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雖然實行科舉制度,但所取人數(shù)與招聘的人數(shù)相比,簡直是九牛之一毛。用法上也只能“與招聘之士同登并用”??梢娬衅敢恢笔沁x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秦漢不但是招聘人才的鼎盛時期,而且一系列制度已經(jīng)建立。對精通《孝經(jīng)》《論語》《尚書》等經(jīng)典的專門人才,優(yōu)先錄用。招聘來的人如果不合格,可以罷免、斥退?!秲愿敗肪砹咧忻魑囊?guī)定:“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本褪菑?fù)試不合格一律刷掉。已經(jīng)當官,不稱職的,依然要辭退。《史記·平津侯列傳》記載,公孫弘被聘為博士后,出使匈奴,回國后匯報不合上意,漢武帝讓他卷鋪蓋走人。
正是這一相對健全的招聘制度,讓秦漢時期的統(tǒng)治者受益匪淺。南宋時洪邁所著《容齋隨筆》指出,“秦用他國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到漢高祖時,為了招到“茂才異等”之士,漢高祖不惜親擬詔書:“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漢書》卷一下)。”
秦漢以前的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也是爭相“聘名士,禮賢者”(《禮記·月令》)。其中燕昭王黃金臺求賢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有唐詩為證:“燕昭北筑黃金臺,四方豪杰乘風(fēng)來。”
當然,招聘制度最早還是始于商代?!睹献印とf章》中寫商湯派人五次往返,“以幣聘”伊尹。明代朱健《古今治平略》中也說,湯聘伊尹,“此征聘之始也”。也就是說,商湯聘用伊尹,是我國招聘制度的開始。(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