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捷
“經(jīng)常會有人問我,你年輕的時候在哪兒?出國讀書了嗎?”“我說,沒有,我一直在舞臺上?!薄澳膫€舞臺?”“北京曲劇。”“哦,北京曲劇,北京曲劇是什么?”“看來很多人還不了解北京曲劇是什么?!?/p>
簡介:
許娣,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演員工作委員會理事和第三屆演員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演過的北京曲劇的舞臺劇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少年天子》《婚戀面面觀》《龍須溝》《茶館》《四世同堂》等劇目。
參演過的主要影視作品有:《趟過男人河的女人》《神話》《你是我兄弟》《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大丈夫》《小丈夫》《我的前半生》《我的真朋友》《愛的厘米》《沒有工作的一年》和電影《失孤》《親愛的,新年好》《世間有她》《手機狂響》等。
在接受《北京紀事》的采訪時,許娣說話爽朗,笑聲清亮——大部分人對她的角色印象,同樣停留在此。五年前,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許娣涂著高飽和色系口紅,踩著高跟鞋,出演了劇中羅子君的媽媽薛甄珠,走路帶風(fēng),直率明快,渾身散發(fā)著市井氣息,很多網(wǎng)友評價“許娣演活了一個歡天喜地又生動喧鬧的老太太,真是絕了”。贊譽中,她也憑借這個角色,獲得第24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獎。
也許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以影視演員的身份可以在熒幕前,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成為年輕觀眾追劇的“動力”。好奇的人,開始追溯她的履歷,發(fā)現(xiàn)在追求聲量和流量的娛樂圈中,除了一部部影視作品中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許娣鮮有聲響。身處名利場,她對名利卻始終沒有過多熱切的渴望。“我真是不太把這個看得很重。”不爭,不比較,不乘勝追擊,是許娣的生活哲學(xué)。這也可以在她藝術(shù)生涯的前半生,得到呼應(yīng)。一個幾乎“隱形”的演員,在一個地方戲的舞臺上耕耘了大半輩子。
很少有人知道,許娣是曲藝曲劇表演藝術(shù)家魏喜奎先生的弟子,17歲便進入北京戲曲藝術(shù)學(xué)校學(xué)習(xí)北京曲劇。在北京曲劇的舞臺上,她是《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小白菜、《龍須溝》中的程娘子、《茶館》中的康順子。1997年,她榮獲第1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北京曲劇第一位“梅花獎”獲得者。
雖然她現(xiàn)在憑借影視作品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多次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從藝的初心和對北京曲劇的熱愛。從十七歲學(xué)習(xí)專業(yè)到現(xiàn)在,對北京曲劇的熱愛早已融入到血液里,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沒有太大的野心,坦誠接受生活饋贈的一切,她更愿意往前看,隨遇而安,笑對過往。一個使命感極強的人,往往會輕看光環(huán)。
今年,許娣65歲了。在“女性演員年齡危機”喧囂的當下,許娣似乎為這個命題做出一種解答——如水,清淡般流過,但總會留下波光。她的故事關(guān)乎選擇與執(zhí)著,關(guān)乎時代,也關(guān)乎個體。
以下是許娣的自述
我一直特別不自信,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
1974年,我還是一名高中生,北京曲劇團到我們學(xué)校招收學(xué)員班的學(xué)生。那時我根本不知道北京曲劇是什么,老師讓我去試試,就去了。面試時講了一個故事,可能老師覺得我的朗誦還符合曲劇團的招生標準,之后就一路考了進去。
進團后,我完全兩眼一抹黑。我們班有少兒合唱團的,有學(xué)京劇的,有學(xué)跳舞的,就我是一白丁,什么都沒見過,也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感覺太難了。
因為沒有受過聲音的基礎(chǔ)訓(xùn)練,我一直都不自信。當時我的聲音不行,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大白聲,聲音也唱不長久。為了練習(xí)聲音,每天只要琴房一空出來,我就鉆進琴房,一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摁著琴鍵,自己練聲?,F(xiàn)在回想起來,我那個笨方法還挺好,能控制音準(笑)。我就這樣練聲一直練到2008年退休。接到退休通知的那天,我看著鋼琴感嘆,面壁三十多年的練習(xí)啊,我是怎么做到的?我還真的就做到了。
后來拜師魏喜奎先生學(xué)習(xí)這個事,也是一段奇妙的緣分。在我的心里,只有優(yōu)秀的學(xué)生才會被送到魏先生那里,我從來沒敢想過有一天會跟著魏先生學(xué)習(xí)。
1986年,有傳言說魏先生要讓我演《楊乃武與小白菜》,“一定要把這生虎子給摳著出來”。這么大的一個戲讓我這個“白丁”演,我惶恐不安又覺得不可能,我能入先生法眼?但那個時候,魏先生真把我叫到家去了,從第一場到最后一場的唱,細細地給我說了一遍,還留我在她家里吃了飯。我才覺得這個事兒,是真的。我那時候就是不自信, 師父也從來沒有當面夸過我。直到魏先生去世后,魏先生團里的好朋友劉淑珍老師才跟我說,“你師父是喜歡你的,當初你演小白菜的時候,她特意喊我去劇場看,說你有她年輕時候的樣子?!?/p>
1989年12月在天津演出的時候,我和魏先生走在馬路上,她突然說:“我一直也沒有徒弟,我想收你?!鞭D(zhuǎn)過年,就正式拜師了。我也不知道師父怎么就看上了我,我覺得自己太不優(yōu)秀了,條件真的很差。但師父的肯定和鼓勵給予我極大的勇氣,我告訴自己不能氣餒,一定要通過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認真演好每一個角色,讓觀眾覺得我是一個好演員。這個想法一直伴隨著我的藝術(shù)生涯直到現(xiàn)在。
1996年我獲得了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領(lǐng)獎的那一刻我特別的驕傲,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北京曲劇這個劇種驕傲,這個獎是整個劇團和劇種所獲得的榮譽。作為北京唯一的地方戲,看著她一天天成長壯大。我真心地感到驕傲和自豪?,F(xiàn)在,我也收了自己的弟子王玉。希望能將師父的東西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把北京曲劇發(fā)揚光大,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最初在學(xué)員班的時候,因為演唱的不足曾經(jīng)動過轉(zhuǎn)行的念頭。我們聲樂老師帶我偷偷去考過話劇文工團,結(jié)果人家特喜歡我,一面試完就迫不及待地給團里打電話問情況,結(jié)果我和聲樂老師剛回學(xué)校大門就被攔住了,學(xué)校負責(zé)人指著聲樂老師的鼻子就罵:“你如果把許娣弄走了,你吃不了兜著走。”想飛的心就這樣被壓下來了,以后就再也不敢萌動了?,F(xiàn)在回過頭來看,多虧了那時候的老實,才有了現(xiàn)在的許娣。(笑)
北京曲劇團成立于1952年,相較于京劇、昆曲,北京曲劇是非常年輕的劇種,缺少觀眾基礎(chǔ)。場下觀眾的數(shù)量,從少到多都是一場一場唱下來的。劇團效益不好的時候,很多人都多打一份工來補貼家用。那時工資不高,交完孩子的托兒費,日子就過得緊巴巴的。我就跟我先生說,要不我也去找份打字員的工作,掙點外快?我先生一聽就堅決地反對,“你不是干那個的,你就好好練你的。”從此,我就再也沒動過別的念頭,一心扎在團里,老老實實地練聲練唱、排練、演出。
1986年,偶然的機會下,我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電視劇《他沒有風(fēng)雨衣》。面對鏡頭,我手足無措,連走路都不會了,因為我只會在舞臺上行動。說句心里話,我當時真不喜歡拍電視劇,因為不習(xí)慣(笑)。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鏡頭前的人物塑造,那種細膩情感的刻畫與表達,對我在舞臺上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初涉影視作品,還算成功。陸陸續(xù)續(xù)地收到不少劇組的邀約。但我始終覺得北京曲劇的舞臺才是我畢生追求的事業(yè),影視作品雖然能獲得更高的知名度,但初心不能忘。所以,一直以來事業(yè)的重心都放在舞臺上,直到2008年退休后,我才將重心轉(zhuǎn)移到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
許娣談到:演員是人塑造人的藝術(shù),不僅是角色外形,更重要的是塑造角色的靈魂。優(yōu)秀的演員,首先要做個好人。純粹的靈魂才有可能塑造出無瑕的角色。我一直十分感激父母對我的教育,他們教會我自覺、自律,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堂堂正正地做人,這種精神一直伴隨著我在人生和藝術(shù)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戲曲界有句老話:不成魔,不成活。我覺得這句話是對一名演員藝術(shù)要求最好的概括。臺上每一個動作的背后都是無數(shù)次的磨煉與思考。我曾為自己條件差而感到苦惱和絕望,也曾為自己努力付出得到回報而歡欣鼓舞。這一切都離不開苦行僧一樣的修煉。成活的前提是成魔,成魔的基礎(chǔ)是“磨”,這個過程,很漫長。這種練,特別苦。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不斷地磨煉,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技藝上不斷精進。
作為一名演員,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與觀眾同呼吸、共命運的那一瞬間。觀眾跟隨著演員的情感而流露出的喜、怒、哀、樂,會給予一名演員莫大的成就感。這種愉悅,是一種境界,也是痛苦修行之后的快樂。
如今,我仍在繼續(xù)修行。無論是在舞臺還是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角色是演員的生命,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與北京曲劇邂逅,我正值花樣年華的十七八歲,北京曲劇正值花樣年華的二十三歲。我們都是青蔥少年風(fēng)華正茂,我們互相攙扶、互相陪伴、互相成就,走過了四十七年。今年是“北京曲劇七十年”, 而我也已過花甲耳順之年的65歲,正向古稀之年邁進。我為魏喜奎先生等一代藝術(shù)家創(chuàng)立的北京曲劇而驕傲,為我自己曾經(jīng)在這一方寸舞臺上努力奉獻過而自豪,為我們的后來者活躍在舞臺上而備感欣慰,相信北京曲劇的未來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