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盛
入夏時節(jié),看著眼前茁壯成長的花朵,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我親愛的媽媽,還有那兒時媽媽給我們做石頭餅的一幕幕……
兒時生活在鄉(xiāng)村。一天下午,我從村外莊稼地里給兔子割回了滿滿一筐嫩綠的草,媽媽看著我能為家里做事的可愛模樣,高興地從餐柜中拿出了一個圓圓的、像月亮的餅子。這個餅子長得非常特殊——餅子兩面不是平的,而是坑坑洼洼的,有的地方凹進(jìn)去,有的地方凸出來。餅子很薄,特別是中間,更薄,兩面焦黃顏色分布不均。餅子聞著很香,咬一口進(jìn)嘴,更香,咽到肚里,簡直是香味環(huán)繞。我第一次嘗到這種餅,疑惑地問媽媽這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媽媽不緊不慢地答道:“這是石頭干餅,又叫石頭餅?!蔽宜贫嵌?,石頭餅從此就走進(jìn)了我的記憶,成了兒時媽媽為了改善生活給我們開小灶吃的干糧。
隨著年齡稍稍增大,我對石頭餅有了全新的認(rèn)識。其實石頭餅也可以說是石頭里“種”出來的餅子。具體做法是:用灶火上泥土做成的砂鏊(ào),在砂鏊上先抹少許食用油,把指甲蓋大小、顆粒形狀比較規(guī)則的小鵝卵石,輕輕放到砂鏊上,再在鵝卵石上抹上少許油。把輕微發(fā)酵的面,用小搟杖搟成圓形狀的薄面餅,攤放在稍有熱度的鵝卵石上,在面餅上面再放上一些鵝卵石,把面餅上下都覆蓋著。隔一會兒,挪開上面的鵝卵石,露出面餅。面餅兩面因鵝卵石的作用變得坑坑洼洼,好像月球表面環(huán)形山的形狀。用小鐵鏟把面餅上下翻過來,再用鵝卵石覆蓋。再過不多久,挪開鵝卵石,已烤熟的石頭餅就可以出爐了。石頭餅焦黃噴香,那種小麥原香,撲鼻而來,香氣可以彌漫整個屋子。石頭餅少油少鹽,脆薄香酥,讓人迫不及待地上去拿一塊來上一口。
相傳石頭餅是山西地區(qū)流傳開來的一種傳統(tǒng)烙制面食,利用小石頭傳熱、散熱慢且受熱均勻的原理來烤制。制作時,挪動鵝卵石,會發(fā)出“噼啪噼啪”的聲響。奇特的做法,悅耳的聲響,撲鼻的香味總是能拴住我的注意力。媽媽能用面粉做出很多不同樣式的面食,像畫家一樣,用手當(dāng)筆,用面當(dāng)紙,畫出心中各種各樣多彩的花。媽媽烤出的石頭餅,既不焦糊,又能熟透,兩面微焦,咬到嘴里,咀嚼起來薄脆酥香,既能充饑,又易于消化。
媽媽心靈手巧,為兒女操勞一生。做石頭餅時還煞費(fèi)苦心,為了給我們增加營養(yǎng),豐富口感,在石頭餅里還會包些糖餡、棗餡或菜餡,里面放著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營養(yǎng)豐富的餡料的石頭餅,別具一格,風(fēng)味獨特。我吃起來,正如北宋文豪蘇軾所吟:“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眿寢屛幕潭炔桓撸灰欢ㄖ捞K軾的這句詩,但為了兒女成長殫精竭慮,做的石頭餅卻和蘇軾所說的不謀而合。
現(xiàn)在的石頭餅與時俱進(jìn),有傳統(tǒng)大石頭餅,有時尚小石頭餅,成了寄托情感的一種禮品。但在我看來,不管其形狀內(nèi)涵如何改變,都乏味不少,無論是口感上還是味道上,都遜色于兒時媽媽給我們做的石頭餅。“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奔?xì)細(xì)想來,如今的石頭餅里主要是沒有了媽媽對我們的愛的味道、情的絲縷。兒時媽媽做的石頭餅的香味經(jīng)常會隨著溫柔的月光來到屋里,來到床邊,來到我的夢中。我情不自禁地枕著媽媽做的石頭餅的香味,慢慢地走進(jìn)了甜蜜的睡夢中……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