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雅
在咨詢中,總有來訪者問我:“老師,你覺得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知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困惑?始終不確定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今天借此機會,我想科普一個小技巧:透過口頭禪,認識自己。
“隨便”
生活中,有一類人,Ta從不對他人提需求,也不對事物做決定。當別人咨詢Ta意見,或向Ta發(fā)出邀約/拒絕時,Ta的回應通常只有一種:隨便。
聽起來,Ta好像很隨和,對什么都無所謂,沒有要求。但實際上又并不隨便。Ta心中其實有個答案,但又不直接說出來,就一貫享受對方提建議,然后自己否決掉。
在關系互動中,這樣的回應方式卻時常給人一種云里霧里的疏離感:Ta到底想要什么?沒有人知道答案。
而如果,你也是一個常常說“隨便”的人,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需求常常不經(jīng)意被壓制。它多半來源于以下2種家庭氛圍:①父母非常強勢,全盤操控。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受到的約束非常多,為了規(guī)避責罰,孩子只能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并放棄選擇的權利。②父母情感忽視,區(qū)別對待。在這樣的家庭里,經(jīng)常存在“資源分配不公”的現(xiàn)象。Ta不再索取,也不再表達需求,因為Ta發(fā)自內(nèi)心認為:我不重要。在生活中,那些經(jīng)常說“隨便”的人——其實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不敢表達需求,亦或不懂表達需求。
“不對”
生活中,有一類人,一說話就容易先否定別人。無論別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正確與否,Ta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否定/否認。甚至有時候,別人講的跟Ta講的是同一個意思,也依然如此。
在關系互動中,這種慣性否定的回應方式,時常給人一種被推開的感覺。雙方始終無法站在同一角度去探討問題。
如果,你也是一個習慣性否認的人,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缺少被他人認同/認同他人的經(jīng)歷。它多半來源于以下2種家庭氛圍:①父母長期否定,從不認可。長期被否定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挫敗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為了回避這種感覺,Ta可能會發(fā)展出一種轉(zhuǎn)移的防御機制。在關系中,通過否定/否認他人,去轉(zhuǎn)移自己的挫敗感和羞恥感。②父母自體虛弱,內(nèi)心封閉。這樣的家庭,通常思想閉塞,對外界充滿敵意。
“你先聽我說”
生活中,有一類人,總是喜歡打斷別人的話。常常別人話說到一半,Ta一句“你先聽我說”便扼殺了對方的后半句話。在關系互動中,這種慣性打斷的溝通方式,時常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
如果,你也是一個常常習慣性打斷別人說話的人,可能這是一種家庭關系的重復。它多半來源于以下2種家庭氛圍:①父母過度壓制。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通常非常固執(zhí)、嚴厲。忌憚于父母的權威,孩子會選擇認同、順從。于是在關系中,Ta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以一副權威的姿態(tài),去強勢說服對方。②父母過度縱容。這樣的家庭,父母通常比較虛弱,缺乏原則與底線。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逐漸成為家庭的中心,不受規(guī)則的束縛。于是日后在關系中,Ta也會繼續(xù)重復這種模式:以自我為中心,不去尊重、聆聽他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