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清
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人們的養(yǎng)生保健意識明顯增強,市面上各種保健品越來越多,運動、健身也開始廣受推崇。但人們卻遺忘了自身擁有的養(yǎng)生保健“利器”——穴位,借助推拿、按摩等方式對自身穴位進行刺激,亦可發(fā)揮強身健體之效,比如足三里就是養(yǎng)生保健的要穴。
足三里,屬人體“四大要穴”之一,諸多古籍內均有所載,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性屬土經(jīng)土穴,古書有載“合治內腑”,六腑發(fā)病均可用之,可發(fā)揮調氣血、理脾胃、促消化以及補虛弱等多種功效,對人體整個消化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旺盛各項功能,促進營養(yǎng)收吸,增加全身各個系統(tǒng)能源,故有“長壽穴”之稱。
足三里位于膝下3寸、小腿的前外側。實際定位的時候,先找到我們的兩個膝眼(屈膝時膝蓋的兩個凹陷,大腿內側為內膝眼,大腿外側為外膝眼),外膝眼下4橫指寬,按壓有酸脹感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本穴可治療五癆、羸瘦、胸淤血、乳癰、腸癰等癥,對于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血脂異常、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人群,刺激足三里均可發(fā)揮較好的效用。
具體做法如下:
以直刺法刺入足三里穴,深度1~2寸,可有效改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
中醫(yī)流傳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意思是想要身體安康,就要常年堅持艾灸足三里。
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立于足三里穴位上方,以線香自頂尖處接觸點燃,讓其以均勻方式往下燃燒。第1次燃燒1/2,知熱便馬上掐滅或者是馬上捏起;第2次仍將艾炷立于原處,燃燒到2/3,知痛后,馬上去掉或者按滅。反復艾灸,至穴位發(fā)紅或者產(chǎn)生小水皰為止。具體次數(shù)視自身情況定。不過直接灸有個缺點,就是會傷害到皮膚,且水皰護理不當有增加感染的風險。尤其是以前艾炷大如棗核對皮膚的傷害更大,后來逐漸減少艾炷的量,由棗核大改為麥粒大小,燒灼輕、痛苦小、不留大疤痕。
間接灸則是利用其他物品,將艾炷與皮膚隔開施灸的一種方法,相對直接灸要安全些,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種艾灸方式。一般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隔鹽灸。
也可將艾條一端點燃,沿著足三里穴位緩慢地上、下移動,距離皮膚2~3厘米施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
按摩刺激足三里,可以發(fā)揮補腎強筋、胃腸功能、防病健身以及抗衰延年等多重功效,尤其是內分泌失調的女性,具有極好的保健功效。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或是中指對足三里穴進行按壓,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按壓頻率在每分鐘15~20次??呻p側同時按揉,也可單側單獨操作。但要注意,每次進行按壓時,足三里穴均需產(chǎn)生針刺樣的酸脹與發(fā)熱感。
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直至潮紅、發(fā)熱,可有效改善嘔吐、腹脹以及消化不良等不適。
不僅僅是足三里,人體的養(yǎng)生保健穴位還有很多。比如感冒不適可以按按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后發(fā)際的凹陷處);內關穴(位于腕臂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則對暈車有一定緩解作用。
這些穴位不僅單用有效,互相搭配,更能夠取得不同的療效。比如足三里配合三陰交,足三里有升陽益胃之功效,三陰交有滋陰健脾之功用,兩穴陰陽相配,可治療脾胃虛寒、氣血虧博。
綜上所述,足三里穴是人體長壽要穴之一,經(jīng)常以按摩、灸法以及針刺等法刺激該穴,既可以強身健體,還可防治多種疾病。而人體這樣的養(yǎng)生保健穴還有很多,只要懂得如何使用,就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發(fā)揮養(yǎng)生保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