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佳蘭
跨版熱羅姆《愚蠢的郁金香狂熱》布面油畫 65.4 × 110cm1882 年馬里蘭州沃爾特藝術博物館藏
郁金香的原產(chǎn)地在亞洲以及今天的伊朗和阿富汗等地,此外也自然生長在北非和南歐。這些地區(qū)的氣候適合郁金香,因為其球莖需要寒冷的夜晚和冬季才能生長。
16 世紀末,郁金香跟隨著奧斯曼帝國(今天的土耳其)的擴張進口到荷蘭。伴隨著“黃金時代”的到來,郁金香在荷蘭持續(xù)受到追捧,價格極高,甚至在付款后無法拿到實物,僅能收到一張證明,上面寫著你光榮地成為郁金香球莖的擁有者。
到了17 世紀中葉,郁金香人氣繼續(xù)大漲,引發(fā)了第一個經(jīng)濟泡沫,即“郁金香狂熱”(Tulipomania)。人們大量購入郁金香,導致價格迅速升高,甚至被用來當做流通貨幣,最終導致市場崩潰。今天,荷蘭仍以郁金香、水仙和風信子等花卉而聞名,被稱為“世界花店”。
在歐洲其它地區(qū),郁金香也曾持續(xù)風靡:
1582 年的人間四月天,郁金香綻放在了英女王的御花園里;
1589 年,郁金香成為巴黎街頭的一道風景,成為名流身份的社會象征;
1608 年,有人用3 萬法郎的珠寶,換取一只郁金香球莖,這筆交易是后來郁金香泡沫的前奏;
1637 年2 月1 日,一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稀有郁金香,售價高達6700 荷蘭盾,是荷蘭人平均年收入的四五十倍。這個價格等同于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也是荷蘭全民炒作郁金香的頂峰……
好景不長,三天后的1637 年2 月4 日,郁金香泡沫破裂,價格暴跌。與其說是暴跌,不如說是找不到買家。市場信心崩潰,投機客們“倉皇出逃”,并且形成了踩踏效應。
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真實的泡沫經(jīng)濟案例被稱為第一次資產(chǎn)泡沫,并不僅僅是因為人們瘋狂追捧,而是因為其交易方式發(fā)生了“期貨化”和“證券化”。
因為年代久遠,這場悲劇造成的損失沒有定論,甚至有人認為這只是大仲馬杜撰出來的故事。但無論怎樣,這起投機事件背后的因果邏輯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其中對商品的炒作方式用在如今也絲毫不會過時。
兩百多年后,法國畫家讓·萊昂·熱羅姆重現(xiàn)了當時的一幕:貴族命令士兵們踩死一些郁金香,來控制市場上的供給量,以此提高他們手上存留的另一些球莖的價格。然而,在“大崩盤”的背景下,一切都徒勞無功。
這幅創(chuàng)作于1882 年的油畫名為《愚蠢的郁金香狂熱》,現(xiàn)存于美國巴爾的摩的沃爾特美術館。畫面上,頭戴高帽的貴族腳下放著一盆郁金香球莖,而士兵們則在整片的郁金香苗圃里瘋狂踐踏。貴族并不為那些美艷的郁金香“香消玉殞”而心疼,因為他知道,如果市場上到處都能買到郁金香,那么它的價格就將一落千丈。
郁金香盛行的17 世紀,是歐洲美術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文藝復興已接近尾聲,洛
可可、浪漫主義還沒有到來,學院派的現(xiàn)實主義盛行。郁金香作為當時歐洲上流階層的時尚,已被當成一件重要的背景和道具,出現(xiàn)在肖像畫作品中。
對頁左上:塞尚名作《郁金香》
右上:克勞德·莫奈《荷蘭的郁金香花田》布面油畫 65.5×81.5cm1886 年巴黎奧賽美術館藏
左下:馬蒂斯《女孩與郁金香》布面油畫92×73.5cm1910 年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藏
右下:畢加索《靜物與郁金香》131×98cm 1932 年
19 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顛覆了人類的文化傳統(tǒng),現(xiàn)代主義思潮與傳統(tǒng)藝術分道揚鑣。從法國的印象主義開始,“繪畫不再做自然的仆從”。印象派的畫家們,用色彩艷麗而豐富的郁金香等花卉表達飽滿的情緒和主觀的視覺意向,他們追求更為簡約的幾何結(jié)構和形體美感。代表畫家是被稱為“現(xiàn)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塞尚的靜物畫中,水果居多,花極少。而郁金香就是少數(shù)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熱情的花卉之一。塞尚的郁金香中有濃郁的印象派色彩,也有輕松明快的浪漫主義氣息。
1886 年,莫奈受法國外交官的邀請訪問了荷蘭著名的郁金香田。他被荷蘭風車和鱗莖田的風光所迷住,并創(chuàng)作了《海牙附近的郁金香花田》等五幅油畫。
還有早期的梵高,同樣在荷蘭的郁金香花田里找到他最初的靈感。1883 年,梵高來到有著荷蘭最美最大春季郁金香花海的庫肯霍夫。那鋪天蓋地、正蓬勃開放的郁金香,使這位剛滿三十歲的年青畫家激動不已,他在花海中奔走、徜徉,尋覓著創(chuàng)作的靈感,感受著芳菲的風韻。
20 世紀初期,野獸主義橫空出世。他們的風格更狂野,藝術語言更夸張,因其變形而深具表現(xiàn)力的作品,被人們稱作“野獸派”。代表畫家亨利·馬蒂斯1910 年的名作《女孩與郁金香》中近似抽象畫的筆觸及平涂色塊,就非常具有典型性。
與野獸主義在同一時期分庭抗禮的,就是由巴勃羅·畢加索領軍的立體主義。他們似乎更為激進,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表現(xiàn)藝術家的主觀心靈。
1932 年,畢加索為正在熱戀中的特雷莎創(chuàng)作了《郁金香與女孩》,這不僅是“瑪麗·特雷莎系列作品”之一,而且是畢加索立體派畫作的巔峰之作。他以極簡練夸張的線條和解構碎裂、變形抽象、重新組合的方法表現(xiàn)了他心中情人的美艷豐麗。特別是那一專注的眼神,傳導了一種向往與憧憬,而女孩頭上的一條綠枝,如春夢縈繞。此幅杰作在2012 年以4152 萬美金創(chuàng)下當年世界藝術品成交的價格紀錄。
本頁文森特·梵高《荷蘭的花圃》木板油畫 49×66cm1883 年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
2016 年底,有“當代波普藝術王子”之稱的杰夫·昆斯將一件高34 英尺,寬27 英尺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12 朵手持的彩色郁金香,作為禮物捐贈給巴黎,以此向一年前的巴黎暴恐案表達追憶,體現(xiàn)樂觀和治愈的心情。
杰夫·昆斯在捐贈儀式上說:“郁金香的意象總是與樂觀、重生、大自然的活力、生命循環(huán)有關,是人類往前邁進的象征。”
郁金香,這一始終高貴、溫馨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花卉,在過去數(shù)百年的歐洲藝術史中,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賦予它的各種含義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