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父母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是否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花錢的時候,反復地強調生活的不易,賺錢的困難,甚至會誘導孩子主動放棄對心愛之物的追求。孩子由此習得的,是深深的匱乏感和愧疚感。
匱乏與愧疚太難忍受的時候,孩子就會啟動心理防御,并發(fā)展出三種人格模式,這三種模式都會讓孩子的幸福力變得沉重而艱難。
這種人格在看到自己想要但又無法擁有的美好事物時,就通過貶損、詆毀這些東西來讓自己不喜歡、不想要。
舉個例子,當看到朋友買了個新款的手提包,雖然自己也很喜歡,但卻說這個包性價比不高、款式不好看、設計又過時、功能還不實用……反正就是不好。其實自己也喜歡,但是買不起,就通過貶損來讓自己內心平衡。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孩子覺得很漂亮、很好玩、很喜歡,然后父母在旁邊說:“走走走,丑死了;不好的孩子才穿的東西、才玩的東西;這有什么好玩的,又不能當飯吃……”父母說完類似的話,直接就把孩子拉走。此時,孩子會給自己形成一種心理防御的回路:因為那個東西不好,所以我不喜歡,其實真實的原因是因為他得不到。但是,孩子從小就習得了這種方式,將來但凡是他買不起的、暫時得不到的東西,都會把事物貶損得一無是處。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變得吝嗇、吹毛求疵,在很多事情上過于挑剔,特別是人際關系上。好的人際關系,會欣賞和發(fā)現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自己也能從中學習和成長;差的人際關系,總是去挑剔別人的缺陷,總是嫉妒和貶損他人的優(yōu)點。這樣的孩子常常會變得越來越不受他人喜歡和接近。
因為從未被滿足的欲望一直存在,當孩子長大經濟獨立后,就產生了報復性消費的心理,他們購買的不是物品,而是通過瘋狂購買的行為來填補早年內心的匱乏和空洞。
有個網友說,從小家里就不怎么給她零花錢,每次她想買點零食的時候,父母就會說她饞,教育她零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有次學校組織的外出活動,她很渴又忘帶了水壺,看著幾個小伙伴去買了冰棍,她也很想要。后來她口渴得不行,就請求同學讓她吃一口冰棍,同學們都笑話她不是真口渴,而是饞冰棍。
這次經歷讓她留下了終生的陰影,工作后,她每個月都要買好幾箱零食,有的零食堆在家里放了好久都沒拆封,甚至有的已經過期,可是她還是控制不住要囤積零食。
還聽過有些朋友的分享,小時候因為沒有件像樣的衣服、文具,長大后就不停地買,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因為穿衣、文具而被同學看不起,就天天買買買,家里被孩子的衣服堆得滿滿的,孩子根本用不了那么多。
這些就是報復性的消費。現在買零食、買衣服的行為,是個象征性的行為,都是為了彌補童年匱乏的感覺,于是就變得不斷地重復。
匱乏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愧疚感,又會讓孩子繼續(xù)貶低自我的價值。人對自身的狀態(tài)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自卑的孩子常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習慣性地輕視自己,一旦有人簡單的一句問候,對他們都像是莫大的關懷,繼而就為對方奮不顧身。
富養(yǎng)孩子,不僅是讓孩子小的時候能夠盡量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愿意對孩子滿足的這份態(tài)度,能夠讓孩子自信起來,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而不致于因為別人隨便給他買件禮物,隨便請他吃頓飯,就會覺得自己好幸福,被人愛被人寵,然后就快速跨出那一步把自己交給對方。
有個讀者曾給我留言說,她很后悔曾經因為別人為她舉辦了一次生日派對,就跟對方確立了戀愛關系。就是因為,在她過去二十多年的生活中,父母從來沒有給她過過生日,從來沒有一次蛋糕是專門為她而吃的。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每天都只能穿校服,沒有裙子,很少有其他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念中學的時候,同學約出去逛街,她總是找各種理由去不了,因為沒錢逛。零花錢都是從伙食費里省出來的,沒錢用的時候也不敢問家里要錢。這份自卑,不僅是生活上,面對友情也會自卑,有時候,別人隨便的一句問候,都能讓她覺得感動,就更不用說親密關系了,所以當時她一下就被愿意給她過生日的人給擊中了,當有個男生對她稍微好一點時,她就奮不顧身了 。
真正的富養(yǎng)孩子,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你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這跟家里有錢沒錢沒有太直接的關系,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否痛快地滿足孩子;在無法滿足孩子的時候,是否能坦然真實地告訴孩子。
被富養(yǎng)的孩子,看到自己想要而無法擁有的東西,也能夠欣賞外界事物中美好的部分,忽略有瑕疵的地方。
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會更受歡迎。因為他們能夠發(fā)自內心地欣賞事情、欣賞對方,別人感受到了,也會由此而回饋他。
被富養(yǎng)的孩子更有底氣,不會輕易被外界事物誘惑。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父母對自己的愛。沒有這份底氣,外界的眼光就容易挫敗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份自信,孩子會讓自己變得更吸引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家庭在孩子身上瘋狂地砸錢。比如為孩子排滿了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等。這個現象的背后,常常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交流和陪伴,父母跟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就不知道要說什么,所以就干脆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去,反正在孩子身上也花了錢,反正孩子現在也要學習,這樣的話家長會覺得自己心里舒服,也沒有刻薄孩子。
但如果孩子所有時間都被這些占滿的話,親子關系的鏈接就會變弱。沒有花時間交流,沒有花時間陪伴,怎么可能建立感情?真正的富養(yǎng),是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情感,去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的內心富足,讓孩子的內在自信,被富養(yǎng)的孩子才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