清洗、止血,去醫(y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蟾蜍
蟾蜍長什么樣
蟾蜍是蟾蜍科蟾蜍屬動物,別稱疥蛤蟆、癩蛤蟆。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體形大小相差較大,一般50—110毫米。皮膚甚粗糙,滿布大小瘰疣,肩帶弧胸形,無肩胸骨。體背面顏色一般多為黃褐、綠褐、暗褐、棕褐或紅褐等色,其上有斑或無斑;腹面淺黃色,多有灰色斑,有的腹后部有一較大深色斑。
分布區(qū)域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除馬達加斯加、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南太平洋島嶼以外,幾乎遍布各大洲。中國有15種和3個亞種。蟾蜍以陸棲為主,不善跳躍,多爬行。白天經(jīng)常隱蔽在荒野或田邊草叢中、土穴內(nèi)、石塊下,黃昏時出外活動和覓食。
活躍期
夏秋最為活躍。
危險性
蟾蜍的背面有大大小小的疣粒,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于頭側(cè)鼓膜上方的耳后腺。這些腺體會分泌白色毒液。皮膚分泌物和卵有毒,人食后可引起中毒反應,甚至致死。
應急處理
立即催吐、洗胃和導瀉。
適量輸液,并給予利尿劑。
及時就醫(yī)。
螞蟥
螞蟥長什么樣
螞蟥是蛭的俗稱,分旱螞蟥、水螞蟥( 水蛭)、寄生螞蟥三種。螞蟥是環(huán)節(jié)動物門蛭綱動物,身體光滑有延展性,顏色為深褐色或黑色,沒有皮膚。
分布區(qū)域及生存環(huán)境
水蛭屬于廣布種,在中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水蛭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稻田、河、溝渠及有機質(zhì)豐富的水體都是它的生存空間。旱螞蟥多生活在溪邊雜草叢中,腐敗的枯木爛葉堆和潮濕隱蔽地方尤多。
活躍期
氣溫低于3攝氏度時,蛭會蟄伏冬眠;每年3—4月氣溫高于8攝氏度時,開始活動。因此,春夏季是蛭的活躍期,在高溫多雨潮濕的季節(jié),數(shù)量尤多。
危險性
螞蟥靠吸血為生。吸血時,螞蟥先以顎上的齒將皮膚割開口,然后借助肌肉性咽頭的抽吸,將血液吸入體內(nèi)。它們會順著皮膚爬進腋窩、尿道等部位,遺患無窮。人們下河游泳或在稻田里勞作時,很容易被水中的水蛭“偷襲”;口渴難耐飲用山泉時,寄生螞蟥可能會悄悄鉆進體內(nèi),令人防不勝防。
傷后表現(xiàn)
螞蟥無毒。但是,螞蟥唾液腺能分泌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物質(zhì)水蛭素及促使血管擴張的類組織胺類物質(zhì),從而使傷口流血不止。此外,螞蟥叮咬的傷口易被細菌感染,從而引發(fā)潰爛。有的人被螞蟥咬后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如身體發(fā)癢,身上起紅斑,嘴唇腫起,嚴重者會出現(xiàn)眩暈、呼吸困難等癥狀。此時,應及時就醫(yī)。
蜱蟲
蜱蟲長什么樣
蜱蟲,俗稱草爬子、壁虱,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螨亞綱蜱總科節(jié)肢動物寄生物,蟲體橢圓形,幼蟲只有六只腳,成蟲后有八只腳。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
蜱蟲屬于廣布種,遍布中國,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它們喜歡在植被茂盛的山區(qū)和丘陵地帶、草地、森林、灌木叢、半荒漠地帶等野外環(huán)境中生活。
活躍期每年4月至10月是蜱蟲的活躍期。這一時期也是人們戶外活動比較頻繁的時期。
危險性人或?qū)櫸镌趹敉膺\動時,蜱蟲會借機爬附到人和動物身體上,進行吸血。它們一般寄生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如頸部、耳后、腋窩、大腿內(nèi)側(cè)和腹股溝等處。沒吸血時,蜱蟲的腹部扁平,個頭只有芝麻粒兒那么大;吸飽血之后,背面隆起,有黃豆那么大。
帶著寵物外出時,應提防蜱蟲寄生在寵物身上。
被蜱蟲叮咬后的反應被蜱蟲叮咬后,咬傷部位會出現(xiàn)環(huán)形紅斑,紅斑中心部位有一個小小的凹陷,傷處會痛癢、紅腫,可伴發(fā)熱、全身不適、頭痛、乏力、肌肉酸痛、惡心、嘔吐、腹瀉、厭食、精神萎靡等癥狀。嚴重者,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并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
應急處理如不慎被蜱蟲咬傷,千萬不要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將其捏碎。應該用乙醚、煤油、松節(jié)油、旱煙油等涂在蜱蟲頭部,讓它自行松口;亦可用液體石蠟、甘油等涂在蜱蟲頭部,使其窒息松口。
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
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zhì)激素。嚴重者,應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