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進才
我一直認為,煤爐的白煙是冬天最美的披帛,隨意一卷,便賦予了冬天別樣的詩意與美感。那波浪般蒸騰的熱力和木材燃燒的清香,會讓凜冬的棱角都柔和幾分。
兒時,每天都要早早地在爐子里生起火,這樣掛著冰凌的日子才不會被凍僵,忙碌的一天也才能有條不紊地展開。母親把這叫作“引爐子”。首先,把爐子里昨天剩下的殘灰倒干凈,如果有還未燃盡的煤塊,便掏出來,等待再燒一次,然后找來一些引火的材料。母親撿到過一個廢棄的輪胎,掛在墻上,每次她都從上面剪下一個小條。這個小東西一點就著,禁得起燒。在爐子里鋪上一些廢紙,把點燃的輪胎條放上去,再堆些木屑,火便噼里啪啦地燒起來了。我曾從本子上撕下一些紙,卻被母親訓(xùn)了一頓:“太浪費了?!彼豢嫌米盍畠r的,抑或撿來的物料去引火,“能省一點是一點啊”。
依據(jù)火候,可以慢慢插進一些細木條。待到火徹底燒起來,再把大塊的木頭放進去。如果說輪胎條是個將軍,負責率兵上陣沖鋒,那么木材就是戰(zhàn)士,負責廝殺,決定了火的勢頭和持久力。若是木材放的位置不好,很容易把火蓋住。這時候就要用火鉗進行微調(diào),并對著下面的通風孔使勁地扇風。等木材也燒起來后,放上蜂窩煤,繼續(xù)扇風,直到從煤孔中可以看到紫紅色的火焰閃爍著跳動,爐子就引好了。
那時,我因為貪玩經(jīng)常拿一些塑料袋放在火上燒,母親發(fā)現(xiàn)后就會用戒尺打我的手。她說,塑料袋燒化之后會堵住煤孔,或者融成黑色的黏液粘在爐子上,極難清理,“不是引火的材料就不要放進去,會適得其反”。
以前,我只知道跟著父母說“引爐子”,如今才逐漸品味出“引”字的妙趣。爐子不是直接點燃的,把一團火扔進去,煤球一壓就會熄滅。需要接引火苗,引導(dǎo)火勢,才能讓黝黑的、不開竅的煤球燃燒得通紅。每次爐子熄滅后,木材或許還會剩下,但煤球已經(jīng)全部變成了白色,輕輕一戳就變成灰,灑落一地。因為引,所以燃燒得更加徹底。
想來,我的成長也是母親一點點引出來的。她沒有給我錦衣玉食的生活,因為她也不曾擁有光鮮的境遇,她一直用親戚家淘汰的衣服、從外面拾來的球拍等供養(yǎng)我的生活。而這樣生出的火確實更加堅韌,因為它避免了嬌生慣養(yǎng)的積弊,保留了最原始、最旺盛的野性和沖勁。當它一步步地,由弱小被引向成熟,再清冷的冬天都無法遮掩它的光芒,再冷酷的寒風都會被它熨帖上一抹溫暖。
母親也從不對我的人生橫加干涉,不會把她的理想和要求嫁接到我的身上——就像我在煤爐里丟入塑料袋一樣。她只會給我盡可能多的碎木塊,供我野蠻生長,讓我的火苗始終有著一絲清香。
事實上,煤爐算是貧窮歲月里的產(chǎn)物,如今它早已被淘汰,天然氣走進了千家萬戶。當我走在冬日清晨的街頭,看見各個店鋪里冒出的云霧般的熱氣,不由地會想起多年前,同樣的一條街道上,各個店鋪門前都擺著一個鐵皮爐子,里面長長地拉出一道道白煙,在路上相互追逐的情景,我便越來越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那被爐子焐熱的童年始終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每個冬天都從骨頭里引出溫暖的火光,持久地燃燒,直到歲月散落成一地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