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錦龍
琴,最早是古琴的專稱,古代習慣用“琴棋書畫”來概括文人雅士的日常。到了近代,為了與西方傳入的小提琴、鋼琴作出區(qū)分,也因為發(fā)明于遠古,所以在前加了一個“古”字。
歷史上,音樂隨時代變遷而革新的事情很多,比如漢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而來的西域音樂,極大地沖擊了當時官方正統(tǒng)的音樂體系,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楚調(diào)越來越少。那個時候,唯有古琴曲獨立于時代急流中,執(zhí)著地堅守著傳統(tǒng)。所以,《唐書·禮樂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周隋管弦雜曲數(shù)百,皆西涼樂也,鼓舞曲皆龜茲樂也。惟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diào)?!蹦呐碌搅私裉?,古琴仍然在“猶傳楚漢舊聲”。
中國古人在追求學問、道義和修身養(yǎng)性的路上,常借古琴言志,賦予其代表風骨氣節(jié)和思想品德的寓意。在古代詩文所記錄的場景中,文人雅士獨處也好,聚會也罷,唱歌喝酒彈琴,吟詩作對起舞,處處可見“士無故不撤琴瑟”。從《詩經(jīng)》《史記》到唐詩宋詞,從古人畫作到工藝制品,我們都能找到古琴的存在。它被寄托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抱琴來,細看它身上的細節(jié),有龍池鳳沼、大雁之足,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也像人一樣有額、舌、頸、肩、腰,我們有理由認為:琴,就是為溝通萬物而生,因為琴的整個構造“心懷天地,胸有丘壑”,納入了先祖對宇宙的認識。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琴是這樣。但古琴最早是什么模樣的呢?為什么會有這樣一件樂器?這方面的文獻資料有很多,但對先人發(fā)明古琴原因的看法幾乎相同:它最早是人們祭祀時用以與天神對話的。而古琴的發(fā)明者在不同的史籍中有多個版本的記載。
《樂記·樂施篇》中認為舜帝是琴的發(fā)明者,“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東漢桓譚所著的《新論·琴道篇》中則認為琴是神農(nóng)(即炎帝)所造:“昔神農(nóng)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p>
與桓譚同時期的蔡邕在《琴操》里講到伏羲制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边@個故事很有趣。傳說很久以前,伏羲巡視西山桐林,只見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精和兩只美麗的鳳凰紛紛落在一棵梧桐樹上。木神句芒告訴他:“世界上樹木千萬種,但只有梧桐才能招來鳳凰,您聽鳳凰的叫聲多么清朗呀,用梧桐來做琴,應該很好聽!”于是,伏羲請來最好的工匠,用梧桐制琴,吩咐他們按一年365天將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長;又按四時八節(jié)之數(shù),定為后寬四寸,前闊八寸;按陰陽兩儀之數(shù)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內(nèi)按宮、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了五根弦,這就是最早的古琴。后來,周文王、周武王又分別為它再加上一根弦,號稱文武七弦琴。今天的古琴就是七弦琴。
古琴一直是古人互訴情感的媒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綠綺”和名曲《鳳求凰》,就為世人留下了一個生動的愛情故事。
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才華出眾,他創(chuàng)作的賦幾乎是漢賦的天花板,但他以弦外之音“撩妹”這件事大家更愛談論,居然還被《史記》記錄了下來,流傳千古。
那一次,四川邛崍“豪而不土”的卓王孫設宴款待大才子司馬相如,喝到興起,有人對司馬相如說:“聽說您彈起‘綠綺來是當今一絕,能不能讓我們大家也一飽耳福呢?”司馬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才華橫溢,琴也彈得好,只是當時文君新寡,雖君子好逑,不敢造次啊!這下機會來了,司馬相如靈機一動,乘興彈了一首《鳳求凰》,暗暗向她示愛。鳳是雄鳥,凰是雌鳥,這曲中之音,文君當然心知肚明,更何況小伙子還儀表堂堂,當下芳心暗許。這可真是比當眾來一段直愣愣的表白要好使得多??!才子佳人,相遇知音,從此二人有了交集,后來就從邛崍私奔到成都。
“余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歌曲《成都》歌詞),當時的司馬相如,雖然有才,卻是個窮小子,然而他敢?guī)?,文君就敢跟,出走閃婚,不管不顧。這種說走就走、轟轟烈烈愛一場的少年意氣,也是足夠生猛的。
成都現(xiàn)在還有條琴臺路,路口有一尊“鳳求凰”雕塑,紀念這對大膽又浪漫的才子佳人。經(jīng)過時我不禁遐想,董永與七仙女、許仙和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臺……雖說是神話和傳說,但愛情這回事,從古到今,相愛的人們腦回路都是一樣的啊。
戰(zhàn)國名流趙人毛萇在《毛詩序》中有一段常見諸學術論文的話:“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币馑际牵寒斞哉Z已經(jīng)無法表達心中所思所感時,就得加上音樂,把語言變成歌曲演唱,抒發(fā)更強烈的情緒;而當歌唱也沒有辦法傳達心中那些澎湃激昂的感情時,那只好把歌詞也免了,剩下音樂節(jié)奏和舞蹈動作,留給聽的人、看的人自己去想象、去意會。想想這段話,再對照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古人誠不我欺??!
(四月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