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彝興趣廣泛,尤好美食烹調,工余下廚近40年,每有一得,即碼字成文,經常發(fā)表于雜志,終成集腋成裘之作《上海型男的做飯智慧》。
改革開放之前的二三十年,食用油是上海居民定量供應的稀罕物,每人每月250毫升。四口之家靠1升油維持1個月,加上肉、蛋、魚、蝦都憑票供應,菜肴非常寡淡。
那時,用豬油加點醬油拌飯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美食。偶爾買到肥肉,母親把它切丁熬豬油,家里孩子都眼巴巴地守候在旁邊,等著又香又脆的豬油渣,每個孩子只能分到十幾顆,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而且似乎從來沒有過癮地大吃過。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20世紀90年代開始,所有主副食品全部敞開供應,食油短缺很快成為歷史,再也看不到母親讓小孩子拎著油瓶去打油的情景了。
如今家里油多了,加上各種似是而非的養(yǎng)生理論泛濫,人們普遍認為豬油中膽固醇含量太高,炒菜應該用素油,于是豬油受到冷落,豬油渣也銷聲匿跡了。
事實上,豬油與素油相比未必占下風,《本草綱目》里不僅收錄了30多個用豬油入藥的方子,更解釋了豬油有“甘,利腸胃,散風熱,潤肺”等功效。上海膾炙人口的陽春面中畫龍點睛之筆就是一勺滾燙的熟豬油。
家里不熬豬油,在哪能買到豬油渣?最近我在電商平臺上發(fā)現(xiàn)一種貴州特產——脆哨。
脆哨是貴陽市的一道特色風味小吃,在五花肉或純精肉中加入老抽、生抽、料酒等各種調料,巧手烹制而成。脆哨原名“脆臊”,意思是酥脆的肉臊子,但貴陽商販只知道“脆哨”的發(fā)音,于是誤將“臊”字寫成了“哨”。
脆哨比豬油渣更好吃,因為一大半是精肉,香脆咸鮮,可以直接下酒佐餐,口感一流。
脆哨不貴,1包250克,20多元,網購后3天到家,立刻開袋裝入寬口瓶密封,放置半個月不會變軟。
除了即食,我還創(chuàng)作了幾道以脆哨為食材的佳肴,頗受歡迎。
脆哨2勺(約30克);1盒內酯豆腐,用小刀劃成小塊;1勺淀粉,加水調勻;1根青蒜,切成末。
炒鍋內倒入1碗高湯(沒有高湯可用清水代替),煮沸后下豆腐,倒入少許醬油,調味,放入脆哨和水淀粉翻炒幾下,煮沸后倒入青蒜末,即成。豆腐軟腴,脆哨鮮香脆爽,非常好吃。
蒜苔400克,脆哨2勺(約30克),小米椒3根,“老干媽”豆豉辣椒醬1勺,醬油適量。
蒜苔洗凈,剪去老根,切成3.3厘米長的段;鍋燒熱,下小米椒碎,翻炒幾下,再下蒜苔煸炒2分鐘,加入“老干媽”豆豉辣椒醬和脆哨、醬油,翻炒1分鐘,即成。
這道菜比蒜苔炒肉絲更好吃。
脆哨2勺(約30克);雞蛋3枚,去殼打勻;胡蘿卜丁和青豆各100克放入碗中,加水,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分鐘至熟;冷飯1碗,鹽、生抽各適量。
鍋燒熱,倒入蛋液至凝固,倒入1大碗冷飯,翻炒至飯粒微焦,盛出;鍋中倒油,下胡蘿卜丁、青豆、脆哨一起翻炒,放入米飯拌勻,加入鹽、生抽調味,即成。
這是升級換代版的蛋炒飯,小朋友很喜歡。
香菜、香蔥切碎,還可以加點炒過的酸菜,備用;準備一鍋大骨湯,放入豆芽、西紅柿,煮開后加入鹽、少許雞精調味;另起鍋煮面條,撈出放入碗中,倒入調好味的大骨湯,擺上豆芽和西紅柿,加入脆哨、香菜、香蔥、酸菜、紅油辣椒,撒白胡椒粉調味,即成。
脆哨2勺(約30克);茄子4根,洗凈、去蒂、切滾刀塊;“老干媽”豆豉辣椒醬1勺,大蒜頭4瓣,去皮、切末;小米椒3個,切末;醬油適量。
起油鍋,下大蒜末、小米椒煸炒,放入茄子翻炒片刻,加入“老干媽”豆豉辣椒醬、醬油,加少量水把茄子煮軟,再下脆哨,翻炒拌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