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張玉倩,安曉宇,孔憲衛(wèi)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天津 300456)
在地處山區(qū)和半山區(qū)的河流上往往難以選擇到理想的河道順直、河面寬闊的壩址河段,只得建在平面彎曲、河面狹窄河段[1],航電樞紐船舶的安全通航問題尤為突出。解決山區(qū)樞紐通航問題多選擇物理模型和自航船模相結合的手段[2-3],但在狹窄連續(xù)彎道河段船閘通航研究中的應用較少,隨著船舶操縱模擬器在通航安全評估、沿海碼頭工程通航及航線布置中的應用愈加成熟[4-5],其在解決船閘口門區(qū)及連接段的通航條件問題中的應用研究更加迫切。本文以狹窄連續(xù)彎道河段土谷塘航電樞紐為研究對象,采用物理模型、自航船模試驗和船舶操縱模擬器相結合的手段,分析研究了船閘上下游口門區(qū)、連接段水流特性,船舶操縱航行參數(shù)變化以及自航船模試驗和船模操縱模擬結果的對比,以期為類似工程的通航安全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土谷塘航電樞紐以通航為主,兼有發(fā)電、灌溉、改善濱水景觀等綜合效益。主要建筑物包括3臺機組、1孔排污閘、17孔泄水閘及1 000噸級船閘。土谷塘樞紐工程為低水頭徑流式電站、泄水閘式閘壩、槽蓄型水庫。本試驗船閘上下游以引航道口門區(qū)、連接段及其與上游相連的急彎河段為主要試驗區(qū)。按照JTJ 305—2001《船閘總體設計規(guī)范》[6]要求及船閘上游河勢,將船閘上游連接段區(qū)域定義為口門區(qū)末端至上游彎道入口處,具體長度見表1。
表1 船閘引航道、口門區(qū)、連接段及急彎河段長度一覽表Table 1 Length list of lock approach channel,entrance area,connection section and sharp bend river m
本試驗采用比尺為1∶100正態(tài)模型,模擬原型河道長度約為8 km,其中壩址上游長約4.6 km,壩址下游長約3.4 km,寬度為400~800 m不等。通過水面線、流速和流態(tài)的驗證試驗,模型與原體的水流運動達到了相似要求[7]。
土谷塘航電樞紐設計通航船隊由397 kW(540匹馬力)推輪頂推2個千噸級分節(jié)駁組成,船隊排列形式為1排1列式。船隊的編隊形式及平面主尺度見圖1。其中,推輪吃水1.8 m,駁船吃水2.0 m(按載重量1 045 t設計)。船模幾何比尺同為1∶100。
圖1 設計船隊隊形及平面主尺度示意圖(m)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design fleet type and plane main scale(m)
對航向穩(wěn)定性指標、航向改變性指標及定常旋回性指標進行率定,率定結果均滿足JTT 258—2021《長江運輸船舶操縱性衡準》[8]的要求。
模擬器中土谷塘河段三維地理信息系統(tǒng)包括3方面的內容:1)代表船型模型包含在模擬器的船舶數(shù)據(jù)庫中;2)三維視景模型包含在模擬器的視景數(shù)據(jù)庫中;3)水流條件包含在模擬器的水流條件數(shù)據(jù)庫中。物理模型試驗與模擬器試驗選擇的流量如表2所示。
表2 模擬器中土谷塘河段選擇流量級Table 2 Flow levels selected for the Tugutang reach in the simulator
對于進出船閘的船舶或船隊,航行時操舵角和漂角一般情況均應較小,若出現(xiàn)較大的操舵角和漂角說明水流條件較差,有偏離航道的危險,尤其是通過口門時,還有觸及導流堤的危險,容易發(fā)生海損事故[9]。因此,為了使船舶或船隊安全進出口門,船舶航行時應保持一定的船位和航向,為了判別航行條件的優(yōu)劣,船舶的操舵角和航行漂角均需要有控制范圍,參照相同試驗研究采用航行標準:船隊在口門區(qū)航行時,操舵角應不大于20°,航行漂角應不大于10°[3]。
規(guī)模為Ⅲ(2)級船閘,布置在右岸臺地上,為單線單級船閘,船閘有效尺度為180 m×23 m×3.5 m(長×寬×門檻水深),上、下閘首各長30 m;引航道寬度為45 m,口門區(qū)寬度為60 m;上引航道停泊段位于導航墻內側,引航道與上游主航道以1 200 m的轉彎半徑相連;下引航道停泊段位于導航墻內側,引航道與下游主航道以1 040 m的轉彎半徑相連;泄水閘設17孔,每閘孔凈寬20 m,總泄流寬度為340 m;電站布置在河床左側,為河床式廠房,進廠公路和開關站布置在下游側,總裝機容量80 MW。平面布置形式如圖2所示。主要設計船型為一頂二艘千噸級船隊。
圖2 土谷塘樞紐設計方案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esign scheme of Tugutang junction
1)電站發(fā)電、泄水閘關閉工況下:由于只有左岸機組過流,處于右岸的上游口門區(qū)及連接段水流條件很好,船舶只需用小于10°的舵角克服航線彎曲的影響,就可以順利上下行進出口門區(qū)。
2)泄水閘和電站聯(lián)合運行工況下:在Q=5 400 m3/s流量時,口門區(qū)及連接段航道縱向流速為1.57 m/s,橫向流速一般在0.25~0.4 m/s,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船舶下行時,舵角達到18°,漂角達到17°,勉強可以進入船閘。上行時,船舶出閘后沿直線加速航行,到達連接段的拐彎段時,控制速度為2.5 m/s,拐彎進入主航道,船舶操縱較容易。
3)電站關閉、泄水閘敞泄工況下:在Q=8 700 m3/s時,口門區(qū)附近航道橫向流速一般在0.35~0.6 m/s以內,最大橫向流速0.72 m/s,縱向流速大多2.0 m/s以上,最大縱向流速2.49 m/s。船舶上行時逆流而行,航速慢而舵效好,操縱較為容易,但船舶在下行進入連接段及口門區(qū)航道時順流而下采用打斜方式進入口門區(qū),則進入口門區(qū)后調順船位困難而使船舶撞上右岸;在Q=13 500 m3/s時,上行船舶舵角達到-12°,漂角達到11°,船舶操縱比較困難。
1)電站發(fā)電、泄水閘關閉工況下:在Q=446 m3/s時,口門區(qū)及連接段內橫向流速及縱向流速都非常小,船舶上下行航行過程中舵角、漂角及橫移速度都很小,船舶進出口門容易。在Q=1 340 m3/s時,由于口門區(qū)存在回流,船舶在上行進入連接段航道時,先逆流航行,船舶左偏,在進入口門區(qū)航道后順流航行,船舶右偏,且口門區(qū)航道主要為彎曲航道,航行時舵角達到18°,漂角達到7.5°,航行操縱比較困難。
2)泄水閘和電站聯(lián)合運行工況下:口門區(qū)及連接段航線與水流較順直,航線上橫流較小,滿足規(guī)范要求。船舶上行時,最大舵角-8.5°,最大航行漂角-8.0°,航態(tài)較好,航行比較順利;船舶下行時,最大舵角9.0°,最大航行漂角-6.0°,航行也比較順利。
3)電站關閉、泄水閘敞泄工況下:樞紐下游河道內的流速隨著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口門區(qū)及連接段縱、橫向流速在逐漸加大,在Q=13 500 m3/s時,最大縱向流速達到2.2 m/s,最大橫向流速達到0.51 m/s,代表船型上行最大舵角-22°,最大漂角為-7.1°。代表船型下行時,最大舵角11°,最大漂角為-6.7°。船舶操縱有一定難度。
由于設計方案下船閘口門區(qū)、連接段船舶航行安全得不到保障,需采用工程措施保障船舶通航安全,通過對設計方案的研究分析,得到了優(yōu)化方案。優(yōu)化方案平面布置見圖3。
圖3 優(yōu)化方案工程布置圖Fig.3 Engineering layout of optimization scheme
為消除上游右岸突嘴挑流對上游引航道口門區(qū)通航水流條件造成不利影響,將右岸山體突嘴部分進行切除,為順應切除后的右岸河勢及水流,將口門區(qū)航道向右岸進行了相應調整;口門區(qū)由直線段改為半徑為2 835 m的圓弧段,口門區(qū)長度仍為400 m、寬度仍為70 m。
為改善船閘下游引航道口門區(qū)的通航水流條件,在堤頭下游口門區(qū)航道的左側布置4個楔形導流墩,斜角45°,每個導流墩長22 m、厚3 m、頂高程為63.0 m,第1個導流墩與堤頭的間距為15 m,導流墩之間的間距為22 m。下游引航道口門區(qū)及連接段布置與設計方案相同。
根據(jù)樞紐運行方式以及不同流量時上、下游口門區(qū)及連接段水流條件試驗結果分析,上、下游共進行了2個特征流量級,即Q=1 340 m3/s以及Q=13 500 m3/s。
1)電站發(fā)電、泄水閘關閉:Q=1 340 m3/s時,在設計方案下,由于只有左岸機組過流,處于右岸的上游口門區(qū)及連接段水流條件很好,修改方案口門區(qū)及連接段航道更靠近岸邊,上游口門區(qū)及連接段水流條件更好,船舶只需用小于10°的舵角克服航線彎曲的影響,就可以順利上下行進出口門區(qū)。
2)電站關閉、泄水閘敞泄:當流量為最大通航流量Q=13 500 m3/s時,上游引航道口門區(qū)、連接段航道內通航水流條件明顯改善,大部分區(qū)域均滿足橫流小于0.3 m/s,縱向流速小于2.0 m/s。船舶用舵角下行時,船舶的最大舵角9.5°,最大漂角-12.0°,船舶操縱比較困難。上游口門區(qū)連接段船舶航行統(tǒng)計參數(shù)見表3。
表3 優(yōu)化方案上游口門區(qū)連接段船舶航行統(tǒng)計參數(shù)Table 3 Navigation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upstream entrance area and connecting sec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1)電站發(fā)電、泄水閘關閉:Q=1 340 m3/s時修改方案下,船舶航行條件得到了改善,船舶上行時,船舶的最大舵角-11°,最大漂角8°,船舶操縱比較容易。
2)電站關閉、泄水閘敞泄:Q=13 500 m3/s時修改方案下,船舶航行最大舵角-13.5°,最大漂角6.1°,船舶航態(tài)均較好,能夠順利上行進入口門區(qū),滿足航行安全要求。下游口門區(qū)連接段船舶航行統(tǒng)計參數(shù)見表4。
表4 優(yōu)化方案下游口門區(qū)連接段船舶航行統(tǒng)計參數(shù)Table 4 Navigation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downstream entrance area and connecting sec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通過土谷塘航電樞紐平面布置修改方案船閘上、下游引航道口門區(qū)及連接段船舶航行試驗結果分析可以看出:
1)對上游右岸部分山體切除調整岸線,減小了水流與航線的夾角,同時拓寬了河道,減小了河道的流速,改善了口門區(qū)及連接段洪水流量下橫向流速較大的問題,使流量Q=135 00 m3/s時,基本滿足航行要求。
2)修改方案下游引航道導流堤堤頭下設置導流墩,在各通航流量下,船舶均能順利進出連接段及口門區(qū)。
3)研究表明,通過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右岸船閘方案口門區(qū)及連接段的通航條件,船舶的通航安全得到了保障。
對設計方案1 340 m3/s流量下模擬器與遙控自航船模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兩者差別主要在于船閘進口門區(qū)連接段時模擬器的模擬結果對岸航速為0 m/s,而遙控自航船模最小對岸航速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模擬器結果中模擬了停船過程,停車制動使船舶達到靠船墩時速度為0 m/s,遙控自航船模中沒有模擬這一點??傮w看來,模擬器與遙控自航船模的結果比較吻合。
表5 1 340 m3/s流量設計方案口門區(qū)連接段航行統(tǒng)計參數(shù)比較表Table 5 Comparison table of navigation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the entrance area and connecting section under the design scheme of 1 340 m3/s flow
1)設計方案下,對于上游口門區(qū)與連接段,遙控自航船模試驗表明,河道內流量增至8 700 m3/s時,代表船型不能安全進出口門,模擬器研究表明,流量增至5 400 m3/s時代表船型不能安全進出口門;對于下游口門區(qū)及連接段,遙控自航船模試驗表明,在滿發(fā)電而不泄流的1 340 m3/s流量下,船舶進出口門比較困難,其他流量下基本能夠滿足安全航行要求。模擬器研究表明,在1 340 m3/s流量和13 500 m3/s流量下,船舶進出口門比較困難,其他流量下基本能夠滿足安全航行要求。
2)修改方案下,在試驗的各級流量下均可順利進出口門區(qū)和連接段。
3)模擬器與遙控自航船模的結果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
1)設計方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口門區(qū)及連接段航道橫流過大,代表船型很難安全從外航道進入連接段及口門區(qū)。優(yōu)化方案采用切除、調整航線及布設導流墩的工程措施方案,在各通航流量下,船舶均能夠安全進出連接段及口門區(qū)。
2)對上游急彎河段:船舶會遇宜選擇左舷會遇,下行靠近河心,上行時靠近凸岸一側,代表船型基本可以安全通過急彎河段。
3)在急彎河段通過調整船舶航行方式亦可以提高船舶的通航安全,系提高船舶通航安全的非工程措施。事實上,船舶通航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tǒng)問題,駕引人員的素質、船舶的老舊狀態(tài)等都是影響船舶通航安全的因素,只有多管齊下,船舶通航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4)將船舶操縱模擬器與遙控自航船模的模擬結果進行了比較,兩者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船舶操縱模擬器中代表船型的操縱特性滿足國家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將船舶操縱模擬器應用于急彎河段樞紐船舶通航安全研究是科學的,其結論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