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茜
親愛的老友:
近來可好?見字如面。擱筆許久,見今日春光煦煦,忽地思及你來了。且拾三兩張信紙,用我這淺陋卻也真摯的言語,與你把“筆”言歡。
你是為我所熟知而又對我了然的那個知音。你很普通,你是萬千個體中那微如塵粒的一個:才學淺薄、膽小懦弱,心懷美好,眸中有遏不住的流光。你真實赤誠,從不吝于播撒光芒。你為那錦簇玉蘭花開欣慰,綺麗旖旎的粉云擁你入酣夢,如癡如醉。你熱愛文字,與一切虛構(gòu)同思共情。你會為葬花的黛玉掩面而泣,因那憂郁高深的丹麥王子沉思默想。你心懷悲憫,因此而生出悠悠遐思。你為被人類群星閃耀所湮沒的星子心酸。你因此相信并時時憧憬:即便螢火再微,也要朗照方寸之地,為自己的來去留下印跡。
你有為人贊譽的品質(zhì),是我從未走遠、不曾離棄的老友。但有時,你又那么陌生。
那段時日,你隨父母在大城市生活。父親文化程度不高,靠著年輕時攢錢買下的摩托車做營生。在那片鋼筋水泥的叢林里,一輛摩托、一個人,顯得如此單薄無助、渺小不堪。你深感父親平日的不易,便發(fā)奮苦讀,愿為未來鉚足氣力,攢下好光景。可你又怎會不知,父親與好友交談時所附和的那句:“一個女孩子,能有什么出息?”你堅忍,不肯示弱,于是你們割裂、分崩。你被矛盾包裹,密密層層交織錯雜,不知哪個是你。你開始厭惡,看著父親那被浣洗得干硬發(fā)白的汗衫,你覺得“不體面”。又不知從何時開始,你刻苦努力的目的由“為父母奮斗出一個更好的家”轉(zhuǎn)為“不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v然你清晰地知道,那“汗衫”在悶熱不堪的大熱天,多么頑強地暴曬在太陽下,只為等來一個客人,載他穿梭于樓宇之間,得來幾張泛著汗餿味的錢幣。如此這般,你矛盾著、聽從著不知哪一個自我。
那是一個凜冬。興致高漲的你與三五好友笑鬧著走出校門,卻與那個久不曾出現(xiàn)在校門口的父親對上了眼。你面不改色、上下打量,目光所及,你看到摩托車破敗,遠不比從前光鮮,皮質(zhì)座椅卷起了舊革的邊,露出下面有些發(fā)黑的海綿。斜倚著摩托車的那個中年男子,皮膚黝黑,面龐為長年累月的風霜所侵,兩頰布滿坑洼,手里夾著一截煙,猛吸幾口,朝地上“噗”地吐了煙頭,再用那老舊的鞋底向后一蹭。這令那時的你恨得牙酸。你咽下胸中那一絲不忍,目不斜視地從他身旁穿過,那么疏離,似乎了無關系。你知曉他看到了你,你的心里被擔憂與后悔填滿,這時的你,不知又是哪一個自己?
你本預備好了回家被父親擺上冷眼,怒目斥責,可并沒有。飯桌旁,你只見他語氣淡淡,夾雜著幾聲輕笑:“好不容易今天有空,想著去接女兒放學,根本沒見著人!嘿,一個兩個都穿一模一樣的校服,誰認得出來呀!下次再也不去接了?!庇幸鉄o意間,你觸及他的目光,倉皇閃躲開——那寬宏的眉眼間,蘊著說不出的悲戚,你窺見了自己,卻只是閃躲。
那日之后,父親便賣掉了摩托車,做起了小生意。
你躊躇著、迷惘著,追索著你的自我:覺得自己父親不體面的那個自我;因父親話語而不甘的自我;閃躲的、懊悔的,還有親友眼中那光鮮熱忱的自我。這些角色中,究竟哪個才是你真正的自我?你無從獲知,只是讓那空虛與復雜、焦躁與平靜占據(jù)你的內(nèi)心。
某一天,你走在街上,看車水馬龍、流光溢彩,復雜的、喜悅的記憶爬上了你的內(nèi)心——那是你閃著晨曦又綴著余暉的童年。那時的車水馬龍里,有一對笑鬧著的父女的身影。霓虹燈斑駁了傍晚的天空,夕陽近旁,你坐在摩托車的后座,聽父親描繪著他“摩的車道”上的這個城市。光暈浮起,化開了記憶,也抹開了溫情,這是這對倔強的父女的曾經(jīng),這是被你遺落在近旁的自我。
你純真良善,有時你刻薄,但這總會使你內(nèi)心的真我惱怒。你回過神來,走入近處閉市前的菜場。這里,煙火正濃。他們同樣純真而善良,他們并不體面,身上沾染著塵灰與血腥氣,佝僂著背,但他們與自我牽手,不虛度每一寸真實的光陰?,F(xiàn)在你豁然:務實溫暖的人啊,胼手胝足,他們無須體面,正如父親。
你鍥而不舍地追溯,與父親和解,終于待自己真誠。
陌生的老友,迷途的旅人,你可明了?撥開云霧見皎月,那復雜的、不堪的、光鮮的、溫吞的,都是你的自我。無論你選擇林中的哪一條小徑,永不會變遷的是你那懷揣于胸腑的衷心——你不曾遠去的自我。
言至此,且就此擱筆。許你前途似錦、前路坦蕩,自我不改,初心不墜!
祝好!
陌生老友
2022年4月22日
指導教師:奚素文
【編后語】
很多人把追求自我等同于自私的表現(xiàn),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思想包袱,甚至產(chǎn)生罪惡感,這就是文題中肖驍所說:“很多時候,我們都鼓勵自己說,我們要做最真實的自己。但很多時候最真實的那個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個自己?!?/p>
我們?nèi)绾位貞@個問題呢?在這個普遍對立的世界里,我們?nèi)绾嗡伎己推饰觥白晕摇保渴澜绲恼T惑、社會價值觀的框定,常常讓我們陷入焦慮、糾結(jié),引發(fā)我們思考: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人生的標準是什么?在所有文化中,自我實現(xiàn)是一致的標準。
尋找自我的過程看起來不同,但都有相似性:自我是在艱難成長中的發(fā)現(xiàn)。在這幾篇佳作中,馬筱菡的《以形悟身? ?以心明己》指出:尋找真實的自我必須應先從紛擾的外部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與先賢對話、與自然對話。“以形悟身”,即允許自己是個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真性情;“以心明己”,找到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進而改變世界。
季思桐的《成長是一場自我否定的“革命”》,在思辨中產(chǎn)生了新的想法,即自我是“我”的一部分,在思辨的沖突中,重新定義善與惡,在自我否定中重新整合,最終得出結(jié)論:只有擺脫那些限制、阻礙我們的“劣根”,方能迎來全新的自我。
馮敏皓的《面對真我》開篇極為亮眼:“‘做最真實的自己。殊不知,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真正的自我又離他們遠了一步?!闭\然,“做最真實的自己”,這句話是以外界為參照標準的,而真我應該以自己為參照,不為社會價值觀所左右,也不必為他人所理解。尋找真我是一條必須自己走的路,當回視來處,新的自我早已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朋友了。
《致陌生的老友》是一封寫給自己的信,文筆清新優(yōu)美,在細膩而深刻的心理刻畫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個真誠的自我一直在身邊,發(fā)出寶石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