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怡 何三發(fā)
2020年2月,我因工作安排,新接手四(3)班。在第一篇習作“我的樂園”中,趙同學滿懷深情地寫老家的一片竹林帶給她的快樂,因為忘記如何稱呼竹林的主人而停筆,繼而較真地跑來問我……
我給出了常規(guī)判斷——同齡的兄弟姐妹、年長的伯叔姑姨、年老的爺爺奶奶——卻都被否定。我思來想去,覺得應該是按輩分來稱呼的。最后幾經周折得知,那竹林的主人竟應稱呼為“哥哥”。
這讓我意識到一個更深的問題:離開老家多年,還有多少人懷念兒時的天地?還有多少人記得聚族而居的鄉(xiāng)鄰?還有多少人會將陳年往事講給孩子聽?
家庭的歷史,家族的傳承,沒有人講,也沒有人聽,但我們不能不去銘記。“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興其家,必先尋其根。不忘家族初心,牢記家庭使命,追思撫遠,這才是尋根的意義所在。
于是,一個“尋根”計劃醞釀在心。經過了解,班級學生中本省外市或外省人數(shù)較多。多數(shù)人都會趁著寒假,隨父母一起回老家過春節(jié)。既然回去了,那就趁機讓孩子們回去研究吧!多番設計,幾經增刪,一份《家史教育調查表》就問世了。
假期結束,面對厚厚的一沓調查表,我細細品讀。字里行間,由稱呼到人物的關系,再到背后的故事,一個家族認定的目標,雖歷經幾代而堅持不懈,這種精神感人至深。
每個平凡的家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段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段艱難困苦而不屈、驚天動地而不傲、建功立業(yè)而不貪、奮勇前進而不怠的壯舉。而這些故事,又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孩子們身處“家風才是最好的學風”中,使他們的骨子里留存著先輩的智慧與精神。
因為工作做得細,又恰逢百年建黨,在一系列相關主題的征文中,孩子們積極撰稿,成績斐然。趙同學探尋到外公老黨員的身份和事跡之后,心中震撼無比,便將他的故事寫成文章,在?。▍^(qū))、市均獲大獎。類似的故事與感動都被孩子們一一記錄:或者共同分享,講述老輩人的精神力量;或者銘記心間,激勵自己成長;或者變?yōu)殂U字,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背后是幾十個家庭;一個學校,幾百個孩子,背后是幾百個家庭……推而廣之,更能切身體會到“砥礪拼搏,每個家庭前進的腳步,就一定能疊加成國家的進步;每個家庭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一定能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
然而,僅僅發(fā)現(xiàn)這些故事是不夠的,如何續(xù)寫更為精彩的故事,如何為家風注入新的智慧與精神,如何讓家族邁上新的發(fā)展軌道,將是更為迫切的使命!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子孫后代是歷史的繼承者。萬涓成河,終成大海。大河漲水,小河必滿。在人類社會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由大家族凝聚成智慧結晶的優(yōu)良家風對小家庭的發(fā)展,必將繼續(xù)發(fā)揮示范引領的作用!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三小學)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