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實
巴黎很像一只蝸牛。巴黎雖是世界最繁華的都市,這里的生活卻相當(dāng)悠閑。下午5點,幾乎所有商店都把門一鎖,然后人們往街頭的餐廳或咖啡館一坐,半盤薯條、半盤兔子吃的菜葉子上澆點橄欖油,再加一杯啤酒、半包香煙就可以邊吃邊聊到入夜。我們所說的巴黎情調(diào)就產(chǎn)生在這種不緊不慢地享受每刻好時光的生活節(jié)奏中。所以人們都說,游覽巴黎最好的方式是慢慢品,就像品味醇酒,但這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風(fēng)格。的確,在巴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消耗用人民幣換取的歐元。我們沒法和掙歐元的人們一起坐下來光吃生菜葉子打發(fā)時間。但法國餐館里的焗蝸牛,不管愛不愛吃,出于好奇至少嘗一嘗,它很獨特,是法式餐飲一個奇妙的符號。
巴黎更像蝸牛的地方,是它的地圖。巴黎市區(qū)從最中心的盧浮宮和王宮開始,一圈一圈往外,被分成20個區(qū),很像一只蝸牛的殼。巴黎人一看某個地址的郵編就知道其大概位置。旅行者住的地方區(qū)號越大,離中心區(qū)越遠,但這并不意味著出行就越不方便。巴黎的地鐵比地上交通要省時省力,重要的景點附近都有地鐵站,而且蛛網(wǎng)一樣密布的地鐵線路,站和站的距離也不遠。除了一些線路在上下班高峰時段人較多,地鐵通常不太擠,經(jīng)常有座位。在巴黎,只要手里有一張地鐵線路圖,即便不會說外語,也不會找不到地方。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巴黎針對旅游者的服務(wù)非常完善。飛機一落地,你就能找到咨詢窗口,可以詢問各種問題。所有的地鐵站都免費贈送大大小小不同版本的地鐵線路圖。所有正規(guī)旅館和景點都設(shè)有一個架子,擺放幾種語言的地圖和旅游信息圖冊。旅館的服務(wù)人員,也許英語說得不好,中文只會說“你好”,但都會想辦法幫你解決問題,而且態(tài)度很誠懇,絕不是裝出來的。
除了針對旅游者的偷竊,在巴黎,我的感覺是很安全。如果你不招惹別人,就不會有什么麻煩。相反,需要幫助時,禮貌地求助過路人,經(jīng)常會得到令人溫暖的回答。如果你坐下來吃東西,有個過路人微笑著跟你嘟囔一句話,在你不知所措時,他就走了。他說的可能是“祝你胃口好”。雖然這種情況不經(jīng)常發(fā)生,但也沒什么奇怪的。當(dāng)然,無論多小的事,只要和別人交談了,最后說句“謝謝”都是應(yīng)當(dāng)?shù)?。需要別人讓路,或和人有肢體碰撞,哪怕很輕,甚至根本沒碰到,通常對方會向你道聲“對不起”。如果是包車出去,下車時,歐洲人通常每個人要和司機說“謝謝”。對于前來主動搭話的人,不想多說,隨便應(yīng)付一句就可以走,一般不會被糾纏。
巴黎的街上盡管行人熙熙攘攘,但大多數(shù)人不會大喊大叫,除非喝多了。如果你愿意,可以試著享受一下安靜。你會發(fā)現(xiàn)因為父母很少大聲說話或斥責(zé)孩子,那里的孩子也比較安靜。有時狗會被領(lǐng)到公共場所,即便身形巨大的狗,也很安靜。
在巴黎街頭,你能看到幾乎地球上所有的人種,穿著各式漂亮或不漂亮的服裝。這是在其他地方欣賞不到的,即便是歐洲其他大都市也不會有這么豐富的時裝秀。
在我看來,巴黎最大的特點是豐富,它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包容性的城市。巴黎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為一些最有個性、最有才華的人都匯聚到這里。他們生命的精華也留在這里,他們的人生也因巴黎而精彩豐富。這多么讓人羨慕!而到巴黎做文化旅行,就會處處遇到他們的名字。街道、地鐵站、餐廳、建筑、地區(qū)名等以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非常多,街上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像、浮雕、胸像和噴泉在紀(jì)念他們。巴黎還精心保留名人的出生地、故居、墓地,重要的都建成小型博物館,其余更多的是用各種小牌子指示出來。法國人把這些人當(dāng)作他們的財富來向別人炫耀。人的故事其實比參觀建筑和博物館本身更有意思。
盧浮宮:藝術(shù)之都的心臟
盧浮宮在巴黎的中心,是這個藝術(shù)之都的心臟,也是整個法國的心臟。它被看成全世界最牛的地方,能夠參觀這里的人都是幸運兒。
去看看盧浮宮引以為榮的那些寶貝。無論你以前是否在印刷品上見過它們,當(dāng)你站在活生生的作品前,親眼看到真東西,感受絕對不一樣。除了價值連城外,這些頂尖的藝術(shù)品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由天才親手繪出、刻出或鑿出。而這樣的天才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不過幾百人,你將看到他們永遠逝去的短暫生命的結(jié)晶。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羅的維納斯》,米開朗琪羅的《垂死的奴隸》《勝利女神像》,是盧浮宮的“鎮(zhèn)館之寶”?!睹赡塞惿吩诘罗r(nóng)館二樓第7展室。這個女人每天微笑著面對潮水一樣從世界各地涌來的人群。連守護她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被攝進無數(shù)鏡頭。達·芬奇生前非常鐘愛這幅畫,一直帶在身邊,原因不得而知。大家猜測原因之一是達·芬奇興趣太廣泛,總是忙于各種探索,畫畫的速度卻很慢,這幅作品畫了4年,也許他覺得還沒完成。關(guān)于這位女性到底是誰,也沒有定論。
《米羅的維納斯》中的這位女神據(jù)說是世界上最美的女性,第一個人這么一說,大家也就承認了。雖然其仿制品無處不在,但誰也不可能復(fù)制出真品中這么溫柔細膩的大理石肌膚,這么優(yōu)雅而莊嚴的姿態(tài)。因為她的殘缺,更引起人們的猜測和爭議,這件作品也就更受關(guān)注。
米開朗琪羅的《垂死的奴隸》和《被縛的奴隸》原來應(yīng)當(dāng)守衛(wèi)在羅馬教皇尤利西斯二世的陵墓,當(dāng)時羅馬人在墓前樹立奴隸像象征死者的威嚴和權(quán)力。米開朗琪羅為教皇設(shè)計的陵墓,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但宏大的工程最終沒有完成。米開朗琪羅將這兩個出現(xiàn)裂痕的未完成品贈給一個同鄉(xiāng),后被轉(zhuǎn)送法國國王。在一整層大廳的大理石雕像當(dāng)中,你可能一眼就感覺到它們的與眾不同。首先是米開朗琪羅最喜歡這種很別扭的姿態(tài),和周圍舒展優(yōu)雅的雕像不同。更重要的是,米開朗琪羅通過夸張的肌肉,給雕像灌注了強悍的生命力。肉體和精神的力量從冰冷的大理石中噴涌而出,其力度是其他雕塑家都做不到的。
不管你駐足以上明星作品中的哪一件,旁邊不遠的地方都有值得一看的作品。你看到的,從此都屬于你了,都是你心中的財富,是我們生活中彌足珍貴、為數(shù)不多的真正的“美麗”。
盧浮宮代表的是對文化和藝術(shù)的珍視和熱愛。法國和世界上所有國家一樣,在500年間有繁榮,也有動蕩,不管國家經(jīng)歷了何等磨難,盧浮宮被保存下來,而且藏品逐年增加。我們參觀盧浮宮,不僅欣賞藝術(shù)品,也沉浸在這種對文明的愛護和尊敬中。事實上,這種氣氛在巴黎,在法國,在歐洲都能感受到。
巴黎圣母院:石頭的交響樂
“時間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本S克多·雨果為巴黎圣母院寫下這句話時,法國當(dāng)局正打算拆除這座殘破的教堂。它是法國大革命的破壞狂潮的受害者之一。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激起人們對歷史的懷想和對藝術(shù)古跡的珍愛之情。民間發(fā)起請愿活動,使這首“石頭的交響樂”得以幸存。
圣母院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舉行宗教活動。無論你的信仰是什么,置身莊嚴的氛圍中也會是很美好的感受。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爾的弟弟保羅后來成為神秘主義色彩的詩人、劇作家,他因在福建任外交官而被中國人熟知。一個圣誕節(jié),他獨自到圣母院參加祈禱儀式,突然感受到召喚,從此成為天主教信徒,進而成為天主教作家。
巴黎圣母院廣場在旅游旺季總是排起長龍,白天是等待參觀的人,傍晚是想獲得音樂會門票的人。即便是排隊等候,也是一種享受,人們都很友好,耐心等待,沒有粗魯?shù)男袨楹痛炙椎难哉Z。游人還可以借機欣賞廣場上查理曼大帝的雕像,以及北面主宮醫(yī)院的古典建筑。
登上圣母院的鐘樓遠眺巴黎,尤其在落日時分,是絕美的享受。但依然要排隊等候才能登上鐘樓,有時長達幾個小時。入口在北邊的鐘樓下,爬上422級臺階,將到達南面的鐘樓。那里有總重15噸的大鐘,和《巴黎圣母院》小說中的描述不同,敲鐘人只有在重要時刻才會敲響它。傳說在17世紀(jì)鑄造大鐘時,虔誠的婦人們紛紛將金銀珠寶投入熔爐,因此其聲音特別清脆??上渌拇箸姸細в诖蟾锩陂g。
先賢祠:法國之廟
1900年歲末,謠言越來越盛,說伏爾泰和盧梭在先賢祠的尸骨被盜。政府決定邀請150名巴黎名流到先賢祠,當(dāng)場打開棺木查驗。幸好只是虛驚一場。
對游客來說,先賢祠是宏大而優(yōu)雅的建筑,在這里可以參拜法國引以為榮的英靈。對法國人來說,先賢祠是另一種教堂,葬在其中的偉大人物是這座城市的守護神,整個巴黎都在他們的庇護之下。先賢祠在英語中被翻譯成“Temple of the Nation”,意思是“國家的廟堂”。
高居于小山之上的這座廟堂,最初是真正的教堂。法國大革命中,這里開始安葬重要人物。到18世紀(jì),路易十八復(fù)辟和拿破侖三世上臺后,都曾恢復(fù)它的宗教用途。直到1885年為維克多·雨果舉行了國葬之后,這里才正式成為“國家的廟堂”。不過雨果其實生前很不喜歡這個建筑,諷刺它是“蛋糕”。蘇夫婁設(shè)計時,努力讓建筑顯得輕盈優(yōu)雅,在穹頂上開了45個窗戶,讓陽光灑下來。但是改為先賢祠時,這些窗戶被堵上了,以增加莊嚴氣氛。
1778年,流放歸來的伏爾泰病逝于巴黎。啟蒙了一個時代的偉人及其思想雖然受到祖國的熱烈歡迎,面對現(xiàn)實他卻脆弱無力:伏爾泰與上帝的對抗,使教士拒絕為他舉行葬禮。他的侄子只好將尸骨秘密葬于一個小教堂。然而大革命當(dāng)中,教會的財產(chǎn)被沒收,這個教堂面臨拍賣,當(dāng)然連同伏爾泰的遺骸。曾經(jīng)收留了伏爾泰的維萊特侯爵對議會說:“伏爾泰的遺骸屬于國家。你們怎么能袖手旁觀,看著它像財產(chǎn)一樣賣給私人?”令人感到欣慰的,不是在重要時刻總會有勇敢的人發(fā)出正義的聲音,而是這個聲音會被更多的人認可并付諸實施。伏爾泰盛大華麗的安葬儀式,從已經(jīng)成為廢墟的巴士底獄開始。從廢墟收集的石塊上刻著:“接受它吧,暴政曾在這里囚禁你。而你是國家的榮耀?!钡诙?,安葬隊伍抬著伏爾泰的靈柩、伏爾泰的坐像和他的哲學(xué)著作向先賢祠進發(fā)。經(jīng)過了整整8個小時的游行,在太陽落山之前,靈柩終于到達先賢祠。三年后,曾和伏爾泰意見相左的另一位啟蒙思想家盧梭,也經(jīng)過了類似的儀式,被安葬于此。
在別的景觀,人們可以吃東西、喝水、嬉笑、打牌,甚至可以把鞋脫下來舒展一下雙腳。但是在先賢祠前,會有神情嚴肅的工作人員阻止游客這樣做。被勸說的人當(dāng)然也就明白了,在象征法國民族精神的殿堂之下,要懂得心存敬畏。
(摘自中信出版社《在巴黎的天空下:巴黎歷史文化之旅手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