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夾起的是酸甜苦辣;一雙筷子,傳承的是喜怒哀樂;一雙筷子,承載著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看似平平無奇的筷子,實際上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筷子的歷史淵源
筷子,古稱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制成。發(fā)明于中國,后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先秦時代稱筷為“梜”,漢代時稱“箸”,明代起稱“筷”?!抖Y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对葡呻s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中說:“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卻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文字史料。
由此推算,公元前1144年前后,我國就已出現(xiàn)了精制的象牙箸。
大約在明朝的時候,由于“箸”與“住”諧音,有停滯不前的意思,人們覺得不吉利,特別是商人,害怕商品賣不出去,便取“住”之反義“快”,以期生意興隆;加之“快”又有快樂之意,于是“快”就被叫開了。再加上“快”大都為竹子制成,人們就在“快”字上加了個“竹”頭,“筷”便代替“箸”流傳了下來。
唐詩中的筷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行路難》)
解讀:停下杯子放下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我卻吃不下;拔出劍來,往四周看,心里茫然無措?!巴1扼纭薄鞍蝿λ念櫋钡仍~向讀者展示了詩人感情所受到的沖擊,“?!薄巴丁薄笆场薄鞍巍薄邦櫋钡葎釉~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詩人心中的茫然。
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杜甫《麗人行》))
解讀:拿著犀牛角做的筷子,卻遲遲不夾菜,因為這些早就吃膩了,可惜那些手拿彎刀精切細作的廚師們白白忙活了一場。“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極言餐具之貴重?!皡掞劇保柺成??!胞[刀”,刀環(huán)裝有鸞鈴的刀,古人一般在祭祀時割牲用。“縷切”,切成細絲,言食物之精美。“紛綸”,有忙碌之意,前面加一個“空”字,有勞民傷財之意。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解讀:白居易年輕的時候跟元稹交往最深,兩人并稱“元白”;晚年則跟劉禹錫的關系較近,并稱“劉白”。如果沒有二人深厚的友誼,沒有白居易對劉禹錫的肯定與欣賞,是不會有這首詩的。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眲锥嘶ハ噘p識,無拘無束地把酒言歡、吟詩作樂。這里的“箸”,就是筷子的代稱之一。
故事里的筷子
《筷子詩》的由來
相傳,劉伯溫與明太祖朱元璋剛結識的時候,太祖正在吃飯,對劉伯溫說:“久聞先生大名,可否以孤手中竹筷為題,吟詩一首?”為了進一步提高詩的難度,太祖要求詩中不能出現(xiàn)“筷”之類的字眼。劉伯溫見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便吟道:“一對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灑淚痕斑?!碧婷媛恫恍迹X得此句并無稀奇??僧斅牭健皾h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箸間”時,太祖贊不絕口。
漢家400年江山社稷,始于漢高祖劉邦,在這里,劉伯溫把自己比作張良,那他朱元璋豈不就是漢高祖,正與太祖的想法相和。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政治抱負。事實證明,明太祖的賞識沒有錯,劉伯溫也一直被視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謀士。
后來,這首詩流傳至民間,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筷子詩》。
箸梯攬月
這是明人陳繼儒所著《珍珠船》一書中所記載的一則神話故事。故事說,周王其人有道術,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對陪坐的眾人說:“我能把天上月亮取下置于衣內?!庇谑?,取來筷子數(shù)百,用繩子拴為梯狀,說:“我能從箸梯上天取下月亮”。不一會兒,果然返回,從懷中取出一物,才現(xiàn)出一寸多,即見光色燦爛。
由于情節(jié)離奇,又引人入勝,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偷桃》《嶗山道士》等篇便借鑒了此故事情節(jié)。
梁實秋談“筷箸”
作為一位美食家,梁實秋對筷子頗有研究。在《圓桌和筷子》一文中,梁實秋寫道:“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fā)明。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jīng)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弄東西又進一步??曜舆\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p>
梁實秋先生一連用了七個“能”,形象地寫出了筷箸的特點。
馮驥才與《詠箸詩》
作家馮驥才手書詠箸詩,贈予上海藏筷名家蘭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這首詩集中體現(xiàn)了筷子的作用及文化傳承。正如《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形容的物象一樣。
筷子,是中國人的歷史記錄,跨越千年,每天都在使用,只是來往的人換了。
筷子的健康使用
生活中,大部分家庭的筷子是混用的,而且清洗筷子的方法大都不正確,容易使筷子滋生霉菌。如果筷子上出現(xiàn)非竹子或木頭本色的斑點,表示該筷子可能已發(fā)霉變質,不可繼續(xù)使用。如果長期使用霉變的筷子,可能會染上感染性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嚴重發(fā)霉的筷子會滋生黃曲霉菌,產(chǎn)生“黃曲霉素”,該物質已經(jīng)被廣泛認定可誘發(fā)肝癌。所以,更換筷子的頻率一般在3-6個月。
此外,一些彩色的筷子最好別使用,因為這些美麗的筷子可能含有重金屬、鉛以及有機溶劑苯等物質,會對身體產(chǎn)生很多未知的隱患,影響健康。
2003年“非典”爆發(fā)后,鐘南山院士就呼吁大家使用公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在向公眾講解家庭衛(wèi)生消毒重點時,再次強調了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從健康角度看,使用公筷能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幽門螺旋桿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從文明習慣的角度看,使用公筷可幫助大家養(yǎng)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文明用餐等良好習慣,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