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調芬
(紹興市柯橋區(qū)安昌中心幼兒園,浙江 紹興 312030)
我園是浙江省一級園和浙江省現(xiàn)代化幼兒園,有著60 多年的辦園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課程建設中,我園致力于營造讓每一個孩子“像魚一樣自由生長”的課程愿景,構建了《宜童》園本課程,2018年被紹興市教育局認定為紹興市課程建設基地學校。幼兒園下屬多所村級園,其設施相對簡陋,園內資源不足,園長、教師專業(yè)化水平較低,要獨立建構課程方案難度較大。面對中心園與村級園辦園水平懸殊的現(xiàn)實,我們做了一項大膽的嘗試,即實施中心園統(tǒng)領下的村級園“課程一體化”建構,以此來緩解街道內幼兒園師資力量不均與課程領導力匱乏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中心園和村級園課程建設的同步發(fā)展。
“課程一體化”建構,意味著要對街道內幼兒園的所有保教人員做培訓。我們街道下屬6 所村級園,保教人員有170 人。面對疫情背景下無法線下集中培訓學習和研討的現(xiàn)實,我們利用釘釘群組織線上培訓,詳細解讀中心園《宜童》課程的理念、愿景、框架及實施路徑,推廣、分享優(yōu)秀的課程故事案例等。一個學期過去了,我們對照考核細則評估村級園辦園時,發(fā)現(xiàn)教師實施課程的過程依舊非常傳統(tǒng),特別是省三級園,離優(yōu)質保教距離甚遠。我試著找個別教師聊課程,發(fā)現(xiàn)她們不是沒有理念,一些大道理都懂,只是落實到具體主題活動的時候又感覺無從下手,用教師自己的話講就是“腳步跟不上靈魂的節(jié)奏”。我深刻意識到村級園教師迫切需要能手把手、一步一個腳印引領她們的師傅,于是班際共同體的構想應運而生。我們將中心園21 個班級定為示范班級,由村級園班級自主結對中心園同年段的示范班,通過平行班之間的小教研,實現(xiàn)“課程一體化”下的保教質量提升。
成長的首要點是理念認同,我們一方面成立由各園園長、骨干教師組成的街道課程核心組,深入學習、領會中心園的《宜童》課程綱要,強調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與課程框架基本不變,課程內容需要各園依托本園課程資源做園本化的改良。另一方面,通過共同體班級,幫助村級園教師繞過那道“我不會的坎”,實現(xiàn)從文本課程到行動課程、從他人課程到自我課程的轉變,實現(xiàn)教師、兒童與課程的共同臨場。
班際共同體分為示范班級和結對班級,暫定結對時限為一學年。結對采取雙向選擇、園級協(xié)調的方式。中心園班級與村級園班級根據(jù)需求或實際能力自由結對,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二或一對三,自由結對需填寫結對表,并寫明結對理由。結果出來我們發(fā)現(xiàn),班際間教師自由結對大部分是因為雙方年齡相仿,興趣愛好差不多,比較能聊得來,很少考慮對方哪方面擅長,是否能優(yōu)勢互補提升自己的能力。為此,課程核心組專門召開研討會。有教師認為,這樣的結對起不到互補作用,年齡相仿、興趣能力差不多,等于蘿卜炒蘿卜,最后還是蘿卜,建議擬定結對規(guī)則,重新結對。也有教師認為,班際結對剛剛起步,處于摸索階段,需要的是把場子先搭起來,激發(fā)教師參與的熱情與主動性。倘若重新制訂規(guī)則,把沒有共同語言的教師捆綁在一起,會不會導致教師之間缺乏交流而使班際共同體形同虛設呢?經過一番討論,我們厘清了結對初期需要形成小教研氛圍的初衷,讓村幼教師卷入示范班級,跟著示范班級行進,共同實施同一個課程主題,即便不能同頻,也能從模仿開始跟著。在浸潤式小教研中,感受中心園的課程文化。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隨著時間的延續(xù),我們漸漸意識到:班際共同體不存在孰高孰低,不是一方得追隨另一方,應是一種合作伙伴、平等對話關系,這種合作是真誠、主動、自愿的,不是外在脅迫或被動式的。為避免結對工作的草率,我們擬定了雙方職責:根據(jù)班際共同體共性推進的要求及班級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簽訂班際共同體協(xié)議,制訂活動行事歷。同時,我們注重班際共同體的雙向提升,重過程管理,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進行跟蹤觀察,隨機走訪了解進展情況,給有需要的共同體班級搭建支架,最大限度提升街道村級園班級管理與課程架構的能力。在小范圍的班際發(fā)展共同體研討交流中,教師的自主性強,受時空限制少,共同體班級均可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適時安排活動,因而受到教師的強力推崇,她們學習交流的勁頭更足了。
在建立課程核心組的基礎上,我們又完善了課程實施發(fā)展組、資源保障組和督導評價組。實施發(fā)展組主要由園長、分管副園長、村級園長、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組成,定期培訓課程實施的教師團隊,指導教師制訂教學計劃,以班際共同體為陣地,負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與實施,幫助教師總結課程實施的經驗與不足,提出修改建議。資源保障組主要由園長、村級園長、保教主任、總務財務組成,在教學實踐、課程實施、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提供保障,協(xié)同班際共同體一起梳理可供班級運用的資源表,哪些資源是獨家僅有的,哪些資源是可以通用的,保證幼兒園課程的全面實施。督導評價組主要由區(qū)行政、教科研人員、園長、村級園長、教研組長、家委會代表、幼兒代表組成,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課程評價監(jiān)督,對課程的規(guī)劃、管理、實施等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促進課程不斷完善和有效推進。三個組定期進駐各村級園觀摩指導,有效彌補了各村級園自身人力資源不足的短板,促進了各園課程建設的開展。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園課程建設越來越往理想的樣態(tài)發(fā)展,教師的課程領導力與執(zhí)行力明顯提升了。
學會合作是幼兒綜合素質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教師而言又何嘗不是?班際共同體的建設有效促進了教師合作文化的形成。我們打破單一考核教師的常規(guī)做法,將發(fā)展共同體考核納入基本流程。以往教師工作中的一些做法都是封閉的,班際共同體促使班際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過去幼兒園開展聽評活動是教師個人的事,一人上課一人忙,現(xiàn)在是一人上課多人忙;每個月月底的主題環(huán)境大巡查,總能看到共同體班級教師互幫互助的身影。因為這不僅僅代表教師本人的水平,還代表整個共同體的水平。
班際共同體的建設不僅促進了自主、合作的小團隊教研文化的形成,更關鍵的是有效推動了學習型校園文化的建設。共同體要解決一系列的教學問題、管理問題、家園問題,需要尋找大量的理論依據(jù),搜集和整理依據(jù)的過程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此外,幫助組內成員備課,觀摩其他組成員開展的活動,查看其他組成員的常規(guī)資料,也都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漸漸地,原本困擾教師的“課程主題網(wǎng)絡架構”問題迎刃而解了,教師嘗試生發(fā)新的主題,遵循幼兒興趣與需要形成主題脈絡。更關鍵的是,他們會在主題實施前與幼兒對話,尋找適宜的切入點和可以生發(fā)的素材內容,讓主題實施更加有方向、有靈魂。去年,國際景園幼兒園大二班的班本課程“趣照一籮筐”,獲得柯橋區(qū)年度學前教育精品拓展性(選修)課程。
班際共同體建設是一個教師從“要我發(fā)展”到“我要發(fā)展”的轉變過程,是一個從單一走向多元的過程。如今,班際幫扶已經逐漸成為我們街道內幼兒園的特色與亮點,它打破了園際的界限,達到了理念與目標的一致,明晰了基于“課程一體化”的班級個性化實施策略與路徑。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打破了資源的壁壘,解決了先前教師工作量大、資源不足等問題,促進了農村中心園和村級園資源的融合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