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本與俄羅斯為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quán),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展開廝殺。炮火聲中,中國第一本女性雜志《女子世界》面世了,一時賺盡眼球,男子趨之若鶩,識字的、不識字的都想跑來瞧瞧“紅粉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樣。
打開這本雜志,“松陵女子潘小璜”這個名字率先跳入眼簾。她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中國女劍俠紅線、聶隱娘傳》,通過唐末兩個女俠的故事譏諷面對戰(zhàn)亂束手無策的大清男子,言辭極為尖刻,罵得男性讀者顏面全無,但又為她的才情而骨軟筋酥。
潘小璜的文章接連重磅出擊,風(fēng)格仍是一邊為歷代女杰作傳、一邊痛罵不作為的當(dāng)權(quán)者。很多文藝男青年仿佛墜入情網(wǎng),一旦哪天讀不到她的文章就難以安睡,于是很快流傳開一句話:做官當(dāng)做員外郎,娶妻當(dāng)娶潘小璜。
就在潘小璜名聲大噪時,她忽然轉(zhuǎn)變風(fēng)格,一首慷慨悲壯的《哭陶亞魂》驚艷四座,足見其古文功底之深厚、思想境界之高遠。這下男粉絲更癲狂了,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這個“松陵女子”的神秘面紗,但沒人知道她的蹤跡。
此后不久,某篇文章透露,一個游客曾在蘇杭邂逅潘小璜。她貌美驚人,約莫十七八歲,含羞帶怯地向游客拋下一條手帕。游客撿起手帕,只覺清香拂面、魂不守舍,手帕上還有一行字:某時可到某地相聚。到了約定時間,游客興奮地趕了過去,只見是個花木繁盛的園子,潘小璜正在樹下伏案書寫,旁邊有兩個妙齡丫鬟侍候。見游客來到,潘小璜問:“先生可是來自上海?”游客點頭,她接著說:“那先生回上海時能否幫我把稿件帶到《女子世界》雜志社?”
消息一出,男粉絲瞬間炸了鍋,他們認定潘小璜是個絕色才女,顧不上分辨真假就向雜志社寄去情書,發(fā)誓今生今世非她不娶。很多達官貴人也來湊熱鬧,表示愿以黃金千兩納她為妾,甚至有人因此鬧出家庭糾紛。雜志社很快被雪片般的情書淹沒了,美如幻夢的潘小璜卻仿佛人間蒸發(fā),不肯在哭哭啼啼的男粉絲面前再次現(xiàn)身。
直到一百多年后,史學(xué)家才在舊紙堆里“挖”出了這個神秘女子。讓他們驚訝的是,除了年齡,她所曝光的資料都靠不住,包括性別。
“潘小璜”闖入讀者視線時確實只有17歲,但他是個如假包換的漢子,名叫柳慰高,他還有個“馬甲”更如雷霆貫耳——柳亞子。
著名詩人柳亞子還是資深的“改名愛好者”。他在16歲時癡迷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作品,從此崇尚人權(quán),于是改名叫柳人權(quán),字亞盧(意為“亞洲的盧梭”);第二年,他又嫌自己的名字跟好友陳去病的名字不配套,索性改名叫柳棄疾,兩人成為當(dāng)時文壇上的“馳名雙飚”;后來他決心用筆喚醒民眾,每次都署名“亞盧”,但“盧”的繁體字實在太難寫了,他干脆改署名為“亞子”。
然而,就在“柳亞子”家喻戶曉時,他又偷偷換上“潘小璜”的“馬甲”,在嬉笑怒罵間抨擊時弊,號召大家團結(jié)起來收拾亂局。盡管引起了一陣桃色風(fēng)波,但事實證明,“絕色才女”的呼聲有時比炮火更管用,東北戰(zhàn)事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不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據(jù)柳亞子晚年自述,少年時他最仰慕的人物是賈寶玉,所以為人處世常以賈寶玉為樣板,比如喜歡跟女孩交流。正因如此,他憑空造出的“松陵女子”的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