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夏之交開啟的“駝峰航線”(西起印度,到達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空中通道,主要運輸抗戰(zhàn)物資)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也是中國抗戰(zhàn)史上悲壯的一頁。然而,這條跨越高山雪峰、冰川峽谷和原始森林的空中航線,并非當時唯一的運輸線,與之同時開辟的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陸路通道。
提議開辟古驛道
1942年,美國總統(tǒng)特使威爾基訪問中國,他建議將援華物資從印度經(jīng)伊朗到蘇聯(lián),經(jīng)土西公路至阿拉木圖,再轉(zhuǎn)公路運至新疆赴內(nèi)地,由美國提供物資及車輛,英國提供司機和向?qū)АM柣慕ㄗh得到中國政府的認可。時任中國公路總局印伊運輸處副處長的陸振軒,受命前往印度籌措此事。
但當陸振軒一行抵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后才知道,靠蘇聯(lián)一方的伊朗港口不開放,故借道西亞運輸物資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陸振軒等人四處打聽,后來在查閱資料時,偶然從一本英國人寫的書里看到這樣一個記載:從印度到新疆有兩條道,北道由伊朗經(jīng)哈薩克斯坦進入新疆,南道是一條馱馬古道,由卡拉奇經(jīng)克什米爾首府斯林那加到拉達克首府列城,再翻越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就能到達新疆的葉城。陸振軒看后喜出望外,他馬上將情況向交通部作了匯報,并要求帶隊勘探開辟這條古驛道。
交通部批準了陸振軒的計劃,陸振軒便與劉宗唐、馬家駒等幾名愛國學子馬上投入工作。經(jīng)過考察,從卡拉奇至列城,大部分是鐵路和公路線路,只有一小段是馱道。陸振軒便與當時的新疆省政府議定,印度境內(nèi)的運輸,由英方組織馬隊從公路終點站斯林那加運至列城,再由新疆派馱馬到列城接應(yīng)。
艱苦跋涉抵終點
經(jīng)過一年多的籌備工作,1944年10月15日,陸振軒率領(lǐng)160多名從南疆招募的馱工,趕著近千匹駱駝、馱馬,滿載著國際救援物資,踏上了回國的路程。
馬隊從列城出發(fā)不久,就要翻越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像這樣的山口全程共有3處,全是在懸崖上鑿出的僅能通過一人的小道,路上的積雪足有半米多深,路旁就是萬丈深淵和咆哮的河流,人必須牽馬步行,一不小心就會滑下深溝。陸振軒在日記中寫到:“山路越走越陡,坡度足有35度以上,走這條路比我想象的難度要大得多。這里空氣稀薄,氣喘頭痛,馱馬雙腿打滑,路上出現(xiàn)了不少死傷的馱馬?!?/p>
最險峻、最難翻越的,是從班登塞向西塞拉山口進發(fā)的山路。這個山口被海拔7450米的雪峰夾擊包圍著,北面就是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牲畜到了這里就會頭疼,只能用針刺破它們的鼻子,讓其腦部減壓才行;人就更不用說了,稍加運動便氣喘不已,說話只能說一個字,休息一會兒后才能說第二個字。
狂風卷著雪花呼嘯而過,人、馬都站立不穩(wěn),在極度缺氧和極度嚴寒中,一些馱工出現(xiàn)了意識喪失、幻聽、幻覺的現(xiàn)象,有的還患上了雪盲癥。馱馬走著走著就會陷到冰縫里,再也爬不上來。晚上宿營時,帳篷常常被大風刮跑,人也會被凍死凍傷。驛路兩旁全是白骨,那些原來的馱工馱馬留下的累累白骨成為路標,白骨多的地方就是正確的出路。
1944年12月10日,經(jīng)過55天的艱苦跋涉,馬隊終于抵達新疆葉城,這批國際救援物資馬上被運到抗日前線。隨后,這條陸地上的“駝峰航線”繼續(xù)用人工從印度運輸物資,其間共運進汽車輪胎4444套,軍用布匹782包,經(jīng)濟布裝油袋588件,呢料63捆,另有汽車零部件和醫(yī)療器材多套,直至抗戰(zhàn)結(jié)束。而從此以后,這條橫跨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的高原馱道,就再沒有走過馱隊。
(摘自《百姓生活》 王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