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因待業(yè)閑居在家,不想終日無所事事,于是心血來潮,嘗試在蛋殼上雕畫,日積月累也創(chuàng)作出許多作品。從教后,我投身于授課,將時間都傾注于學(xué)生身上,便無暇在蛋殼上雕畫了。退休后,我終于有了很多空閑的時間,便重操舊業(yè)在蛋殼上雕畫。
這是一項需要專注的工藝:先在蛋殼兩端各鉆個小洞,吹出蛋白和蛋黃,然后注入清水洗凈;再在蛋殼上畫些山水景物或瓜果走獸、翎毛花卉等,然后用刻紙刀雕刻。刻出畫面后,將空白部分刮去蛋殼的表層,顯露白色。這樣,整個畫面就以蛋殼原有的“肉色”表現(xiàn)出來。因刻得有凹有凸,有明有暗,一如堆塑作品,別致清雅。
接著,特制一個精巧、古色古香的小木臺,木臺上面和背面放置一塊內(nèi)襯薄紙板的綠色緞子,把雕出不同畫面的3個蛋殼組成一套,并以蛋殼較鈍的一端為底,傾斜地放于綠色緞子上,再扣上一個薄玻璃罩,便成為一件精致又典雅的工藝品。我把它放在寫字臺上,房間里便有了高潔和清雅的氣氛。
欣賞之余,不免想起制作的艱難。為了清除蛋內(nèi)部分,蛋兩端的洞若鉆得過大,蛋殼就容易弄破,因此必須鉆得極小。要把黏厚的蛋清和蛋黃全部吹出、洗凈。整個制作過程精神必須高度集中,每只蛋殼的雕刻從開始至完工,需要10多個小時。
艱難的制作,換來了收獲的喜悅。表妹前年結(jié)婚,她別的賀禮都不要,只求一套雕有荷花、鴛鴦的蛋殼畫,于是我為她精心準(zhǔn)備;我臺灣堂哥第一次來大陸探親,把我在家剩下的唯一一套蛋殼畫要去了,后來他來信說,臺灣許多人看了那套蛋殼畫,都想出高價買走。(摘自《紹興晚報》7.24 張曉鳴口述,俞佳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