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狄勇
項目背景
STEM的教育理念已廣獲認可,被認為是未來學校發(fā)展的生長點、課程改革的著力點、學習方式的變革點、教師專業(yè)提升的支撐點。我國各地雖然涌現了豐富的STEM課程案例,但這些成果往往缺乏可復制性,國內STEM課程開發(fā)難度大、時空掣肘多、環(huán)境依賴程度高、課程惠及面窄,這些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亟待破解。
我們認為,在國家課程中嵌入STEM教育,輔以其他課程形態(tài)進行補充,或是一種相對現實和有效的STEM教育本土落地路徑。作為參與到科學教學的信息科技教師,出于直覺天性,我們在科學課程中,將STEM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進行了粗淺嘗試。本文以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溫度與氣溫”一課為例,以制作數字化測溫裝置為驅動目標,探究STEM教育的實踐路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溫度與氣溫的概念,會用MakeCode編輯器編寫簡易的測溫程序。
過程與方法 選擇正確的方式測量和記錄氣溫,完成實驗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基于STEM的目標重構
1.驅動性問題:如何用micro:bit制作數字化測溫裝置用以探究溫度與氣溫?
2.課程領域:科學、信息科技。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選擇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實驗記錄表。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并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1.安裝有MakeCode編輯器的機房環(huán)境。
2.對學生進行分組,機房操作以2人為一組,測溫實驗以4—6人為一組。
3.每組配備micro:bit、數據線、電池盒(含電池)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通過觀察和測量我們周圍大氣的溫度,我們就可以知道當地的氣溫。那我們如何來觀測周邊環(huán)境的溫度呢?
學生思考討論,預設學生答案:可以用溫度計。
師:對,除了溫度計外,我們還可以用micro:bit制作一個數字化測溫裝置。
二、儀器標定
師:micro:bit并沒有獨立的溫度傳感器,它是通過監(jiān)測CPU的芯片溫度來反映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如圖1),雖然能反映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變化,但在精確性上會打折扣,所以我們要進行儀器標定。
(一方面在其中滲透了信息科技課基本程序設計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也借此復習了傳統(tǒng)溫度計的使用,滿足科學課的教學目標要求。)
教師通過電子教室的文件傳輸功能將基于micro:bit的溫度與氣溫實驗記錄表(見表1)發(fā)放到學生機桌面,要求學生用Word編輯,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填寫電子表格完成記錄。
(雖然是一張簡單的表格,但從信息科技學科的角度來看,對剛剛進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要完美完成任務就涉及了文件重命名、中英文輸入、光標定位、文件夾管理等知識點,也是小小的挑戰(zhàn)。)
教師調查學生對MakeCode編輯器的基礎操作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學生基礎,演示講解相關知識。演示的第一個程序相當于“HELLO WORLD”,相關環(huán)節(jié)采取演示法進行教學。
得益于micro:bit較低的入門門檻,經過15分鐘的演示教學后,學生均能編寫出一個通過點陣屏顯示溫度的程序,如圖2。
隨后教師進行了一輪溫度計使用的提示和安全教育,并由課代表和班長協助發(fā)放溫度計,學生讀數并記錄數據,如圖3。
學生們發(fā)現,即便是同型號的玻璃溫度計,讀數都有差異,思辨就此引發(fā)。
發(fā)現規(guī)律后,學生著手討論和改進程序,對儀器進行校準。這里涉及編輯器數學模塊的使用,邏輯上很簡單,難點反倒是積木塊的定位、嵌套所涉及的鼠標拖放操作。
三、氣溫測量
出于學科教學任務、課時局限以及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筆者并未另行設計和印制實驗記錄表,而是結合科學作業(yè)本,讓學生分組領取電池盒后執(zhí)行測溫實驗,分別測量并記錄教室內的溫度、走廊的溫度、陽光下的溫度、背陰處的溫度,如圖4。
四、思辨總結
STEM教學中,學生的交流互動、反思總結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批判性思維的迸發(fā)離不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鍛造。受限于學科教學進度,我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融入了作業(yè)的講評中。
圖5是學生的作業(yè)本,我們的實驗針對的是第一題“測一測”的內容,所以作業(yè)本也是實驗現場的記錄本。
而原本考慮印發(fā)填寫的學習支架表(見表2)則受限于課時,被用來引導學生課堂上分組討論后口頭回答。
五、課堂延伸
STEM課程引人入勝的地方在于課程開展時,會產生很多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生的有趣的“意外”和多樣的“可能”,這些“旁生枝節(jié)”成了社團活動課的優(yōu)質素材。作為項目補充,在社團活動課上,學生們重點探究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空氣流動速度對溫度的影響。為數字化實驗裝置的變量控制提供改進思路。
第一階段,從各組得到的實驗結果來看,結論均為空氣流動速度的快慢對micro:bit感知溫度沒有影響。但是學生們又覺得這個情況似乎不符合人體的實際感受,因為夏天里風扇會帶給人體清涼的感覺,哪怕酷暑時節(jié),人在游泳后從水中上岸,一旦吹到風,也會冷到哆嗦。
在教師的指引下,經過頭腦風暴,學生們猜測是因為人體表面有汗液、水滴,這時空氣快速流動才導致人體表面溫度迅速降低,于是開啟了第二階段的實驗,如圖6。
各組第二階段的實驗結果說明,如果micro:bit所處環(huán)境濕度大,空氣加速流動后會導致micro:bit檢測到的溫度明顯下降。所以,為了保證自制數字化測溫裝置的準確可靠,還是應該避免micro:bit直接受風受潮。
實踐反思
顯而易見,本課采用STEM的教學理念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內驅力,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其效果應該是在學科教學目標上的錦上添花,至少不存在弱化學科目標的副作用。所以授課方式比授課內容更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對課堂上的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所經歷的STEM學習還缺少深度,只有少數參與社團活動課的學生獲得了深入探究的機會。但“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種”,希望日后能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適當地將STEM理念嵌于各門學科的日常教學中以拓展教學的廣度,再輔以社團活動、選修課等課堂形態(tài)延伸教學的深度,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內驅力,實現“基礎扎實”與“能力發(fā)展”的齊頭并進。
林波 浙江省寧波市廣濟中心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近年來一直從事小學創(chuàng)客教育和STEM教育。參與的課題《玩創(chuàng)相融:小學創(chuàng)新啟蒙教育實踐探索》獲2021年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指導學生多次在全國、省、市獲佳績。
狄勇 浙江省寧波市廣濟中心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寧波市學科骨干教師、市教壇新秀。指導學生獲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等獎項二十余項。著有《micro:bit超好玩·米爸帶你學編程》,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