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通州不久,周延儒就上疏說自己斬了百余人。后來愈發(fā)夸張,有時甚至一天早晚兩次上疏,“題皆飛報大捷”。等到清軍自行出塞離開時,他又稱是自己將清軍打退的。由于他謊報軍情,影響了崇禎帝的判斷,加速了明朝滅亡。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的朝會上,崇禎帝向周延儒行禮曰“朕以天下聽先生”。這時,周延儒在復(fù)社張溥(明朝晚期文學家)等人的運作下,被二次起用入閣已經(jīng)快一年了,一時榮光無限。而關(guān)外的后金也早已改國號為大清,實力愈發(fā)強盛,在遼東對明廷形成強大威脅。
在這段時間里,周延儒一改首次任內(nèi)閣首輔時的作風,做了減免民間欠稅、免除災(zāi)荒地區(qū)賦稅、召回監(jiān)軍太監(jiān)等好事,名聲一時有所好轉(zhuǎn)。眼看著“改弦易轍,重得賢聲”的目的就快達到了,但一切都毀于一個謊言。
內(nèi)閣首輔自請督師
明朝末年,內(nèi)閣權(quán)力之爭頻繁。大臣們?yōu)榱藸帄Z首輔之位,往往拉幫結(jié)派、黨同伐異,政治局面一片混亂。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各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甚至還波及到遠在遼東與清軍作戰(zhàn)的將帥。
在內(nèi)閣諸臣忙著相互傾軋的情況下,被視為明廷“最后屏障”的名將袁崇煥(更多精彩內(nèi)容詳見《大明“手術(shù)師”袁崇煥》,特惠價50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被誣陷“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最后被崇禎帝處死,成為了政治犧牲品。
袁崇煥死后,明廷朝中一時無人可用。而愈發(fā)強大的清軍再次從墻子嶺、青山口入關(guān),如入無人之境。他們繞北京城,過山東,一路奔襲南下到江蘇一帶。
逡巡數(shù)月后,清軍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北上而歸,再次來到北京城附近,直逼京畿。由于擔憂清軍攻城,北京城實行戒嚴。之后,周延儒自請督師,坐鎮(zhèn)通州。
作為文臣,周延儒具備一定的政治能力。他少年得志,素有文名,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他連中會試會元、殿試狀元,并以翰林院修撰之職踏入仕途,但一直不溫不火。等到崇禎帝即位后,周延儒在錦州兵變等事件的處理中表現(xiàn)出色,因此受到賞識,地位隨之扶搖直上,官至內(nèi)閣首輔。之后,他在黨爭中落敗回鄉(xiāng),與家鄉(xiāng)百姓起了沖突,失了民心,還被挖刨祖墳。然而,在崇禎帝心中,他仍是可信任的股肱之臣。再次入閣為首輔后,周延儒依然發(fā)揮善于揣摩崇禎帝心意的特長,并且做了一些真正有益于國計民生之事,頗得崇禎帝寵信。據(jù)明末文學家李長祥所著的《甲申廷臣傳》記載,崇禎帝對周延儒“恩禮極矣”,常常說:“還是他(周延儒)好!”
在軍事方面,周延儒不怎么精通,他也有自知之明,曾說“但愿捐軀報國,援兵事實非所長”。但由于稍懂一些軍事的大學士吳牲被派去抵抗李自成的大軍,朝中實在無人,周延儒只得自請督師。
撒謊鑄成大錯
崇禎十六年四月,周延儒來到了通州,開始督軍工作。真正上了戰(zhàn)場,這個只懂弄筆行文的閣老怕了。他不敢與清軍正面作戰(zhàn),只能派兵前去探查消息。
當探知到清軍并不打算攻打京城,只稍作停留后,周延儒松了一口氣。他認為,既然清軍沒有對壘的想法,那他也正好按兵不動。于是,他整日呆在軍營里與幕僚們喝酒吟詩,坐等清軍自行退兵。
想到崇禎帝在京城里等待消息,周延儒便上疏說自己斬了百余人。后來愈發(fā)夸張,有時甚至一天早晚兩次上疏,“題皆飛報大捷”。等到清軍自行出塞離開時,他則稱“臣中夜冒警自順義抵密云趨各督、撫,今俱出塞”,表示是自己將清軍打退的。
捷報頻頻傳回京城,有不少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言官紛紛彈劾周延儒不作為,還將縱容清軍出塞謊報為功勞。但崇禎帝十分相信周延儒,將這些彈劾視為訛傳。
等到清軍退兵后,周延儒回京被加封為太師,其子也被封為中書舍人,并賜銀幣、蟒服。
按理說,周延儒在官場沉浮近30年,不可能不清楚謊報軍情的嚴重性與危害性。不過,向來善于揣摩皇帝心意的他,知道好大喜功的崇禎帝喜歡并希望聽到這樣的捷報。同時,在清軍虎視眈眈以及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勢如破竹下,朝廷也需要一些好消息來振奮人心。一次撒謊竟讓周延儒的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何樂而不為?
然而,周延儒沒想到,數(shù)日后,這個謊話就被戳破了。當錦衣衛(wèi)與東廠太監(jiān)將周延儒消極怠戰(zhàn)和謊報戰(zhàn)功之事上報后,崇禎帝頓時震怒,下旨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諉之罪。
見事情敗露,周延儒趕緊“席蒿待罪,自請流放戍邊”。崇禎帝雖然震怒,但仍認為周延儒功多過少,只讓他免職回家,并未嚴懲。
身后徒留罵名
免職本是周延儒最好的結(jié)局,但他為官時用人不當、貪污等積弊過多,在下臺后被彈劾。
周延儒的門生范志完兵敗并縱兵禍害百姓,其親信吳昌時泄露機密,兩人被相繼問罪。之后,周延儒“招權(quán)納賄”的證據(jù)也被查了出來。崇禎帝大怒,說:“周延儒機械欺蔽,比匿容私,濫用匪人,封疆已誤?!?/p>
周延儒知道崇禎帝盛怒,幾次托人乞求,崇禎帝都不為所動。處死吳昌時后不久,崇禎帝便派揭發(fā)周延儒在通州“一矢未發(fā)”的駱養(yǎng)性(執(zhí)掌錦衣衛(wèi))傳詔,令其自縊。
據(jù)《烈皇小識》記載,當周延儒知道駱養(yǎng)性帶錦衣衛(wèi)前來捉拿他時,他預(yù)感在劫難逃,便把自己搜刮的珍寶付之一炬。而他死后,民間傳唱歌謠曰:“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后賜繩。繩系延儒之頸,一同狐狗之頭?!焙髞恚苎尤逡蛘`國之名,被列入《明史·奸臣傳》。
由于周延儒謊報軍情,讓崇禎帝以為清軍只是紙老虎,從而放松了警惕,影響了判斷。待到清軍大舉進攻時,為時已晚。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軍發(fā)起進攻,崇禎帝命后宮嬪妃全部自殺,并親手砍殺了兩個女兒,又命貼身太監(jiān)帶3個皇子出逃。之后,他逃至煤山自縊而亡,明朝覆滅。
(《廉政瞭望》)D0F23CC6-C940-415F-BDD7-509E68B5E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