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币饧茨晟贂r,精力還沒穩(wěn)定,要戒備因好色而產(chǎn)生的感情和欲望;壯年時,精力旺盛,血氣方剛,要戒備爭強斗勇之心;年老時,精力已衰弱,要戒備貪心之念。
自從孔子的“三戒”問世,后人見樣學(xué)樣。我在一處辦公室的墻上見過“十二戒”,只是不知有用無用。
戒,即提防,警惕,警醒不能做之意。一個人給自己、子女或下屬定上幾戒,規(guī)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小心,時時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人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旦無所顧忌是肯定要出問題的。
曾國藩有四戒:第一戒懶惰。懶惰之人一事無成。第二戒驕傲。他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第三戒說人之短、夸己之長。心胸狹隘者,往往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短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喜歡炫耀自己的長處,卻嫉妒他人的優(yōu)點。第四戒“眾謀而獨利”。意思是說,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也就是要利益共享,同甘共苦。
也有人把酒色財氣當(dāng)成四戒。詩曰:“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內(nèi)中藏,能到墻外走走路,不是神仙亦命長?!庇衷唬骸熬剖菙嗄c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要命閻王,氣是惹禍根苗?!逼鋵?,酒色財氣本身并無好壞之說,只要不過分追求,不成癮成癡,也未必都是壞事。
佛教有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又與仁義理智信有關(guān),其中“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只有五戒都做到了,才算是個合格的出家人。《水滸傳》里不講清規(guī)戒律的花和尚魯智深,恐怕就難稱合格。
小說《西游記》里,觀音菩薩給豬悟凈立了八戒,也實在太難為他了,他可能連一戒也沒做好。又饞又懶又貪又好色,無心向佛,意志不堅,還愛打小報告,動不動就要散伙。
總之,佛家有戒,江湖有戒,官場有戒,企業(yè)有戒,政府有戒,林林總總,有人群之處,都有戒律。這其實也是規(guī)矩,能始終嚴(yán)守戒律者,即便不能入賢成圣,也是人中君子。
戒不宜太多,搞得面面俱到,怕記不??;也不宜太高,搞得高不可攀,怕做不到。戒應(yīng)接地氣,簡單好記,從實際出發(fā)。因而在我看來,人生在世,一戒虛度年華,二戒做人不端,足矣。
戒不在多而在嚴(yán),在自覺踐行,關(guān)鍵是要管用有效,做到言出行隨,嚴(yán)格自律。否則,即使定出再多戒也無用。有戒而不行,有律而不守,那只能是貼在墻上、印在紙上、掛在嘴上,貌似好聽,實則自欺欺人。
責(zé)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