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qū)傳統(tǒng)地方曲藝,在它的發(fā)展、流變過程中,根據(jù)主要流行地區(qū)的不同逐漸形成了魯西南濟寧、菏澤等地的“南路琴書”,魯中濟南地區(qū)的“北路琴書”和魯東青島等地的“東路琴書”。山東琴書因其極具地域特色的魅力也受到了多位音樂學學者的關注,并產(chǎn)生了百余篇研究成果。本文將對所搜集到的所有先人成果進行歸納與整合總結(jié),對山東琴書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分析。
【關鍵詞】山東琴書;北路琴書;南路琴書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5-059-03
【本文著錄格式】趙丹妮.山東琴書研究現(xiàn)狀綜述[J].中國民族博覽,2022,03(05):59-61.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曲藝品種,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其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魯西南曹州地區(qū)(今山東省菏澤市),最初是清朝的文人雅士結(jié)合當時流傳于民間的俗曲小調(diào)改編的一種文人自娛音樂形式。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因語言、風格的不同逐漸分為了南路、東路和北路三支。山東琴書作為極具山東地方特色的曲藝品種,受到了學界多位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而這些成果較為分散,因此,筆者盡所能對國內(nèi)與此專題有關的文獻及著作進行了檢索和收集,在中國知網(wǎng)(CNKI)輸入關鍵詞“山東琴書”進行檢索,共有文獻188篇,其中期刊文獻140篇,碩博論文48篇。從以上文獻可知,目前學界多位學者已分別對山東琴書的歷史淵源與流變發(fā)展、伴奏樂器、唱法唱腔、表演藝術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下文中,筆者將對所搜集到的先人成果進行梳理歸納與整合總結(jié),也對所搜集到的其他有關課題的重要文獻資料進行陳列與簡單說明。
一、期刊類
(一)山東琴書的歷史淵源與流變發(fā)展研究
有關琴書的起源說,學界多方認可其最早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魯西南曹州地區(qū)(今山東省菏澤市)一說,這一說法的來源是新修《曹縣方志》中“曹縣為山東琴書主要發(fā)源地,相傳已有二百年歷史”的記載。學界亦有部分學者對山東琴書發(fā)源的的歷史因素進行了源流探析與思考,這部分文獻成果有:葛兆遠的《山東琴書歷史考與當下發(fā)展》,作者對山東琴書的歷史溯源、伴奏樂器和藝術特色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劉強、王艷麗的《山東琴書興衰變遷之社會根源研究分析》,文章簡要梳理了山東琴書從“小曲子”的萌芽時期到形成完善、獨立的曲藝品種之發(fā)展軌跡,作者以宏觀的視角,從山東琴書各個發(fā)展階段的時代背景切入,審視了山東琴書變遷過程中受到的來自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外部多元因素的影響。
因山東琴書流行的地區(qū)、方言、風格的不同,因而逐漸發(fā)展出了南路、北路和東路三個流派。其中,南路琴書作為山東琴書中最為古老的一支,在其發(fā)展及流變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與魯西南當?shù)仄渌⒚盟囆g相互交融,相互借鑒。薛楚蘭的《‘南路’山東琴書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研究》一文對南路琴書進行了對其歷史淵源、藝術形態(tài)、伴奏樂器、當下發(fā)展問題的管窺。張炫的《山東琴書在濟南的保護與發(fā)展綜述》一文,主要對北路山東琴書濟南傳承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詳盡的梳理。李寒的《山東琴書流派的變遷》一文簡要分析了山東琴書各流派的特征,該文還特別談到了山東琴書嬗變過程中的“文化認同”問題。
2006年,“山東琴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功申遺也為山東琴書這一傳統(tǒng)曲藝藝術重新帶來了較高的關注度。多位學者重點關注了山東琴書在當下的發(fā)展境遇,并提出了“非遺”視野下關乎山東琴書未來發(fā)展的多點建議,這部分成果有:何世彤的《山東琴書及其當代傳播》,作者簡要介紹了山東琴書的藝術特征,梳理了山東琴書當今的傳承傳播現(xiàn)狀,并基于傳統(tǒng)曲藝在流行音樂熱潮下的衰落之態(tài),提出了山東琴書在面臨當代傳播傳承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相關對策,為山東琴書的發(fā)展前景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參考性依據(jù)。
(二)山東琴書音樂本體研究
1.唱法唱腔
山東琴書作為優(yōu)秀的地方曲藝品種,其演唱方法經(jīng)歷代藝人多年揣摩、訓練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唱腔系統(tǒng)。在琴書的唱腔方面,李鴻熙的《山東琴書唱腔音樂發(fā)展手法分析》一文指出,山東琴書在流變過程中由先前的曲牌連綴體逐漸發(fā)展為以板式變化為主的板腔體,而如何運用為數(shù)不多的音樂素材表現(xiàn)豐富的唱詞內(nèi)容,這就需要藝人針對表演的內(nèi)容對有限的唱詞進行唱腔上豐富的變化,從而適應不同故事情節(jié)的表現(xiàn)與人物的塑造。在該文中作者通過分析譜例,從句式段式重復、延伸及銜接三個方面對山東琴書唱腔的發(fā)展手法進行了分析。此外,還有張凱的《關于山東琴書腔詞關系的探究》一文,作者分別從旋律聲調(diào)、腔詞節(jié)奏、唱詞句式三個方面論述了山東琴書的腔詞關系。
2.器樂伴奏
山東琴書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揚琴、古箏、墜琴等,有部分學者對山東琴書中的揚琴和古箏兩種伴奏樂器的演奏特點、演出曲目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劉曉琨的《淺析揚琴在山東琴書中的伴奏作用——以<梁祝下山>為例》,作者論述了山東琴書代表性作品《梁祝下山》音樂結(jié)構,對揚琴伴奏部分的藝術特征進行了著重的分析,特別提出了揚琴伴奏的“同一性”與“對立性”特征。孫雪的《談?chuàng)P琴在山東琴書中的作用》一文,簡要介紹了揚琴在山東琴書中的價值作用。周景春的《揚琴在山東琴書中的伴奏藝術特色》一文,介紹了揚琴在山東琴書中的單手演奏形式,隨腔而行的演奏特色等。楊昭君的《‘北路’山東琴書揚琴的傳播變遷及其思考》一文,對北路琴書的揚琴的樂器形制演變、演奏技巧、伴奏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山東箏的發(fā)展與山東地方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特別是與山東琴書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有部分學者從山東箏的形制特征、演奏技法等幾個方面對山東箏與山東琴書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部分成果有:徐牛妞的《山東派古箏藝術的起源、特點及名曲介紹》;婁銀蘭的《河南箏派與山東箏派的藝術比較》;胡銘的《淺談山東派古箏藝術》;王娜的《齊魯箏派藝術研究》等。
(三)山東琴書表演藝術家研究
有關記錄山東琴書著名表演藝人的文獻,筆者搜集到的最早的一篇是曹正的《山東琴書演唱家張鶴鳴先生》。文章以親切樸實的口吻,從張先生生平過往,學藝經(jīng)歷,表演特色等幾個方面介紹了著名琴書表演藝術家張鶴鳴先生其人對山東琴書做出的諸多貢獻。劉紅的《一樹花香 德藝雙馨——山東琴書(東路)表演藝術家朱麗華的從藝之路》記敘了朱麗華與琴書結(jié)緣至傳承、創(chuàng)新、延續(xù)等多段經(jīng)歷,歌頌了東路山東琴書傳承人朱麗華女士在琴書傳揚之路上的辛勤付出和耕耘。吳思的《楊珀 和琴書有關的滋味人生》,作者通過采訪北路山東琴書表演藝術家楊珀,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記敘了楊珀從藝之路上的登臺趣事,以及在流行音樂熱潮沖擊下,楊珀隨恩師魏忠賢對北路琴書在表演、傳承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順應時代潮流的積極革新。劉強的《南路山東琴書名家劉士福的堅守與開拓》,則特別側(cè)重了南路琴書表演藝術家劉士福自身的“鄉(xiāng)土”特性,作者談到劉士福作為一個地道的農(nóng)村人,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貼近生活,貼近農(nóng)民,還與其同為山東琴書揚琴演員的妻子高桂云組成了獨樹一幟的琴書“夫妻檔”,共同為創(chuàng)作琴書新作品、開拓表演新形式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徐華云的《求新求變 終成一派——“北路琴書”創(chuàng)始人鄧九如》一文,作者以三組分別為“苦難少年艱辛起步”、“山東琴書初唱響”、“北路琴書創(chuàng)始人”的小標題加以概括了鄧九如從學藝起步,到唱響全國乃至成為琴書大家的生平故事,并從其執(zhí)藝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闡釋了經(jīng)鄧九如創(chuàng)新后的北路琴書的唱腔特色。該文還特別介紹了鄧九如年輕時的坎坷經(jīng)歷,頌揚了老藝術家鄧九如堅韌正直的處世態(tài)度和忠厚善良的優(yōu)良品格。
二、碩博論文
據(jù)筆者統(tǒng)計,以“山東琴書”為主題的碩士學位論文共48篇,內(nèi)容涉及了山東琴書藝術形態(tài)、傳承人、器樂演奏、唱腔等方面。
藝術形態(tài):張婷的《瀕臨失落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山東琴書》,作者基于歷時性的視角論述了山東琴書歷史演進過程和音樂藝術形態(tài),分析了曲種自身的文化特點和價值功能。董德剛的《南路山東琴書調(diào)查與研究》一文,對山東琴書最最古老的一支——南路琴書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思考,該文敘述了南路琴書的發(fā)展歷程,整理集合了南路琴書的曲目譜本,分析了南路琴書的藝術特色,尤其還對南路琴書的班社與藝人進行了介紹,基于南路琴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探尋展望了南路琴書保護傳承的新模式。
傳承人:周林艷的碩士論文《山東琴書南北路傳承人研究》從唱腔特征、表演風格等方面對山東琴書南北兩路傳承人進行了研究。王樂的《山東琴書及其流派音樂特征》梳理了山東琴書南、北、東三路的發(fā)展流變及各派代表人物的唱腔及音樂特征。
器樂演奏:楊昭君的《北路山東琴書中的揚琴器樂演奏藝術研究》,作者結(jié)合“北路”山東琴書與揚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創(chuàng)作取材自琴書曲牌音樂的揚琴作品《琴書吟》為例,探究了當代說唱音樂為適應社會審美所應作出的調(diào)整與調(diào)試。孫雪的《淺論揚琴在山東琴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探究了揚琴與山東琴書之關系,二者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及揚琴在山東琴書伴奏中的作用及技法。賈越的《北方琴書類曲藝音樂中的揚琴伴奏研究——以北京琴書和山東琴書為例》一文,作者選取了流行于北方且影響較廣的兩種琴書類型——北京琴書和山東琴書,以實地考察與切身演奏實踐為基礎,分析了琴書伴奏領域的揚琴演奏手法,探析了揚琴在琴書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唱腔:李鴻熙的《山東琴書唱腔音樂研究》主要從山東方言的字調(diào)入手,分析了方言字音對琴書唱腔及音樂的影響;李娟的《山東琴書腔詞關系之研究》從琴書的腔詞音調(diào)、腔詞結(jié)構、腔詞句式三個大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曹萌的《山東琴書唱腔的音樂體制研究》一文,作者通過對音樂文本的分析,分別對琴書音樂三種主要體裁——聯(lián)曲體、主插體、綜合體進行了論述,并討論了影響山東琴書音樂形制形成與發(fā)展的人文因素。
三、論著、集成、志書類
論著、集成、志書類文獻是山東琴書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筆者在此對收集到的相關內(nèi)容文獻進行整合陳列,供后續(xù)研究者調(diào)閱參考。
山東琴書的論著成果有張軍的《山東琴書研究》(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山東省音樂工作組編寫的《山東地方戲曲——山東琴書音樂》,山東藝術學院出版的《山東琴書音樂資料》等。
內(nèi)容收錄了北路山東琴書相關資料的集成類文獻有:中國民間音樂集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山東藝術研究所出版的《山東琴書大全》,王振剛、胡化山整理編寫的《山東琴書演唱作品集》(中國戲劇出版社)。
志書類文獻有:《中國曲藝志·山東卷》中詳細記載了山東琴書志略、音樂、表演形式、舞美、機構演出場所、報刊、專著、名藝人傳記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此外,《中國曲藝志·天津卷》中也有部分對北路山東琴書藝人鄧九如攜徒進津獻唱展演的內(nèi)容記載。
四、結(jié)語
山東琴書以其貼近生活、“大俗大雅”的藝術特色,日前還活躍在傳統(tǒng)曲藝的大舞臺上,深受百姓大眾的喜愛。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品種,山東琴書也儼然成為了一個頗具山東特色的文化符號,學界對山東琴書的研究還在繼續(xù),望本文能為該專題研究提供階段性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范薇. 山東箏樂與南路山東琴書關系考[D].武漢音樂學院,2016.
[2]李鴻熙. 山東琴書唱腔音樂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5.
[3]王樂. 山東琴書及其流派音樂特征[D].上海音樂學院,2014.
[4]李娟. 山東琴書腔詞關系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
[5]張炫. 山東琴書在濟南的保護與發(fā)展綜述[J]. 大眾文藝,2012(20):178-179.
[6]楊昭君. “北路”山東琴書中的揚琴器樂演奏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
[7]董剛德. 南路山東琴書調(diào)查與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
[8]張婷. 瀕臨失落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山東琴書[D].山東大學,2008.
[9]曹萌. 山東琴書唱腔音樂體制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
作者簡介:趙丹妮(1995-),女,山東淄博人,菲律賓女子大學音樂學院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音樂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