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開明書店成立于1902年,其前身為王氏育才書塾,與1926年創(chuàng)辦的開明書店并無任何關系。在其成立之前,育才書塾與東京譯書匯編社已經建立了一個從日本到上海再到內地的圖書發(fā)行渠道。開明書店成立之后,開始專門從事新書的出版發(fā)行工作,并獨家代理銷售譯書匯編社所出書籍,成為晚清新知識傳播路徑中的重要節(jié)點。開明書店作為晚清上海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其興起和衰退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它的誕生既得益于清末新政形成的巨大圖書市場,又受益于留日學生翻譯出版的高質量圖書;但是隨著清政府對留學生政策的轉變,譯書匯編社成員大都回國擔任要職,開明書店也逐漸走向衰退,最終并入華商集成圖書公司。
【關鍵詞】清末開明書店 歷史 譯書匯編社
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有兩個開明書店,一個是1902年由“開明書店主人”創(chuàng)辦的開明書店,另一個是1926年章錫琛等創(chuàng)辦的開明書店[本文中的“開明書店”,均指清末開明書店。]。對于后者,學界已有較多的關注;對于前者則語焉不詳。最早介紹清末開明書店的是陳乃乾先生。陳先生認為,《金陵賣書記》的作者‘公奴就是開明書店的主持人夏頌萊[夏清貽,字頌萊,號公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汴梁賣書記》的作者王維泰與其侄子王培孫、王立才都是開明書店的股東,這個開明書店與1926年章錫琛等創(chuàng)辦的開明書店僅僅是店名偶合[張靜廬輯注:《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現代甲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402頁。]。此后對于清末開明書店大都為一般性的介紹[張仲民老師曾經關注過清末開明書店,但因為興趣轉移并沒有對開明書店進行深入的研究。筆者曾致函張老師,張老師提出了寶貴意見并鼓勵筆者繼續(xù)研究,在這里特別向張仲民老師表示感謝。],如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
開明書店1902年前創(chuàng)辦于上海。創(chuàng)辦人及主持人為夏清貽、王培孫、龔子英等。店址在四馬路老巡捕房東辰字15號。業(yè)務范圍既出版書籍,也發(fā)行期刊。除曾與廣智書局、光明書局一起,發(fā)行過少年中國新叢書外,還出版發(fā)行過\[日\]尾崎行雄著、王建善譯的《支那處分案》(中文書名為《并吞中國策》),冷血譯的《虛無黨》、湯濟滄譯的《華盛頓》、蘇同撰譯的《無恥奴》和《傀儡記》,以及《普通經濟學教科書》(王宰善編著)、《世界史要》(吳家煦、吳傳紱譯補)。曾總代理日本東京出版的《譯書匯編》和《政法學報》在國內的發(fā)行工作。開明書店存世時間不長,大約在1909年即并入上海集成圖書公司。[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1卷)》,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52頁。]
開明書店在晚清出版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190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會員名錄》中,開明書店排名第四[汪耀華:《上海書業(yè)名錄(1906—2010)》,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書店主持人夏清貽還擔任過上海書業(yè)公所的副董事[陳乃乾:《上海書業(yè)公會史》,《出版史料》2001年第1期。(原載于1946年5月上?!洞笸韴蟆罚}名為《上海書業(yè)的團體》)]。而且開明書店與日本留學生群體關系密切,曾代理日本譯書匯編社和教科書譯輯社所出圖書的國內銷售。同時,開明書店也是東京愛智會《教育》雜志的總經售處,還發(fā)行過我國第一本音樂雜志《音樂小雜志》。所以,厘清開明書店的歷史對于研究清末新知識的出版與傳播具有重要價值。
晚清的一部重要期刊——《新新小說》——和開明書店也有密切的關系。而學者對這本雜志主編的身份、??脑虻葐栴}眾說紛紜。如果我們能對開明書店的歷史做一番詳細的考辨,也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的支持。開明書店所出版的《金陵賣書記》《汴梁售書記》記錄了大量的關于晚清圖書銷售與閱讀情況,極具史料價值,被張靜廬先生收入《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但是作者生平模糊、開明書店的出版也語焉不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兩本資料的利用[參見公奴等著:《〈金陵賣書記〉及其他》,海豚出版社2015年版,出版說明第9頁。]。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開明書店的歷史做一番鉤沉梳理。
一、開明書店前身考
1902年7月3日,開明書店主人在《新聞報》發(fā)布《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啟》,標志著清末開明書店的誕生。根據《金陵賣書記》記載,1902年開明書店在南京鄉(xiāng)試共售出147種書,共3012部[公奴:《金陵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5頁。],王之江就此指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材料都認為此開明書店創(chuàng)辦于1902年,但觀其書目及所販賣的書籍,選題之成熟,品種數量之齊全充實,可能要早于1902年,因為就百年前的印刷技術水平和編輯加工周期來看,成立伊始就達到這等規(guī)模,還是很難的。”[王之江:《百年前書商的視界——讀〈金陵賣書記〉〈汴梁賣書記〉》,《文化學刊》2014年第5期。]筆者認為,開明書店一開始販賣的書籍種類豐富、選題成熟,與其前身育才書塾有很大的關系。
王氏育才書塾是1896年王維泰在上海設立的,后來發(fā)展為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南陽中學,從中走出了顧維鈞、錢均夫、巴金等一大批著名人物。1900年王維泰把育才書塾交由其侄王培孫經營。王氏育才書塾并不以舉業(yè)為目的,而是以出洋留學為目標,以達到“他日學有成效,由官長咨送大學堂考驗,用備折沖御辱之選”[王維泰:《育才書塾初定章程序》,上?!独m(xù)修王氏家譜》,卷五,19a。]的目的。李傳書《本校沿革概略》中稱:“己亥(光緒二十五年)九月,校中高級生赴日本留學者五人,時中國始有留東學生,本校由此得知彼邦維新興學狀況,而有所考鏡焉?!盵上海市南洋中學編:《南陽中學文史資料選輯1》,第45頁。]熊月之《上海通史》記載:“1899年,王維泰遣其學生吳振麟、曹汝霖,及其子侄王宰善、王守善等自費留學日本,分習工商律法??啤?901年,遣其侄王植善往日本考查學務,歸而改良課程,規(guī)則悉仿日本高等中學程度,并設游學各國招待所,由是中外人士,群相推重。”[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頁。而根據《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記載,1900年王宰善、曹汝霖自費赴日本留學;1901年王守善自費赴日本留學。(《同瀛錄》,《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清國留學生會館1902年版,第4—5頁)]1901年1月1日,留日學生早期社團勵志會,在上野精養(yǎng)軒開新年慶祝會,曹汝霖、王宰善二人亦在其中[詳見馮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
《譯書匯編》是1900年清末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法政期刊,有“留學界雜志之元祖”之稱。之后創(chuàng)立譯書匯編社,專門從事書籍翻譯出版工作?!蹲g書匯編》第1期就把王氏育才書塾排在代派處第一位;在第9期本社告白中又稱“內地以上海育才書塾為總代派所”[《譯書匯編社告白》,《譯書匯編》1901年第9期。]。育才學堂負責人王培孫名列《譯書匯編社社員姓氏》[《譯書匯編社社員姓氏》,《譯書匯編》1902年第2卷第1期,第6頁。],在1902年第1期《本編改良告白》中又稱:“各地代派處之報資請悉匯經上??偘l(fā)行所王君培孫手務,取王君收條為憑,否則與本社無涉。”[《本編改良告白》,《譯書匯編》1902年第2卷第1期,第4頁。]
而譯書匯編社成員吳振麟、雷奮、張宗祥、曹汝霖與王培孫關系密切。王培孫之父王維杰與曹汝霖之父曹豫材在江南制造局共事,甚為相得,兩家聯姻。1897年王培孫二妹王梅齡與曹汝霖結婚。而據曹汝霖在回憶稱:“余暑假回滬,適張仲和(宗祥)、吳止欺(振麟)、陳樂書諸君在滬,因王培孫之介,得以相識?!盵曹汝霖:《一生之回憶》,(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3頁。]1900年因八國聯軍侵華而導致育才書塾老師數量不足,曹汝霖也稱:“其時培孫才接辦育材書塾,該塾為培孫之叔柳生丈創(chuàng)辦,因受義和團影響,師生星散,培孫愿繼續(xù)接辦。但教師已星散,非旦夕可聘請,遂請我及樂書、陳希賢(冷血)、雷季興(奮)、仲和諸人,暫行代課。后教師聘定,我等即東渡矣?!盵曹汝霖:《一生之回憶》,(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頁。]由此來看,王培孫與江浙籍留學生關系密切,王氏育才書塾憑借著這種特殊關系也就成了譯書匯編社的代辦中心。
1902年,開明書店主人在《新聞報》發(fā)布《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啟》。同年《譯書匯編》第2卷第9期總發(fā)行所由育才書塾變?yōu)殚_明書店。章宗祥在《任闕齋主人自述》中稱,“培蓀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譯書匯編》及其他譯著皆由開明經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4)》,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0頁。]。而且開明書店與育才書塾的組織均為同一批人。1903年8月17日,《(天津)大公報》發(fā)表《敬告河南學堂之學生》,其中明言“上海王氏開明書店”[北方佳人:《敬告河南學堂之學生》,《(天津)大公報》1903年8月17日,第1頁。]。嚴修在其日記中記載,1904年5月25日午后到四馬路開明書店訪王維泰先生不遇[嚴修:《東游日記》,岳麓書社2016年版,第107頁。]。王維泰既是育才書塾的創(chuàng)辦者,也是開明書店的經營者。1904年5月26日,王維泰與王培孫設宴款待嚴修,嚴修記載當時夏清貽和龔子英的職務分別是育才學監(jiān)、育才教習[嚴修:《東游日記》,岳麓書社2016年版,第108頁。]。1905年8月5日《申報》所載《書業(yè)簽允不買賣美貨》又謂“其后開明書店龔子英君、夏頌萊君相繼演說”[《書業(yè)簽允不買賣美貨》,《申報》1905年8月5日,第2版。]。據此可以確定開明書店的前身應為育才書塾。
從育才書塾到開明書店,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清末新政。1902年《南洋七日報》轉錄《蘇報》文章《論編譯學堂教科書之亟》稱:“近日,朝廷特頒詔旨改科舉之法,廢八股而用策論。又令各省府廳州縣一律興辦學堂。風聲所動,內地人士無不鼓舞以應之。市肆中之所謂時務書,自戊戌八月以后無人顧問者,至是復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勢。”[《論編譯學堂教科書之亟》,《南洋七日報》1902年第21期。]1902年8月29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外省新聞·河南》:“今歲順天鄉(xiāng)試、河南鄉(xiāng)試、明歲會試均在汴省開場,加以改變制科,汴中風氣尚未大開,書坊時務各書多不全備,凡自上海販運新書者,無不利市三倍。”[《外省新聞·河南》,《(天津)大公報》1902年8月29日,附張。]清末新政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圖書市場。同年也形成了一個出版機構成立的高潮,如文明書局、國學社、蒙學書局、作新社、群益書社等都于1902年成立[參見《1843—1949年上海出版機構一覽表》(宋原放、孫颙:《上海出版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251頁)。]。所以,與留學生熟稔的王培孫也創(chuàng)辦開明書店專門從事新書的販賣活動。
《譯書匯編》第2卷第5期版權頁顯示總發(fā)行所為上海育才書塾,代派所已經有29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蘇州等地。除了位于橫濱的新民叢報社需要東京譯書匯編社郵寄,其他均由上海育才書塾分配[“內地各代派處皆由上??偘l(fā)行所分配,以便簡捷而歸劃一。如長崎、大坂、神戶、橫濱等處仍由東京本社分寄?!保ā侗揪幐牧几姘住?,《譯書匯編》1902年第2卷第1期,第4頁)]。在開明書店成立之前,王氏育才書塾與東京譯書匯編社已經建構了一個從日本到中國的出版發(fā)行網絡,所以開明書店成立之初所販賣的書籍種類豐富、選題成熟。
王之江認為,開明書店所販賣的書籍是由開明書店自己編輯印刷的[“現在幾乎所有的材料都認為此開明書店創(chuàng)辦于1902年,但觀其書目及所販賣的書籍,選題之成熟,品種數量之齊全充實,可能要早于1902年,因為就百年前的印刷技術水平和編輯加工周期來看,成立伊始就達到這等規(guī)模,還是很難的?!保ㄍ踔骸栋倌昵皶痰囊暯纭x〈金陵賣書記〉〈汴梁賣書記〉》,《文化學刊》2014年第5期)]。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譯書匯編社與教科書譯輯社所出版的圖書大都在日本印刷,育才書塾僅是一個圖書發(fā)行機構。開明書店成立之初,也并不以印刷出版為中心,其業(yè)務主要集中在發(fā)行銷售領域,《開明書店廣告》稱:
本店開設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辰字第十五號,專代各省官紳海內志士購運書籍,以期開通民智、輸入文明起見。凡各譯局之新書、各學堂之課本,以及東文、英文之書均可代寄。又代各省學堂配購中英東文教科讀本等書,并發(fā)行譯書匯編社各書、中學教科輯譯社各書、東洋留學生等所譯書、育才學堂教科書。如蒙賜顧,請即開單寄交本店,無不悉心酌配妥速代辦。如各地志士有新譯新著之書,本店可代印代銷,力為推廣,以副眾望。本店零躉格外從廉,庶幾新書盛行而人人易于購讀,特此廣告諸希鑒亮。欲知本店書目,請看《中外日報》及明日《新聞報》。[《開明書店廣告》,《新聞報》1902年8月4日,第4張。]
所以,兩本賣書記后附的書目很大一部分是販售書目,而不是出版書目。
二、開明書店始末考
1902年開明書店正式成立。成立前后,書店有兩次“趕考售書”:第一次是在1902年,夏清貽參加江南鄉(xiāng)試順道售書,并把在南京的售書情況記錄在《金陵賣書記》中;第二次是在1903年,順天會試在開封舉行,王維泰赴開封售書,他在《汴梁賣書記》中也記錄了這次售書的詳細情況。同時借助這兩次“趕考售書”,開明書店還分別在南京和開封設立了分店。1902年8月16日在《新聞報》刊登的《〈中國學術史綱〉鄉(xiāng)試必需》末尾就出現了“南京由開明分莊及明達書莊代售”[《〈中國學術史綱〉鄉(xiāng)試必需》,《新聞報》1902年8月16日,第4張。]的記錄。1903年8月17日《(天津)大公報》載《敬告河南學堂之學生》也有“上海王氏開明書店已分設汴省,售價甚廉,中外各報紙不十日可寄至”[北方佳人:《敬告河南學堂之學生》,《(天津)大公報》1903年8月17日,第1頁。]的記錄。
1902年“開明書店主人”在《譯書匯編》雜志和《新聞報》發(fā)布《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啟》,他在文中詳細列舉了當時購書的五種困難,以及創(chuàng)立開明書店的原因。
世局日新文明大啟,朝廷孜孜求治,各省官紳仰體上意設立學堂,購備中外圖籍以開民智,雖偏僻之地亦皆靡然向風。而海內志士又復熱心愛國,銳意于新學問,凡所以開風氣增智識者,無不興舉。如編譯局、藏書樓、講習社等次第設立,學堂、科學日漸講求、日漸完備,而東英文書籍之研究傳譯進步益速。此雖運會使然,要非各省官紳、海內志士之提倡,曷克臻此。
顧猶有難者。文化之進步尚在萌芽,蓽路藍縷,自不能免種種困難之境。譯書日多,優(yōu)劣參半,未經提要,源流不明,不知何者當購何者不當購,其難一也。小品下乘,已多傳述,鴻篇名著,尚未流傳,其弊也,駁雜而難語精專,瑣屑而不成片段,志學之士得門無從,其難二也。書賈射利,本無學識,改頭換面妄行增刪,慕名而購之者,往往閱之而大失所望,其難三也。東西書籍新舊迭更,流派各別,欲研究何學應購何書,未經熟悉,抉擇多疏,遠隔重洋,訪求未便,其難四也。英文之書浩無畔岸,無論專門名家之作,從未有人問津,即學堂讀本書大半取法乎下,習用其一不知其二,而其他學科無論矣。求一習字簿之佳者不可得,而其他文學之書無論矣,其難五也。原因至多不可以一言盡。
爰集同志在上海通商鉅埠,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專為各省官紳、海內志士購辦東英文書籍,及各地譯局之新書、各學堂之課本,又代各省學堂配購中英文教科書讀本等書,并發(fā)行譯書匯編社、中學教科輯譯社、泰東時務譯印局、東洋留學生等所譯書,育才學堂教科書。凡上海各新出之書無不全備,冀以助維新之盛治,開文化之新機,緣述大凡以告同志。
一、凡各省官紳、海內志士欲購何種書籍,請即開單寄交本店,或指明何書、或代為選購。本店無不妥速代辦。
一、本店除代購外,一切東西洋應用最繁之書,無不置備。
一、代購西洋書須價值在百元以外,先付書價三分之二,方可專寄。倘為數過微,則俟集數匯購,未能從速。東洋書不在此例。
一、新譯各書本店均有寄售,或零售或躉批,價均格外從廉,以期廣開智識。
一、本店發(fā)行書報,如各埠有愿代售者,均照該書報代派例一律折扣。
一、各省新設學堂甚多,內地見聞較滯,所需中英文各種讀本、教科書選購極難,本店均可各就所宜,悉心酌配,無不盡善。
一、各地志士如有新譯新著書籍,本店可代印代銷,無不格外克己。
一、本店除售書外并隨時印行書目,凡新出之書,悉為提舉綱要以告同志俾便選購。
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辰字第十五號開明書店主人啟[開明書店主人:《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啟》,《譯書匯編》1902年第4期。]
根據《創(chuàng)設開明書店啟》可以把當時開明書店的業(yè)務范圍歸納為三項。第一,零售批發(fā)各種書報?!靶伦g各書本店均有寄售,或零售或躉批,價均格外從廉,以期廣開智識”,同時,對于開明書店自己發(fā)行的書報,如果各地有愿意代派者一律折扣。第二,代購各種書籍。購書者把書單寄交開明書店,書店就可以代為購買,但是“代購西洋書須價值在百元以外,先付書價三分之二,方可專寄。倘為數過微,則俟集數匯購,未能從速。東洋書不在此例”;同時,開明書店還為內地各學堂專門選購中英文教科書。第三,代印代銷?!案鞯刂臼咳缬行伦g新著書籍,本店可代印代銷,無不格外克己”。當時開明書店經營著一個活版印刷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版的《印度滅亡戰(zhàn)史》、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版的《偵探談二》等都由開明書店經理的公利活版所印刷。公利活版所位于上海四馬路東,開明書店則位于上海四馬路辰字15號,這里是當時著名的文化街,時報館、商務印書館等都位于此。
1904年6月13日開明書店在《時報》發(fā)表《合資社會開明》廣告:
出版:編纂譯著各學堂教科書,及名科新書均出教育名家、學界名人之手,版本精良,定價尤廉。
發(fā)行:教科各書,教育、政法、經濟、歷史、地理、化學、算術、唱歌、圖畫、體操、手工、本國文、外國文、學報、說部,凡新出各書,除大謬者外,無不備。
代購:學堂用外國圖書,凡吾國所無之本均可代為訂購。
代售:海內新著,凡不背本社發(fā)行之旨者,一律可為代售,分銷各省,以速文明之普及而蜚名著之聲香。
印刷:本社自備印刷機器,特辟工廠,除自印外,不論巨帙零件均可代印、校對、裝訂,加意精善,取價特廉。
制版:無論鉛版、紙版、活字版、電版、木版、彩色版均可代制、代存,其最精之版,吾國所無者亦可代向外國定制。
印書機器:一切印書所用大小各機器,一切零件以及銅模、鉛字、花邊、電氣銅版均備訂購,不誤期。
學堂用品:圖畫、標本、儀器、風琴、謄寫版、測繪器等均可代辦。
四馬路巡捕房東辰字十五號開明書店,上海新閘新馬路福海里五百十二號開明印刷部[《合資社會開明》,《時報》1904年6月13日,第8版。(凡引文內文字紙誤往改不出校)]
這時開明書店的業(yè)務比之前有所增多,除了出版發(fā)行、代購代銷之外,開明書店還新增了印刷、制版、訂購印書機器、置辦學堂用品等業(yè)務。這時,開明書店的印刷機構也從上海四馬路的公利活版所變?yōu)樾埋R路福海里的開明印刷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版的《印度滅亡戰(zhàn)史》、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版的《偵探談二》等都由公利活版所印刷;而光緒三十年(1904)之后開明書店出版的《偵探談三》《英特戰(zhàn)記》《印度滅亡戰(zhàn)史》均由開明印刷部印刷。從1902年到1904年開明書店除了在業(yè)務、印刷部門上有變化之外,其所有制結構可能也發(fā)生了變化,從“上海王氏開明書店”變?yōu)榱恕昂腺Y社會開明”,從個人業(yè)主制變成了合伙制。
1907年7月24日《申報》刊登《開明書店遷移》啟示:“本店向在四馬路東首已歷六年,茲遷移棋盤街同芳居對門,元字十五、十六號門牌,照常交易諸君賜顧惠函均請送至棋盤街不誤?!盵《開明書店遷移》,《申報》1907年7月24日,第1版。]開明書店的這次搬遷應該與并入集成圖書公司有關。集成圖書公司是由席裕福創(chuàng)辦。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9月席裕福發(fā)起中國圖書公司之舉,但是最終因為路線分歧,席裕福另創(chuàng)集成圖書公司,并于1907年9月稟準農工商部立案準辦。在1908年6月28日《申報》刊發(fā)的《華商集成圖書有限公司招股章程》中,夏清貽與席裕福都列名于發(fā)起人[《華商集成圖書有限公司招股章程》,《申報》1908年6月28日,第二張第2版。]。龔子英也是華商集成圖書公司股東之一[《集成圖書公司股東會紀事》,《申報》1912年6月4日,第7版。]。此后集成圖書公司廣告落款大都為“總發(fā)行所上海棋盤街本公司,發(fā)行所點石齋、開明書店”。
集成圖書公司的宗旨是,“集中國所有之資本,編印中國所用之圖書,以保中國之教育權,而杜中國之漏卮”[《華商集成圖書有限公司招股啟》,《申報》1908年6月27日,第一張第3版。]。所以最開始大量編輯出版教科書,但是當時教科書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所出版的教科書并未暢銷,轉而利用石印技術大量刊印古籍,如《九通》《皇朝政典類纂》《光緒朝東華錄》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中華民國建立,因其所出之書與政體抵牾導致虧損嚴重,最后不得不設法盤出[詳見《集成圖書公司股東會紀事》,《申報》1912年6月4日,第7版。]。陸費逵在《論中國教科書史書》中稱:“丁未,尚有席裕福等發(fā)起之集成圖書公司,延夏清貽為編輯長。所出各書,亦未大行銷。民國元年,劉成禹、張百烈等,組織民國第一書局,即系盤集成改組者。越二年,遷移漢口,無形消滅?!盵張靜廬輯注:《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頁。]
對于開明書店的停業(yè)時間,目前并沒有一個一致的看法。王之江認為:“1907年與圖書集成局、申昌書局、點石齋書局合并,組成集成圖書公司,夏清貽被聘為編輯長?!盵王之江:《百年前書商的視界——讀〈金陵賣書記〉〈汴梁賣書記〉》,《文化學刊》2014年第5期。]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則認為:“開明書店存世時間不長,大約在1909年即并入上海集成圖書公司。”[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1卷)》,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52頁。]兩人都認為開明書店并入了集成圖書公司。1910年2月5日《申報》刊登的《上海華商集成圖書公司廣告》中也提道:
上海石印之法權輿于點石齋,而鉛印之精細宏富則以《古今圖書集成》為首屈一指,三十年來早已膾炙人口矣。本公司為合群興業(yè)、挽回利權起見,裒集巨貲,將該二局之機器鉛模、圖書、板片全數承購,而又益之以開明書店、申昌書局,四者合而為一,定名曰華商集成圖書有限公司。稟經農工商部暨學部批準立案。[《上海華商集成圖書公司廣告》,《申報》1910年2月5日,第二張第6版。]
可見開明書店確實并入了集成圖書公司。1904年出版的《致富錦囊》,由開明印刷部負責印刷,開明書店負責發(fā)行。到1915年《致富錦囊》再版,總發(fā)行所依舊是開明書店,但印刷所已經變更為民友社。根據陸費逵的回憶,1912年集成圖書公司改組為民國第一書局,1914年遷往武漢。由此可知,開明書店并沒有隨著集成圖書公司的消亡而消失。
《新新小說》是由新新小說社編輯出版,由開明書店負責發(fā)行的一本小說雜志,馬光仁主編的《上海新聞史(1850—1949)》就認為:“說是《新新小說》社編輯和發(fā)行,其實就是開明書店創(chuàng)辦,為三楚俠民(龔子英)獨立主持。”[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頁。]1904年《新新小說》第1、2期由作新社負責印刷,從1904年第3期到1906年第9期均由開明印刷部印刷,1907年第10期印刷所由開明印刷部變?yōu)榧蓤D書公司。所以,并入集成圖書公司的很可能是開明印刷部,而開明書店作為一個單獨的銷售機構還保持著一定獨立的地位,因此1915年開明書店還能再版《致富錦囊》。之后在上海書業(yè)公所檔案《1917年上海書業(yè)同行一覽表》中卻沒有開明書店。[汪耀華:《上海書業(yè)名錄(1906—2010)》,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8頁。]我們可以推斷,開明書店消失的時間可能在1915年到1917年之間,而消失的具體時間還有待考證。
三、開明書店人員考
開明書店由王培孫創(chuàng)辦,而王維泰、夏清貽和龔子英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四人對于開明書店的成立與發(fā)展關系密切,所以下面對這四個人的生平以及和開明書店相關的事件進行簡要論述。
(一)王培孫
王培孫,名植善,以字行。王維杰之子,江蘇松江府上??h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1952年,享年82歲。早年從事科舉,曾考取上海縣秀才,之后入江南制造局支應處工作,旋辭去。1897年,王培孫曾與同鄉(xiāng)好友雷奮、陳景韓報考湖北武備學堂,失敗而后考入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關于王培孫的詳細生平可參見上海市南洋中學編:《王培孫紀念文集》,上海市南洋中學2005年版。]。
因為王培孫、章宗祥、雷奮、楊蔭杭等均為南洋公學學生,所以譯書匯編社成立后,王培孫也名列社員之列。目前學界認為譯書匯編社及《譯書匯編》的創(chuàng)辦者為戢翼翚[詳見范鐵權、孔祥吉:《革命黨人戢翼翚重要史實述考》,《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莊馳原:《近代中國最早的法政翻譯期刊〈譯書匯編〉探微》,《翻譯論壇》2018年第3期。],而其主要依據是1902年出版的《譯書匯編》第二卷第1期中《譯書匯編社社員姓氏》把戢翼翚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王植善、陸世芬等。筆者認為其創(chuàng)始者應該是和王培孫相熟稔的江浙籍留日學生。
首先,譯書匯編社成立的時間明顯晚于《譯書匯編》。1902年10月蘇松太兵備道袁為為《譯書匯編》發(fā)布版權保護告示,其中稱“據留學日本法科大學學生吳振麟等稟稱,竊生等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在日本東京糾集同志創(chuàng)設譯書匯編社”[《譯書匯編》1902年第二卷第10期。]。而《譯書匯編》雜志則在1900年下半年就開始發(fā)行,所以不能以譯書匯編社的社員姓氏排序來確定《譯書匯編》創(chuàng)始人?!蹲g書匯編社社員姓氏》之所以把戢翼翚、王植善分別排在第一、二位,是因為他們二人都是日本留學生在內地的重要聯系人。1902年出版的《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中稱,“其神戶、上海、天津三處均有本館贊成員代為經理”,其中上海為“上海戢君元丞,上海新馬路作新譯書局,又王君培孫,上海大東門內育才學堂”[《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清國留學生會館1902年版,第17頁。]。
其次,在《譯書匯編》第1期《簡要章程》中稱“是編由同人捐資創(chuàng)辦,尚祈同志之士慨與資助,當酌量贈書以酬高誼”[《譯書匯編》1900年第1期。],所以創(chuàng)始人應該不是一個人,而除了戢翼翚之外,譯書匯編社社員的籍貫大部分都是江浙地區(qū)人。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稱:“同時留學界之有志者嘗發(fā)刊一種雜志,曰《譯書匯編》,庚子下半年出版,江蘇人楊廷棟、楊蔭杭、雷奮等主持之,楊、雷亦勵志會會員?!盵馮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所以,戢翼翚并不是《譯書匯編》的創(chuàng)始人,《譯書匯編》的創(chuàng)始者應為江浙地區(qū)的留日學生?!蹲g書匯編》總發(fā)行所一開始為育才書塾,后來變更為開明書店,卻不是戢翼翚創(chuàng)辦的作新社。這一點也能從側面說明《譯書匯編》的創(chuàng)始者應該是和王培孫相熟稔的江浙籍留日學生。
王培孫雖然是譯書匯編社社員,但是其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他擔任南洋中學校長長達五十余年,多次受到清政府以及民國政府的嘉獎,是“教育救國”的踐行者。同時,他作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小覷。1912年王培孫與南洋中學教員湯濟滄在林蔭路開設利川書店,大批購入古籍。當時人多不重視地方志,王培孫卻人棄我取、盡量收購,遂成南洋中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大特色。
(二)王維泰
王維泰,字柳生,晚號未叟。江蘇松江府上海縣人,生于咸豐四年(1854),卒于民國十年(1921)。幼時跟隨嘉定吳小庾讀書,及年長,遂為金山錢氏經營典業(yè)。1893年入京,見政治腐敗,國家衰弱,遂有意創(chuàng)辦學堂,教育青年,為國儲才[詳見王培孫:《叔考柳生公行狀》,上?!独m(xù)修王氏家譜》卷二,第46—49頁;許蘇民:《未叟王公墓志銘》,上海《續(xù)修王氏家譜》卷六,第10—11頁。]。王維泰于1896年創(chuàng)立上海王氏育才書塾。1902年繼夏清貽南京售書之后,王維泰也于1903年赴開封“趕考售書”,并著有《汴梁賣書記》。1904年南翔商會成立,王維泰被推選為第一任商會總理,主持商會事務。1905年廣方言館改制為兵工專門學堂,王維泰任校長。之后,子侄紛紛成立,王宰善日本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畢業(yè)后,被清政府賜舉人出身,用為河南即補知縣;侄子王守善日本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畢業(yè)后,被清政府賜舉人出身,用為商部主事[詳見姚文楠:《上海縣續(xù)志》,上海文廟南園志局,卷十六,第11頁。]。于是他縱情山水,漫游河洛京奉,民國十年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南翔王氏是當時上海的著名家族,以經營沙船業(yè)起家,因誠實守信被當地人稱為“王信義”。在開明書店也有很多王氏族人的身影。如王維泰《汴梁賣書記》中稱,“由朱仙鎮(zhèn)至汴城,同伴金君頡云偕毓才侄為先導”,毓才即為王毓才。1904年開明書店出版王立才《致富錦囊》時,王毓才負責印刷和發(fā)行[查《續(xù)修王氏家譜》《王氏族譜思源錄》并沒有王毓才其人。家譜中記載王維梅有三子分別為王立才、王引才、王育才。因為“毓”與“育”互為異體,所以王育才很可能就是王毓才。]。王立才早年曾赴日本留學,回國后翻譯了很多日文著作。早在1899年他就出版了《葆精大倫》,之后又出版過《生殖器新書》《并吞中國策》《生物之過去未來》《致富錦囊》等書,他還從事教科書的編譯,出版過《初等國文教授》《國文教授進階》等書,而這些書大都由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同時他也任教于育才學堂。其兄王引才也曾任教于育才書塾,后官至吳縣縣長。王維泰兒子王宰善,雖然不是譯書匯編社社員,但通過譯書匯編社出版了《愛國精神譚》《普通經濟教科書》等書。王氏家族與開明書店、育才書塾、譯書匯編社都有緊密的關系。
(三)夏清貽
夏清貽,字頌萊,號公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生于光緒二年(1876),卒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享年六十五歲。早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專門學校政治經濟科修業(yè)。1902年前往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并順道售書,撰成《金陵賣書記》一書。之后任育才書塾學監(jiān),同時與王維泰等人一起經營開明書店。1907年夏清貽與席裕福等共同發(fā)起集成圖書公司,并被聘為編輯長。同時,夏清貽還參加了上海學界、報界同仁發(fā)起的憲政研究會,并在會刊《憲政雜識》上發(fā)表《對于立憲問題之思想》《中國法制原論》。辛亥革命期間,夏清貽與廖宇春代表北軍,與南方革命軍代表顧忠琛展開談判,直接推動了南北沖突的和平解決。廖宇春在《新中國武裝解決和平記》中評價夏清貽,“熱誠毅力,奔走南北,往返數次。且于大廷廣眾之中,神采奕奕,慷慨陳詞,剖說利害,娓娓不倦。文明書局,旅泰旅館之會議,大有諸葛公舌戰(zhàn)群儒之概”[廖宇春:《新中國武裝解決和平記》,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第350頁。]。此后夏清貽逐漸走向政壇,后歷任眾議院秘書、文書科科長、國務院秘書、實業(yè)部合作局長等職,民國二十九年因患心臟病醫(yī)治無效,于二月十三日在北京逝世[《夏清貽逝世》,《晨報》1940年2月16日。]。
夏清貽文筆絕佳,《新民叢報》介紹新書專欄曾經評價《金陵賣書記》:“此書乃最有趣味之作。讀者殊可以見內地學界之情狀,以此眼識可以調查國情矣。其措辭謔而不虐,可以規(guī)盡新學界、舊學界之人。其文筆優(yōu)長,富于文學風味,尤近日出版界不多見者也?!盵《新民叢報》1903年第25期,第90頁。]他早年投身出版行業(yè),編譯過《英特戰(zhàn)記》《十九世紀世界大勢論》《普通地理讀本》《中學本國史教科書》等書。他對翻譯也頗有心得,提出“譯撰書者,總須為內地人計,總須為能銷入內地計”[公奴:《金陵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11—12頁。];以歷史類為例,他提出,“人地名勿歧出”“和文名詞勿多用譯”“附圖須精善”[公奴:《金陵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2—3頁。],在當時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同時,他重視小說在啟蒙民眾中的作用,“以小說開民智,巧術也,奇功也,要其筆墨決不同尋常。常法以莊,小說以諧;常法以正,小說以奇;常法以直,小說以曲。常法則正襟危坐,直指是非;小說則變幻百出,令人得言外之意。常法如嚴父明師之訓,小說如密友賢妻之勸”[公奴:《金陵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7—8頁。],并在《新新小說》上發(fā)表多篇小說。他還曾根據奧山朝恭《櫻井訣別》的旋律創(chuàng)作愛國歌曲《何日醒》,歌詞暢快犀利,深受當時革命志士的喜愛。晚年曾自撰一聯“二千里外,曰歸已無家,留去任所如謝諸君長別矣;四十年來,相怵以亡國,后先會其適于吾身親見之”[《哀悼夏清貽》,《晨報》1940年2月20日。],可見其拳拳愛國之心。
(四)龔子英
龔杰,字子英,江蘇松江府上??h人。生于光緒元年(1875),卒于民國十一年(1922),享年四十八歲[關于龔子英的詳細生平可參見夏冰:《文理全才龔子英》,《江蘇地方志》2019年第1期。]。龔子英曾擔任作新社的經理。1904年12月31日,作新社主人和龔子英共同發(fā)布《聲明告白》:“本社經理人龔子英別謀高就,自今日始與本社絕無關系;凡關于本社生意函件,請與本社直接;凡關于龔某個人之函件,徑寄開明書店;特此聲明。”[《時報》1904年12月31日,第1張。]之后開始與夏清貽一起經營開明書店。
開明書店曾發(fā)行過《新新小說》雜志。阿英《清末小說雜志略》認為,“其以對翻譯最有關系,創(chuàng)作殊少建樹,故不列入‘四大之內,但‘四大之外,當以此種為主要”[張靜廬輯注:《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頁。]。目前學界對這本雜志的主編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主編應為冷血陳景韓[詳見辛亭亭:《陳景韓主編身份考證及〈新新小說〉“短命”原因探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其主編應為俠民龔子英[詳見郭浩帆:《〈新新小說〉主編者新探》,《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缎滦滦≌f》以新新小說社為編輯兼發(fā)行者,以開明書店為總經售處。其中一些作者,如公奴(夏頌萊)、三楚俠民(龔子英)都與開明書店相關。龔子英一開始任作新社經理,其后加入開明書店,所以《新新小說》雜志的印刷處才會從作新社改為開明印刷部。之后開明書店并入集成圖書公司,所以《新新小說》雜志的印刷處又從開明印刷部變?yōu)榧蓤D書公司。而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也曾提到龔子英編輯《新新小說》,所以《新新小說》的主編應為龔子英。
龔子英在《新新小說》上發(fā)表了《中國興亡夢》《菲獵濱外史》《女俠客》,他還用楚辭體式翻譯了《法蘭西革命歌琴譜》詞,這是《馬賽曲》在中國最早的譯本。1905年他也參與了上海的憲政研究會,在《憲政雜識》上發(fā)表《論中國圓法之害》。1905年上海書業(yè)商會成立,龔子英擔任書記員[《歷年職員錄》,《書業(yè)商會十年概況》,中華書局1914年版。];同年,金業(yè)公立小學堂成立,龔子英又兼任校長,主持學校事務。1907年開明書店部分并入集成圖書公司后,龔子英開始逐漸脫離出版行業(yè),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蘇財政司司長。
四、開明書店與譯書匯編社
1900年出版的《譯書匯編》第1期,其后所附的《已譯待刊各書目錄》已經有21種之多。章宗祥在《任闕齋主人自述》中稱:“同人刊行《譯書匯編》,余任編輯,汪袞甫、馬君武、王亮儔諸人皆有譯稿。發(fā)行數年,與學界中之最初雜志比較可謂有永久性?!盵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4)》,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0頁。]所以譯書匯編社并不是一個封閉性的社團,筆者所見譯書匯編社所出諸書有很多并非譯書匯編社社員的作品,如譯書匯編社發(fā)行過嚴一的《進化要論》、王宰善的《愛國精神譚》、陸規(guī)亮翻譯的《日本維新活歷史》等。1901年9月14日清廷頒布“興學令”:“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盵朱壽朋著,張靜廬等點校:《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719頁。]而學堂的設立導致對于教科書的需求陡增。譯書匯編社趁此機會成立了分支機構——教科書譯輯社[參見〔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222頁。],專門編輯中小學教科書。而開明書店則專門負責譯書匯編社出版圖書的國內發(fā)行工作。1903年開明書店在《政法學報》刊登《開明書店代售各種新書告白》:
本店專經售各種新學書籍,與日本留學生諸君訂有特約,凡譯書匯編社及教科書譯輯社所出各書均由本店一手發(fā)行,并代購日本文及西文各種原書。郵寄凡速,價格克己,賜顧諸君幸垂鑒焉。[《開明書店代售各種新書告白》,《法政學報》1903年第3卷第3期。]
1904年《中國白話報》的《文明介紹》專欄介紹開明書店:“這書店也開過兩年了,里頭教科書,也有幾種好的,就是譯出來書,卻也比別的書局好些。如政法等類的書,好的也很有幾種,內地交通機關也很靈便。”[《文明介紹》,《中國白話報》1904年第7期。]這些教科書、法政類的書籍主要就是出自譯書匯編社和教科書譯輯社。而“內地交通機關也很靈便”則體現了開明書店高效暢通的圖書發(fā)行渠道。在開明書店成立之初借助兩次“趕考售書”,分別在南京和開封設立了分店,拓寬自己的發(fā)行網絡。除開設分店外,開明書店也致力于發(fā)展代派所?!蹲g書匯編》就打出“有愿代派本編者,乞函告上??偘l(fā)行所,自當按址寄送。代派處至五份以上者,提一成半為酬勞;十份以上者,提二成為酬勞”[《本編改良告白》,《譯書匯編》1902年第2卷第1期。]。包天笑和友人合辦的東來書莊就是《譯書匯編》代派所之一,地址位于蘇州元廟觀西。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稱,“我們每天看上海來的報紙,見有什么新出的書籍、雜志,連忙寫信去接洽,要求在蘇州推銷”。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書船也是書籍銷售的重要方式,所以“每日都有航船上人送上一張單子,開列著一排新書和雜志的名目來配書”[包天笑著,劉幼生點校:《釧影樓回憶錄》,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208頁。]。譯書匯編社、開明書店和內地的各種代派機構,建構了從日本到上海再到中國內地的圖書發(fā)行網絡?!蹲g書匯編》雜志以連載翻譯為主,1903年改名為《政法學報》,這是近代中國第一份宣傳資產階級法學的刊物。梁啟超曾稱贊《譯書匯編》,“能輸入文明思想,為吾國放一大光明,良可珍誦”[梁啟超:《梁啟超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78頁。];馮自由也稱,“吾國青年思想之進步,收效至巨,不得不謂《譯書匯編》實為之倡也”[馮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然而《譯書匯編》的成功不僅是由于其優(yōu)質的內容,開明書店靈便的內地交通機關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章宗祥回憶日本留學時稱,“在日華時,同人聚談國政,革命之思想,發(fā)達甚速。每星期日,與成城同人之維新派會合(自湖北來者,有思想極舊之人,當時目之為頑固派,不相往還)組織勵志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4)》,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7頁。]。勵志會會員戢翼翚、秦力山、傅慈祥等回國參與漢口唐才常起義,梁啟超、孫中山還在紅葉館設宴送別。章宗祥當時暑假回國亦想參與,而被黎科勸阻,“君年尚幼,宜回東讀書,此時任我等為之”[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4)》,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8頁。]。王培孫也曾為起義失敗逃來上海的蔡鍔、范源濂置備行裝,轉往日本[參見上海市嘉定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嘉定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第2頁。]。然而自1901年廢八股、改策論后,清政府開始有酌用東西洋畢業(yè)生之議,“留學生之熱衷利祿者多認為仕途捷徑”[馮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而譯書匯編社成員章宗祥、曹汝霖、吳振麟等以穩(wěn)健自命,凡遇政府官員赴日考察,輒為之翻譯引導,逐漸與官場接近。金邦平曾參與章太炎、秦力山發(fā)起的革命團體——少年中國會,旋即被章宗祥以明哲保身相勸告,于是宣告脫會[詳見馮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4頁。]。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凱提出了由學務大臣統(tǒng)一舉辦海外歸國留學畢業(yè)生考試的辦法,同年,譯書匯編社社員大部分回國,譯書匯編社解體,《政法學報》??T谥蟮目荚囍校g書匯編社社員金邦平、曹汝霖、錢承志、戢翼翚給予進士出身;陸世芬、王宰善、王守善授予舉人出身[《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四十六,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十二日。]。而章宗祥則在之前被肅親王善耆保舉賜進士出身[朱漢國、楊群主編:《中華民國史》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頁。]。之后他們在晚清政壇上嶄露頭角,其中曹汝霖、章宗祥、汪榮寶和陸宗輿被稱為“四大金剛”[曹汝霖:《一生之回憶》,(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頁。];而進入民國之后,金邦平、曹汝霖、章宗祥、汪榮寶,又和陸宗輿、梁士詒、張一麐、施遇分別出任財政、交通、教育、司法、外交等要職,而被時人稱為“八仙過海”[湖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湖州民國史料類纂與研究·個人遺作·邱壽銘專輯》,沈陽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成為手握重權的政治人物。
譯書匯編社解體后,開明書店在《時報》發(fā)表《合資社會開明》廣告,拓展業(yè)務范圍。然而失去譯書匯編社和教科書譯輯社的支持,開明書店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之后雖然代理過日本教育雜志社的《教育》和李叔同的《音樂小雜志》,但是持續(xù)的時間都非常短,《教育》雜志??瘯r間不詳,但是現存僅有2期;而李叔同的《音樂小雜志》僅出版1期就已???。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新新小說》原定12期為一結,但從1904年到1907年一共僅刊行了10期。在最后兩期的《本報特白》中說道:“自八期出版后,編輯同人或隨使出洋,或孑身遠引,以致九期遲,而十期愈遲。”[《本報特白》,《新新小說》1906年第3卷第10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開明書店的出版情況。隨著清政府對留學生政策的轉變,譯書匯編社成員大都回國任職,開明書店也逐漸走向衰退,最終部分并入集成圖書公司。
結 語
1902年夏清貽在《金陵賣書記》中稱:“自志士東游以來,譯本書如風發(fā)云舉,一切學科日見進步,政法諸書尤辟渾茫,歐西巨子之學說,滔滔焉飛渡重洋,競灌輸吾同胞之意識界矣。然內地人士之性質,畢竟尚含大陸氣候,文明空氣未易驟吸,要其所購新書,皆其導火線也?!盵公奴:《金陵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2頁。]同年年底,蔣維喬在日記中總結了其一年中所看的書,并稱“要而論之,是年者,余之學術之思想大改革之年,不可不留紀念也”[汪家熔校注:《蔣維喬日記:1896—1914》,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89頁。],查其所閱之書,絕大部分都存在于《金陵賣書記》所附的書目之中,其中還包含一部分譯書匯編社所出書籍。而開明書店作為譯書匯編社獨家代理機構,作為“專賣新書”的一個圖書出版發(fā)行機構,在晚清的文化變革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它一方面連接著國外的新知識生產中心,另一方面又通過高效的發(fā)行網絡把這些書籍發(fā)往內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廣開風氣,輸布文明”[王維泰:《汴梁賣書記》,開明書店1902年版,第1頁。]的目的,成為晚清新知識傳播路徑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而在清末民初,類似于開明書店的文化機構還有很多。張仲民先生曾指出:“這些文化機構一樣在晚近中國的變化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因為相關資料的不易見到以及對之的研究成果不多,才使得我們對其重要性缺乏具體而微的認知。故此,潘光哲教授就建議學者們一個一個報紙、雜志、書局來做研究(潘和我交流時沒有說及書局,我這里再加上書局),積少成多,慢慢我們就會對晚清的出版市場、文化市場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張仲民:《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于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第5期。]所以對于開明書店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完善一些出版史實,也有助于深化我們對晚清社會文化的認識。
〔作者付永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A Research o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aiming Bookstore
Fu Yongqiang
Abstract:The late Qing Dynasty Kaiming Bookstore, founded in 1902, was preceded by Wang Yucai Shushu and was unaffiliated with Kaiming Bookstore founded in 1926. Before its foundation, Yucai Shushu and Tokyo Yishu Huibian Society had established a book distribution channel from Japan to Shanghai and then to other parts of China. After its foundation, Kaiming Bookstore began to specialize in the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ew books. Also, it was the exclusive agent to sell the books published by Yishu Huibian Society,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of new knowled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ing an important cultural institution in Shangha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aiming Bookstore's rise and declin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It benefited not only from the huge book market created by the refor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from the high-quality book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policy on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a, most of the members of YishuHuibian Society returned to domestic preoccupations in China. After that, Kaiming Bookstore gradually declined and was finally merged by the Jicheng book company.
Keywords:Kaiming Bookstore in the late Oing Dynasty, history, Yishu Huibia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