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晨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じヂ迥纷钪淖髌?。本文將對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的愛進行分析,從愛的錯誤認知、愛的組成因素、愛的實踐三個角度闡釋對愛的理解與感悟,個人需要愛的能力,社會也需要愛的能力,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構(gòu)成新的秩序,而擁有愛的能力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健全的人,而擁有愛的能力的社會才稱得上是一個健全的社會。
一、愛的認知
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痹诹_素看來對物和人的熱愛和興趣是讓人幸福的源泉,一個人越是有廣泛的興趣,他越是不會被命運的手所掌控。弗洛姆說:“只有健全的人格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傾向,才會有愛的可能,否則任何一種愛的試圖都會以失敗告終?!绷_素和弗洛姆都對愛有著深刻的見解,并都把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他們對愛的理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愛讓人變得幸福,通過愛改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這個社會和世界變得更好。他們將愛的范圍延展于個人,也應用于整個社會—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像一門藝術一樣學習,你愛的事物和人越是廣泛,越是深入,你就會越幸福,通過愛讓自己逃離了自我,不過分地對自我關注,而是將自己的視角轉(zhuǎn)向他人和外部世界,去關心自我與現(xiàn)實的關系,從而認識自我,最后實現(xiàn)自我和現(xiàn)實關系的良好構(gòu)建,最終推動自我和他人的幸福。
弗洛姆揭示了三點人對愛的錯誤認知。
第一點,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人們的關注點只在乎于“被愛”而不懂得主動去愛。男人和女人為了贏得被愛,就要去符合社會的審美眼光和獲得社會上的成功。這種對于自我的過分關注會讓許多人愛別人是為了贏得被愛而努力,一旦覺得付出沒有收獲便停止了對他人愛的付出。這種缺乏不追求回報的給予心態(tài),也會讓人們對于愛的給予變得小心翼翼,而恰恰對于愛的謹小慎微是對人獲取幸福的破壞。在我們生活中,只喜歡被愛,或為了被愛才選擇愛的人屢見不鮮。在許多青年人中,對于戀愛或是對他人的博愛是謹小慎微的,他們不敢主動去“愛”和關心他人,總害怕炙熱的烈火會讓自己受傷,他們對自我的興趣大于對外界的興趣,對他人的興趣也日漸趨淡。當有人關心自己時,會讓他們感到愉快和滿足,但讓他們主動關心別人時,他們會感到膽怯和猶豫不決。再如,社會中的一個熱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與前面的青年不同,但實際上如出一轍。他們主動去愛和關心別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還有利益的考量。而無論是前者對于給予愛的膽怯,或是后者給予愛是為了一己之私,都會損害個人的幸福和社會整體文明的發(fā)展。
第二點,人們認為愛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這樣的看法有多種原因,最根本的是源自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在過去,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包辦婚姻,都缺乏愛情的基礎,大多是在門當戶對的前提下,男女雙方家庭以條約的形式定下來的。這時,男女方不能選擇對象,只能選擇通過愛的能力與對方共處。而這種傳統(tǒng)的愛情婚姻模式,缺乏了對于對象的自由選擇,但并不缺乏對愛的能力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代社會的愛情關系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簡言之就是在愛情中也用等價交換的方式進行。這一方式雖然讓人們有了選擇對象的自由,但是往往人們陷入愛情就是對象的選擇,只要對象選擇對了就不需要愛的能力的認知誤區(qū)。所以,這樣的誤區(qū)會導致現(xiàn)代人在對象的選擇中會偏向于以單一的經(jīng)濟價值衡量是否等價,而不是以人本身的價值作為愛情對象衡量的標準。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市場經(jīng)濟給人帶來的“異化”。而這種“異化”不僅讓人們在對象的選擇上陷入了單一的誤區(qū),而且也讓人們沉迷于對象的選擇而忽視了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比對象更重要,它讓我們懂得,愛情不單單是人們所說的一種緣分,比緣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身對于愛的能力的培養(yǎng)。如此這般,才有可能減少命運對人的擺布,使人更加有主動性地去爭取自己幸福的生活。
第三點,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wǎng)”和“持久的愛”的區(qū)別。而事實證明“墮入情網(wǎng)”的愛是一種激情之戀,雖然激動人心,但最終在激情過后這種愛戀也會消亡。而“持久的愛”才可以讓愛情修成正果。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可能都經(jīng)歷過初戀,而初戀正是這種激情的愛戀,但它是盲目的,短暫的,并未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的戀愛,使得它最終不能長久,好似稍縱即逝的煙火,留下的只有斑駁的記憶,沒有結(jié)果。
二、愛的組成
首先,弗洛姆談到人為什么需要愛—是為了擺脫孤獨的需要。而擺脫孤獨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集體縱欲,在狂歡中得到一段時間內(nèi)的身心滿足和平靜。第二是個人縱欲,填補孤獨感,這種方式只能短暫地逃離孤獨,但用這種方式縱欲后會有更深切的孤獨感產(chǎn)生,并且不利于身心發(fā)展。第三種是在愛中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統(tǒng)一,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免除孤獨,又有利于人的身心發(fā)展及幸福感,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愛的組成因素。弗洛姆講到“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那么何為“創(chuàng)造性傾向”呢?就是指一個人通過主動的給予展現(xiàn)他內(nèi)在的豐滿與高貴。在弗洛姆看來,給予的人總是站在高貴者的那一方。在生活中有些人以自己受到他人的關注和給予而幸福,而有些人以向他人主動積極地給予看作是自己內(nèi)在豐富的一部分,由此而獲得更大的快樂,顯然后者比前者獲得的快樂多得多。愛情除了創(chuàng)造性的傾向外,還需要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而這些因素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客觀地認知和了解對方,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fā)了解對方,這種了解也是無益的。了解的方式多種多樣,作為愛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內(nèi)部,而不是滿足一知半解。德爾斐箴言“認識你自己”表達了我要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而客觀地了解和認知他人也是認知自我的方式和途徑。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愛一個人是以客觀地認知對方與認知自己為前提。
愛的對象講述了愛情取決于愛的能力而不是愛的對象。愛首先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性格上的一種傾向。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的人無動于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聯(lián)系,或者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所以愛不能拘泥某個具體的對象,而是同所有人相關。在“博愛”上這點顯得更為明顯—“對需要有幫助的人、對窮人和陌生人的愛是博愛的基礎”。因此,愛情的前提應當是博愛,一個人具有了博愛的能力時才會在戀愛中依然對他人和這個世界繼續(xù)給予愛,而缺乏博愛能力的人,要么是尋找被愛,要么只愛一個人不愛其他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私罷了。
愛的能力除了博愛還有對自愛的講述,博愛和自愛構(gòu)成了愛的能力的主要兩個部分。博愛一定要以自愛為前提,要不然這種博愛讓人感到盲目,一個不懂得自愛的人,也很難真正地去愛另一個人,即使愛了,那份愛也不夠客觀理智,就仿若空中樓閣一般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因為樓閣的下方空無一物。
三、愛的實踐
弗洛姆闡釋愛的實踐。弗洛姆把愛當作了一門藝術來看待,對愛的學習和實踐就像學習任何一門藝術一樣,如學習音樂、繪畫、射箭、騎馬等都需要一些關鍵品質(zhì)才能讓自己成為藝術的大師。而掌握愛的藝術同樣需要這些關鍵的人格品質(zhì)才有可能成為愛的大師,而一個人如果缺乏這些品質(zhì)也就對應了弗洛姆的那句話:“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性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p>
在實踐中第一個要點是紀律。如果沒有紀律,我們將一事無成。如果我們是憑一時的興致去行事,這也許會成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種嗜好,但永遠成不了大師。紀律包括工作之內(nèi)和工作之外的紀律,在工作之內(nèi)是一種外在紀律的束縛,而工作之外需要一種內(nèi)在的紀律束縛自己,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而人們往往在后者方面做不到,更多的是一種無所事事的無序狀態(tài)。黑格爾說:“自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庇捎谔厥庠蛉藗冮_始居家的生活,人們暫時擺脫了工作,但是擺脫了工作的人們并沒有感到自由,而是感到更深一層的束縛,這恰恰是人們?nèi)狈ψ月傻谋憩F(xiàn),因為自律的缺乏使人們感到無所事事,反而滋生了內(nèi)心的焦躁和煩悶。因此,紀律不僅需要外在律,更需要一個人的內(nèi)在律。
實踐的第二要點是集中,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下已經(jīng)導致了一種分散的、非集中的、史無前例的生活方式。人們往往同時干幾件事—看書、聽收音機、談話、抽煙、喝酒和吃飯。加之如今互聯(lián)通信的發(fā)展,交通和通信的速度今非昔比,但是也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的特點??陀^影響和主觀注意力渙散使得人們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變得不易。但對于學習一門藝術而言,集中和紀律一樣是一門必修課,是現(xiàn)代人要刻意去訓練自己的一門課程與品質(zhì)。集中的練習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與他人交往時,要學會集中精力聆聽他人講了什么。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會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少去聽對方在表達什么,聽他人說話是為了自己說,從而滿足自我的表達欲,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與自己獨處時,要學會獨思,也要學會“慎獨”,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及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學會與自我對話,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
實踐的第三個要點是耐心,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耐心同紀律和集中一樣難以做到,因為我們整個工業(yè)體系提倡的恰恰是耐心的反面—快。還記得一首歌《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曾經(jīng)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水平低,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相對緩慢,雖然交通和通信沒有那么方便,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依舊濃厚?,F(xiàn)代世界生活節(jié)奏快,交通和通信的便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靠近了,但距離的靠近反而讓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速度越快反而使人們對快有了更大的需求。社會生活的心態(tài)也會影響到人的情感,這種快速的生活讓人與人的關系只停留在對象的表面理解,并未深入其中。這會造成現(xiàn)代愛情的一個現(xiàn)象—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尋覓了很多的對象,卻依然發(fā)現(xiàn)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對象,最后認為沒人理解自己,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存在,這其實是一種可憐的、自戀的、沒有耐心的心態(tài)和行為。這種耐心的缺乏使人們游走于對象之間,缺乏有意識的培養(yǎng)自己的愛的能力,最終導致一次又一次愛的失敗。
我以為在實踐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要點就是對信仰的堅定。而這一點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走得長遠的關鍵性所在。在我們生活中我會看見有些人很優(yōu)秀,但他們并沒有內(nèi)在的堅定信念,更多的是一種外在信念對他們驅(qū)趕前行。他們的優(yōu)秀只是暫時的,一旦外在的驅(qū)趕失去了,他們可能又會尋找新的外在信念驅(qū)趕自己前行,卻并無自己的信念和對自我信念的堅定,最終失去方向陷入迷茫的境地。而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人,用外在的眼光看起來,他們似乎并不是那么耀眼,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及對信仰的堅定,有時候他們也會顯得跟別人不同,在我看來,他們雖然看似走在人群的中間或后面,其實從長遠看,他們終將走在人群的前面,這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那么如何去培養(yǎng)自己對信仰的堅定呢?弗洛姆講可以先從生活小事做起,另外要認識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騙只會削弱自己,而越來越軟弱又會導致新的自我欺騙,如此這般惡性循環(huán),一直到人沒有信仰為止。
那么愛會讓人幸福,對他人的給予和關心會讓人擺脫孤獨,感受到世間的美好與溫暖,正是因為自己對孤獨的深刻體驗,才懂得了他人的孤獨,也就懂得了積極地向他人給予自己的愛意……而健全的社會反過來滋生愛的養(yǎng)分讓人幸福!
這就是《愛的藝術》給我?guī)淼墓缠Q與思考。愛的藝術仿若清風又若一朵白云,它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心里有它,你便能看見它,看見它然后去實現(xiàn)它,你會感到清風拂面,白云化作了天邊的一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