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華博士
南都·灣財社:提到故宮,很多人都會想起紫禁城、藍天紅墻黃瓦,那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筑又有哪些特色?
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于西九文化區(qū)西邊,西九文化區(qū)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致力為香港創(chuàng)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香港文化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其中7800平方米為展廳。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并不是故宮博物院的分館,雙方是伙伴關系,是西九文化區(qū)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項目。我們要體現香港這個城市的特色,用一個嶄新的方式展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和我們現代的生活連接在一起。
首先,建筑物會給到觀眾一個很好的體驗,現代建筑展示了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全新演繹,設計理念來自“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國藝術”與“香港城市景觀”三大元素,融匯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城市風貌,除了體現傳統(tǒng)視覺與空間美學,更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古代庭院相連的空間設計概念。
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了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布局,以垂直遞進的空間串連不同樓層。
其次,博物館正門及各個展廳入口采用朱紅色,與紫禁城紅墻遙相呼應,觀眾來到博物館,可以感受到很強的現代感。再次,博物館旁邊就是藝術公園的城市綠洲,臨海位置令海濱及港島北景致一覽無余;置身博物館中庭往窗外眺望,便可以欣賞到維港、中環(huán)與周邊離島海天一色的融合之美。
南都·灣財社: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元素,故宮博物院除了文物展品支持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支持?
吳志華:我們和故宮博物院的關系并不只是借文物,我們其實是一個合作伙伴的關系,共同攜手進行中國文化傳承的工作。在過去那段時間,故宮博物院參與了我們整個展覽的策劃,科技人員這次也來到了香港參與我們展覽的每一次籌備工作。
日后,我們還會和故宮博物院加強聯(lián)系,攜手制作更多展覽、教育、文化交流項目,特別是在文化交流上,開館之后我們會有很多計劃推薦,我們希望把故宮文化、中國文化帶到全世界,讓觀眾們更深入認識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南都·灣財社:開幕大展,到底會展出什么“寶貝”?有哪些特別的展示?
吳志華:我們開幕大展將展示來自故宮博物院精選的914件珍品,其中包括有18%的160多件為一級文物,我們將以輪換的模式,有些展出1個月,有些展出3個月,有些展出5個月的時間,不斷輪換。
比如第2展廳“紫禁城的一天”,展品呈現了當時皇帝的生活,從早上4點起床到晚上8點入睡,包括臨朝聽政、和大臣的對話、茶宴、狩獵等活動。另外,我們廣泛應用了多媒體技術,總共50多個多媒體節(jié)目會和故宮珍藏、盧浮宮珍藏同期展出,包括影片、互動展品、聲音珍品等。
在開幕展上,我們還展出13件與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借出的文物,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馬文化”的主題,進行中西文化交流。另外,我們邀請了香港策展人、藝術家、多媒體藝術家參與創(chuàng)作,通過新技術應用令觀眾對傳統(tǒng)、故宮文化有更新的認識。
南都·灣財社:一個博物館的策展、運營都離不開幕后的團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幕后團隊有哪些特色?
吳志華:整個博物館同事大約100人,其中包括不同部門的同事。研究策展部、設計部、藏品部、出版,很重要的還有教育團隊,將來會進行公眾教育;營運上來說有很多顧客服務、保護團隊、文創(chuàng)產品團隊。特別想強調研究、策展團隊,這個團隊是整個博物館的靈魂,工作包括定展廳主題、展覽內容、撰寫文字、安排配套展示方式。
整個團隊很國際化,除了香港本地學者,還有內地學者,他們很多在香港讀書或者國外讀書;還有臺灣學者,很榮幸聘請到來自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同事;還有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者,他們都可以很熟練地運用中文和我們溝通、書寫。
團隊國際化令我們可以有條件將故宮、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他們大部分對中國文化都很有認識,很多讀到博士學位,能熟練運用中文,我們也是看到他們這個長處,他們既了解自己的國家文化,又了解中國文化,這可以更好地用他們國家的方式傳播。
傳承是博物館很關注的工作,除了要找文化界精英外,希望有更多年輕學者、藝術工作人員,很多大學生畢業(yè)有幾年工作經驗后加入團隊。他們大部分都是90后,年輕學者有朝氣,和我們自身一班研究員一起開拓研究成果帶給觀眾。年輕人一個好處是,可以觸摸到年輕人的興趣、品位。所以我們的活動、服務、節(jié)目、項目內容可以更加貼近年輕人口味,更好地把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不同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