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思想與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塑造

2022-05-30 10:48韓星
孔學堂 2022年3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儒家思想

摘要:當今,我們面臨著世界文明秩序的新變革和世界文明格局的新組合,如何塑造世界文明的新秩序,是一個關乎中國與世界未來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中國崛起,不斷彰顯出儒家思想的世界意義。從中觀層面看,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可以為世界多元文明提供和諧相處之道;從宏觀層面看,天人合一、保和太和、天下一家可以為塑造世界文明秩序提供理念理想。儒學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僅在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也在今天和未來發(fā)揮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重建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的基礎上保持與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借鑒、吸收、消化外來文化,通過挖掘儒家思想的普遍價值,讓儒家思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塑造提出我們中國人的主張、方案,付諸實踐,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華文明 世界文明 新秩序

作者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尼山學者(北京 100872)。

當今,我們面臨著世界文明秩序的新變革和世界文明格局的新組合,如何在變動不居的過程中塑造世界文明的新秩序,是一個關乎中國與世界未來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如何在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過程中為解決人類目前面臨的問題,擺脫目前的困境,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是需要我們研究和闡發(fā)的。

一、中國崛起,彰顯儒家思想的世界意義 [見英文版第24頁,下同]

湯因比博士(Arnold J. Toynbee)和池田大作先生曾在1972年就預言:人類必將因為過度的自私和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將毀掉一切,加上道德衰敗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將出現(xiàn)空前的危機。在和池田的對話里,湯因比給出了完整的答案: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并且預言:“將來統(tǒng)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薄皩斫y(tǒng)一世界的人……要具有世界主義思想。同時也要有達到最終目的所需的干練才能。世界統(tǒng)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xiàn)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彼J為將來人類如果要避免因為沖突、戰(zhàn)爭走上自殺之路,就得世界統(tǒng)一,甚至要建立世界政府。而統(tǒng)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方國家或西化的國家,而是具有天下意識,具有2000多年“大一統(tǒng)”經(jīng)驗的中華民族。

湯因比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他在與池田的對話中總結了八點原因。第一,中華民族的經(jīng)驗。在過去21個世紀中,中國始終保持了邁向全世界的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區(qū)性國家的榜樣。第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第三,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第五,東亞人對宇宙的神秘性懷有一種敏感,認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敗。我認為這是道教帶來的最寶貴的直感。第六,這種直感是佛教、神道與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除去今天已滅絕的法家)共同具有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種必須和自然保持協(xié)調而生存的信念。第七,以往在軍事和非軍事兩方面,將科學應用于技術的近代競爭之中,西方人雖占優(yōu)勢,但東亞各國可以戰(zhàn)勝他們。第八,由日本人和越南人表現(xiàn)出來的敢于向西方挑戰(zhàn)的勇氣,這種勇氣今后還要保持下去,不過我希望在人類歷史的下一階段,能夠把它貢獻給解決人類問題這一建設性事業(yè)上來。

如果簡要地概括就是:第一,世界性帝國的經(jīng)驗;第二,天下精神;第三,人文精神;第四,理性精神;第五,尊重自然;第六,與自然和諧相處;第七,競爭技能;第八,敢于挑戰(zhàn)強者的勇氣。

澳大利亞著名學者李瑞智(Reg Little)與黎華倫(Warren Reed)合著的《儒學的復興》一書指出:“在過去幾百年獨一無二地激勵北亞各國的神話和圣哲,在19和20世紀面對西方對其正確的挑戰(zhàn)之后,正在復興起來,這種復興——也許就是儒學的復興——表明它可能成為全球文明的中心,引導世界走向21世紀?!?/p>

美國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值今日中國崛起,儒家思想于自身,也就變化之中的世界文化格局而言,是一個全球性資源。儒家思想的所到之處及影響是國際性的。我們有理由說,21世紀的文化道路將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道路。”

美國波士頓大學郝大維教授說:“凡是一個對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對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未來方向產(chǎn)生深深的憂慮,這是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內部的一系列因素決定了它有一些自身難以突破的限度。中國能不能給人類提供一種新的希望呢?中國有如此偉大的精神價值傳統(tǒng),如果中國人能夠積極在此傳統(tǒng)之上來建設資本主義、塑造資本主義、控制資本主義,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盲目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盲目崇拜美國,中國一定能給人類文明帶來一線新的希望。”

有美好的期望,也有不妙的預測。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冷戰(zhàn)”以后宏觀層面的主要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間,西方文明要與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發(fā)生沖突,伊斯蘭文明與儒教文明在人權、經(jīng)濟、軍事,特別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方面進行合作,來共同抗衡西方,“未來的危險沖突可能會在西方的傲慢、伊斯蘭國家的不寬容和中國武斷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耙了固m的推動力,是造成許多相對較小的斷層線戰(zhàn)爭的原因;中國的崛起則是核心國家大規(guī)模文明間戰(zhàn)爭的潛在根源。”亨廷頓站在西方中心主義和美國的立場上認為“中國的崛起和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競爭者的日益自我伸張,就將在21世紀初給世界的穩(wěn)定造成巨大的壓力”。這些預測似乎一一應驗了,以9·11事件為標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伊斯蘭宗教激進主義的沖突還沒有結束,現(xiàn)在與中國的核心大國競爭又開始了。亨廷頓把儒家看成是文明沖突的根源,說明他不了解當今的中國,也不理解儒家思想。從儒家形成后的2500年的歷史來看,儒家思想不僅不是造成任何沖突的根源,相反,正為化解各種沖突提供了價值指導和理性規(guī)范。以色列世界正義院法贊·阿巴伯博士(Dr. Farzam Arbab)說:“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牽涉到其他國家,它可以通過其自身的范例及其促進世界和平的協(xié)同努力,而在新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中,成為更具有效力的參與者。中國不需循行他國踩過的舊徑;它可以開辟一條新路,直接邁向新世界秩序中一個賦有尊榮的位置,而中國將親身協(xié)助該秩序的建設?!蹦敲?,如何在多元文明基礎上塑造國際新秩序?儒家思想哪些內容可以為塑造人類文明新秩序提供思想資源?我想從以下中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分別展開。

二、中觀層面:世界多元文明和諧相處之道 [26]

世界多元文明和諧相處,是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前提。儒家歷來就是在關系網(wǎng)絡中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文明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和諧相處之道,促進世界多元文明和諧相處。

(一)和而不同與多元文明和諧相處 [26]

自有人類以來,在地球各處就逐漸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多種文明并處共存是一個事實。并處共存就免不了沖突,而沖突激烈、規(guī)模巨大,就有可能造成文明毀滅、衰退。所以,和諧相處,同生共榮就成為不同文明的共識與努力方向。當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和平共處問題,就是如何促進多元文明的在全球現(xiàn)有的政治經(jīng)濟組織的框架之內和平共處、發(fā)展進步的問題。各文明如果不能和平共處,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甚至出現(xiàn)紛爭、戰(zhàn)爭。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20世紀以西方世界為主導,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了人類史無前例的災難?!岸?zhàn)”以后仍然幾乎每天都有規(guī)模大小不同的地區(qū)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進入21世紀以后,并沒有帶來新氣象,全球化步伐加快,已經(jīng)形成“地球村”,多元文明接觸交流,沖突頻繁,戰(zhàn)事不斷,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一場新的文明危機。如何走出當前混亂紛爭的局面?我們的方案是以“和而不同”原則作為處理不同文明關系的一條基本原則,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對話,實現(xiàn)和諧相處,使不同文明都能自覺地參與解決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參與塑造人類文明新秩序。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以“和”為準則,但不肯盲從附和,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小人處處盲從附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馮友蘭說:“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和而不同”具有普遍意義,可以作為處理不同文明沖突的原則?!昂汀笔俏拿鞫鄻有缘慕y(tǒng)一,建立在“不同”文明相互區(qū)別的基礎上;而“同”則是單純的一致,是沒有生命力的單一。當今世界各種文明實際存在狀態(tài)是“不同”,即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是各種文明生存發(fā)展、生生不息的基本條件。“和而不同,就像不同自然‘流動的古老思想。它肯定的是,不同要素未必像在西方那樣,一個要消滅一個,而是相互補充,并且可以相互轉化?!薄斑@是一種能夠整合種種異同的理性心態(tài)?!比魏我粋€文明實體既要維護自身文明的主體性,也要承認和尊重其他文明的存在價值,應該互相寬容,互相依存,而不應該互相排斥,互相割裂。任何一個文明實體面對多元世界文明,一方面應當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正確理解差異、尊重區(qū)別,以消弭隔閡,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同時,也應當努力尋求不同文明之間的共通性,存異求同,這樣才能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和兼容并包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傳播,用文明共通性連接、吸納文明的差異性,實現(xiàn)多元文明的同生共榮。只有這樣,人類“不同”文明才會在接觸、碰撞、交匯、融合中和諧相處、合作發(fā)展,人類文明的百花園才會呈現(xiàn)姹紫嫣紅,百花爭艷的美好景象。

(二)中庸之道與世界文明格局變革 [27]

“中”和“庸”的觀念在孔子以前已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基本范疇則始于孔子??贾T歷代經(jīng)學家注疏及時賢詮釋,“中”指合宜、適度、合理、正確、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對“庸”的理解稍顯復雜一些,但多訓為“?!薄坝谩薄!墩撜Z·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边@里說了兩層意思,一是說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二是說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但在當時已經(jīng)很罕見了。孔子對于作為“至德”的“中庸”,不僅僅是進行理論上的闡述,更強調在實際言行的踐履中來體認,善于在兩個極端中尋求平衡,“叩其兩端”(《論語·子罕》),“允執(zhí)其中”(《論語·堯曰》),“執(zhí)兩用中”(《中庸》)?!爸杏埂钡膶嵺`也就是“用中”?!坝弥小敝?,就是通過考察事物對立雙方的連接點來確定,以求得雙方在更高層次上的平衡??鬃又?,據(jù)說是子思所作的《中庸》對中庸之道推崇備至,以中、和二字辨其要義,以使人體會、學習中道,由中致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就是說,“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歸宿,達到中和是天地萬物的根本目的,天地萬物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生長繁衍。

“中庸之道”經(jīng)過歷代儒者的努力弘揚,滲透到了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倫理等各個方面,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影響很大,構造了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治國安民、平治天下的根本哲學與根本法則。

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宗教、哲學中,都曾不約而同地有中庸觀念,并且以不同形式——神話、格言、教義、哲學論著等表達出來,如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的中道觀,古印度奧義書、吠檀多“不二”哲學及后來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空觀)哲學,伊斯蘭《古蘭經(jīng)》中的中道思想等。這些中道觀在各文明早期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一個共同的文化現(xiàn)象,對后來的文明發(fā)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除了中國以外,其他文明都沒有走“中庸之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形態(tài),構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基本格局。

就西方文明而言,由亞里士多德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后來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基本思想淵源,但亞氏以后的西方哲學家很少再有人提倡中道,所以導致了西方人的思想行為總是傾向于極端和激烈,西方文明在其后的發(fā)展中總是習慣于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從一種偏頗走向另一種偏頗,在動蕩、跳躍、斷裂中發(fā)展到今天。對此,羅素曾有過尖銳的批評,說西方人“有‘什么都不過分的格言;但是,事實上,他們什么都是過分的——在純粹思想上,在詩歌上,在宗教上,以及在犯罪上”。比較而言,中國文化不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夠走中庸之道。就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層次之間的有爭辯、沖突,但沒有發(fā)生宗教戰(zhàn)爭和種族滅絕之類慘絕人寰的事情,這與儒家中庸之道的影響有極大關系。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要執(zhí)兩用中,允執(zhí)其中,以中庸之道化解所謂的“文明沖突”,立足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滋養(yǎng),以中華文明為主體,博采世界不同文明之優(yōu)長,以開放、包容、共享、共贏的文明大國形象,積極參與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塑造,使世界不同文明意識到人類是一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境界的整體提升。

(三)忠恕之道與全球倫理 [27]

《論語·里仁》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痹诱J為孔子思想“一以貫之”的就是忠恕之道。《論語·衛(wèi)靈公》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雍也》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薄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就是所謂“忠”,包含著對國家、對君主、對上司、對朋友、對職事真心誠意、盡心盡力的意思,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凹核挥?,勿施于人”就是所謂“恕”,是將心比心,仁愛待人之意,包含著寬恕、寬容的意思,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

17—18世紀,忠恕之道隨著儒學思想傳播到西方。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把這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認為這是超過基督教義最純粹的道德,應該成為所有人遵守的座右銘。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在起草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時,還將它作為自由道德的標志寫入其中。這句名言鐫刻在聯(lián)合國總部大樓的墻上,被國際社會作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黃金法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成為全球倫理的普世原則,被稱為“黃金律”。所謂全球倫理,又叫普遍倫理,它并不是一種人為的理論學說,它是全球文化多元化與一體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愿望和要求:爭取建立全人類能夠共同接受或遵循的倫理規(guī)則或原理??诐h思(Hans Küng)和庫舍爾(Karl-Josef Kuschel)指出:“這全球倫理是指由所有宗教所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種最低限度的共同的價值、標準和態(tài)度?!彼麄冞€強調:“全球倫理所要做的,是要闡明各種世界宗教盡管有種種分歧,但在人類的行為、道德的價值和基本的道德信念方面,已經(jīng)具有的共同之處。換言之,全球倫理不是要把各種宗教簡化為最低限度的道德,而是要展示世界諸宗教在倫理方面現(xiàn)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處?!边@說明全球倫理是以承認文化多元化為前提的,是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主動地尋求倫理道德上的共識,以圖解決人類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全球倫理從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準則中,提出了全人類都應當遵循的兩個基本人道原則:每一個人都應受到符合人性的對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凹核挥鹗┯谌恕笔敲恳粋€偉大的宗教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是所謂“金規(guī)則”,是全球倫理的普世原則。杜維明教授說:“我認為儒家思想可以成為構建全球倫理的基礎,我相信在處理全球化本土化矛盾沖突的問題上,儒家傳統(tǒng)有豐富的精神資源和實踐經(jīng)驗?!边@一金規(guī)則不但對人的人格、個性、愛好、選擇等適用,而且對家庭與家庭、社團與社團、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等也適用,成為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的一條重要原則。以忠恕之道為價值原則,可以指導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交流,可以促進多元文明和諧相處、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形成公正合理的世界文明新秩序,為增進人類福祉,為人類社會的和平安寧,并最終為人類走向世界大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三、宏觀層面:塑造世界文明秩序的理念理想 [28]

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要有純正的理念、高遠的理想。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成己還要成人,不僅成人還要成物,進而為塑造世界文明秩序提供理念理想。

(一)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宇宙觀 [28]

我認為“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一體”的簡化,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命題。儒家的天地人一體觀認為人類與天地及萬物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即宇宙萬物不是自然地堆積在一起,不是機械地組合成一體,而是無數(sh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生命體相互連接共生、相互感應貫通的有機整體。儒家經(jīng)籍《易傳》以及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西銘》、程顥的《識仁篇》、王陽明的《大學問》等都表述了同樣的思想。“天地人一體”思想具有有機性、整體性、統(tǒng)一性與和諧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系統(tǒng)哲學基礎上的,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錢穆先生曾經(jīng)闡釋說:“中國古時,常把天、地、人三位合在一起講,這是有一番極大的現(xiàn)實真理在內的……若把天代表共通性,地則代表了個別性。人處于共通的天之下,但必經(jīng)由個別的地,而后再能回復到共通的天,此為人類歷史演變一共同的大進程。人由個別性回歸到共通性,亦為人類文化理想一項大目標。只有中國歷史深明此義,并亦一貫保持此趨向。歐洲歷史則不然。他們的個別性勝過了共通性。換言之,他們的地域限制,顯示出其在歷史上之特別重要性。如希臘、羅馬史,都顯示出有一種地域區(qū)分。現(xiàn)代英、法、德、意諸國,亦顯示其乃由地域區(qū)分而演出。西洋史因受地域性之限制,而成其為分裂的。中國歷史則總是合而為一。自始到今,只是一個中國?!薄爸挥兄袊?,能由分別性匯歸到共通性,又在共通性下,保留著分別性。天、地、人三位一體,能在文化歷史上表現(xiàn)出此項奇跡來的,則只有中國了?!薄疤斓厝艘惑w”簡化為“天人合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季羨林先生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疤烊撕弦弧薄笆侵v人與大自然合一……同大自然交朋友”。蒙培元先生說:“所謂‘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統(tǒng)一?!蔽艺J為“天人合一”其實是“天地人一體”的簡化版,可以理解為在尊天重地前提下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思想可以克服西方文明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以及機械主義、物質主義、實用主義等弊端。

季羨林先生說:“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于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烊撕弦贿@個命題,就是這種態(tài)度在哲學上的凝煉的表述?!彼€分析了東西方為什么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有所不同:“東方文化基礎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承認整體概念和普遍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整體……在西方文化風靡世界的幾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維模式指導下,西方人貫徹了征服自然的方針。結果怎樣呢?……對人類的得寸進尺永不饜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并非無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內,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些索取。過了這個限度,則會對人類加以懲罰,有時候是殘酷的懲罰?!弊詈笳f:“要按照中國人、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徹底改惡向善,徹底改弦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xù)幸福地生存下去?!彼?,我們要改變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生活在“地球村”,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長期自我封閉,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每一個“地球村”人的責任與義務,是塑造人類文明新秩序的前提。

(二)保和太和的和諧共生理念 [29]

在天地人一體的有機宇宙中,人與天地之間的其他萬事萬物都應該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氨:吞汀本褪侨寮易非蟮囊环N普遍、圓滿、終極的和諧境界?!吨芤住で浴氛f:“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闭J為天道的大化流行,使萬物各得其所,保持這種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地發(fā)展。“太和”是天地人和諧一體的極致狀態(tài)或者說理想境界。北宋張載把宇宙本源的、最高的和諧狀態(tài)稱為“太和”,并把“太和”提高到“道”的高度,提出“太和所謂道”(《正蒙·太和篇》)的命題,認為“太和”就是宇宙間最高的“道”,從宇宙本源、本體的高度論證了“和”,從而達到了“和”的思想發(fā)展的最高點。因此,太和作為天地之道,既是天地運行的最后根據(jù)、現(xiàn)實過程、內在動力,也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的價值之淵源?!度騻惱硇浴菲鹪缯邼h斯·昆曾指出: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尋求“天地人的和諧”,包括天與人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和諧。這是一種“大和諧精神”,對構建世界倫理有重大貢獻。

在這種“大和諧精神”之下,儒家歷來非常重視社會和諧,追求和平?!墩撜Z·學而篇》提出的“和為貴”,不僅是人和人之間和平相處之道,也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和平相處之道,對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至關重要。人類自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jīng)濟利益的爭執(zhí)和思想、語言、風俗的差別,所引起的沖突乃至戰(zhàn)爭不勝枚舉,甚至時常上演“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劇?!昂蜑橘F”的思想,對匡正當今世界發(fā)生的種種糾紛、沖突,大有裨益。《尚書·堯典》中說堯能夠“協(xié)和萬邦”,引申到當今世界,就是不同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fā)展,以此為不同國家、民族和平相處的核心價值觀?!渡袝じ尢罩儭愤€提出“和衷共濟”,引申到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危機是共同的,需要所有國家同心協(xié)力,一起努力,克服困難?!吨芤住でゅ琛诽岢觥叭f國咸寧”,天下所有國家都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yè)。

《論語·里仁》中載“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中國人以德為鄰,而不是以鄰為壑?!坝H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這是相鄰國家和平相處之道。當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因為復雜的因素,免不了產(chǎn)生糾紛、矛盾,這個時候如何解決糾紛、化解矛盾也很重要,避免擴大糾紛、加深矛盾,最后釀成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局面。北宋張載提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由陰陽和合所產(chǎn)生的萬事萬物都會有對、有仇,即會有矛盾。那么如何化解、解決種種矛盾,他提出了“和而解”的方法主張。這對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政治社會關系,乃至國家、民族、不同文明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孔子不主張對外侵略和征服,而提出“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漢初叔孫通對劉邦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保ā妒酚洝な鍖O通傳》)陸賈游說漢高祖說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梢姡寮业膬?yōu)長是治理國家,建立社會秩序,而不是征戰(zhàn)殺伐。中華民族愛好和平,提倡“化干戈為玉帛”,但也不怕戰(zhàn)爭,勇于參加保家衛(wèi)國的自衛(wèi)戰(zhàn)爭和替天行道的仁義戰(zhàn)爭。湯因比說:“我的想法是,與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安泰的穩(wěn)健主義者。實際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不先發(fā)制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的戰(zhàn)爭,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作自衛(wèi)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興盛的中原王朝對于周邊游牧、漁獵民族主要采取“懷柔”“羈縻”“和親”等政策,往往是他們不斷侵擾、掠奪,中原王朝忍無可忍才發(fā)動討伐戰(zhàn)爭。就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中國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沖突、戰(zhàn)爭是暫時的,而相互吸收與融合則是主要的,正如美國波士頓學者郝大維所說,儒學的“根本精神是在人世間建立一個和諧的生存共同體”。

當今全球化使得世界多元文明接觸、聯(lián)系不斷增強,多元文明如何相處?是對話還是沖突?是合作還是對抗?這些已經(jīng)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世界上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我們要摒棄文明沖突論,“應當探討文化的自我認識、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共生理念以及達到‘天下大同的途徑”。世界不同文明只有和諧共生才能最終實現(xiàn)世界大同。

(三)天下一家的世界大同理想 [31]

《禮記·禮運篇》提出“天下一家”,以實現(xiàn)“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池田大作曾說:“我不能不注視在中國三千年文明里如地下水脈一般源源流淌的傳統(tǒng)的世界秩序感覺?!薄斑@種貫通在中國三千年歷史中的世界性秩序感覺、精神”,需要“升華成為一種世界精神”。這種“世界精神”就是儒家在治國的基礎上平天下,追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天下主義”。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和信念,是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志士仁人都在苦苦追尋的美好理想?!抖Y記·禮運篇》篇明確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并借孔子之口做了美妙的闡述:沒有私有制,人人為社會勞動而不是“為己”;老弱病殘受到社會的照顧,兒童由社會教養(yǎng),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沒有特權和世襲制,一切擔任公職的人員都由群眾推選;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對外“講信修睦”,鄰國友好往來,沒有戰(zhàn)爭和國際陰謀。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既深刻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也反映了儒家深遠的思想境界和偉大的政治抱負。子夏曾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保ā墩撜Z·顏淵》)荀子明確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閑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荀子·王制》)四海一家,遠近列國都可以友好相通,天下大同,共享安定和平?!抖Y記·孔子閑居》也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痹谶@樣的社會里,人們能夠像天地日月那樣大公無私,社會呈現(xiàn)的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氣象,人人相親相愛,沒有壓迫和戰(zhàn)爭。梁啟超說:“全人類大團結的理想,我們中國是發(fā)達很早的,我們向來并不認國家為人類最高團體。所以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恚▊€人)是單位的基本,天下(世界)是團體的極量……我中國面積,和全歐洲差不多一樣大,他們至今分為許多國,我們早已合成一國,其中原因雖甚復雜,但這‘天下一家的高尚思想,確為主要動機之一種。”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是,浸潤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大同”思想中的全人類之間那種不分貧富貴賤,充滿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則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必然歸宿,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應當是當今全球化核心內涵中最可寶貴的東西,并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孜孜以求的以大同理想為主體的理想社會是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公正平等、文明和諧的社會。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費孝通曾以“美美”四句來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p>

四、余論:儒學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31]

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主體,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模式和內在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儒學不僅僅是中國的,在歷史上也走向世界,在東亞、東南亞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明末清初傳播到西方,特別是20世紀以來向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對當今世界多元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和正在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使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秘魯前總統(tǒng)阿蘭·加西亞·佩雷斯所著的《儒學與全球化》分析了儒學對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充分論證了中國思維以儒學為文化底蘊的優(yōu)勝性及其對全球化進程的內在契合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干事泰勒博士曾經(jīng)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2540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不管我們取得進步也好,還是缺乏進步也好,當今一個成功、昌盛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闡述的許多價值觀念?!边@些價值觀念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過去,也鑒照今天和未來。如前所述的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天人合一、保和太和、天下一家等思想觀念就是這樣。它們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僅在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也在今天和未來會發(fā)揮重要作用。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倍啪S明先生也說:“儒家寬廣的人文精神,經(jīng)過現(xiàn)代人的努力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詮釋,即使面對全球性的現(xiàn)代困境、西方功利主義價值的泛濫,也完全可以作出相應的回應與批判。但這并不是說我們重視儒家文化,就一定要用儒家價值來取代西方價值。我們希望東西方文化能夠實現(xiàn)對話,通過對話了解西方現(xiàn)代文化,同時也弘揚儒家傳統(tǒng)文化,使大家都能從中吸取資源,從而以更豐富的文化底蘊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和挑戰(zhàn),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回應,實現(xiàn)東西方文化多方面的交流與互補?!笨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重建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的基礎上保持與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借鑒、吸收、消化外來文化,通過挖掘儒家思想的普遍價值,讓儒家思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塑造提出我們中國人的主張、方案,付諸實踐,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責任編輯:張基強 責任校對:孟 紅)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儒家思想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值守中華文明——解碼文化傳承
論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質
儒家思想與書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學因素
從“三吏”“三別”看儒家思想在杜詩中的滲透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xù)至此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库车县| 遂溪县| 河津市| 安阳市| 广水市| 北票市| 乃东县| 沛县| 门源| 涡阳县| 上思县| 东乡| 启东市| 界首市| 南城县| 肇庆市| 普兰县| 麟游县| 察隅县| 吴川市| 遂平县| 吴江市| 容城县| 河东区| 莎车县| 五华县| 祁东县| 新平| 上杭县| 栾城县| 万载县| 石屏县| 新昌县| 涪陵区| 乌什县| 通榆县| 全州县| 盐边县| 汤阴县| 吉林市|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