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庚 楊廣斌
[摘? ?要]研學旅行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方面效果尤為突出。文章將項目式學習相關理論與研學旅行相結合,以貴州省福泉市研學實踐活動為例,進行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設計。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10-0063-04
研學旅行是“從做中學”的升華,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生要想?yún)⑼笗旧系闹R,還需投身實踐?!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研學旅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它要求學生在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等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了解相關過程與方法,并在此過程中升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培養(yǎng)有見識、有胸懷、有責任感、有行動力的公民奠定基礎。當前,中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仍有待提高,而研學旅行正是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項目式學習的理論基礎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理論基礎,讓學習者完成預設項目目標,并在此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從全球視角來看,項目式學習已然成為教育創(chuàng)新的熱點話題,已被國外許多學校采用并證明有效。它把學習引入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以項目驅動學生學習相關知識。
建構主義提倡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指導作用的學習方式。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會在學習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對信息進行有意識的篩選處理,并聯(lián)系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舊信息進行重新編碼和再認識,形成自己的理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等角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如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nèi)容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引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協(xié)作,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等。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和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調取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進行改造和重組,一步步建構新知識。教師作為引導者,主要為學生提供腳手架,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重構,形成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提倡實用主義的杜威對教育的本質進行了論述,具體概括為三個論點——“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重組與改造”,并以兒童(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jīng)驗中心“新三中心論”,替代原來的課堂中心、書本(教材)中心和教師中心“舊三中心論”。實用主義理論批判了把課堂、教師和教材作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理論,提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得直接經(jīng)驗,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的是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二、研學旅行與項目式學習的結合
研學旅行是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需要,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從近年的高考卷來看,地理高考題問題情境設計較為新穎,且偏向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梢哉f,缺乏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不容易解答好高考題。研學旅行將學生帶到了大自然這個“教室”當中,將書本、課堂上的靜態(tài)教學內(nèi)容轉化為動態(tài)教學內(nèi)容,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以致用。學生在學校中學過的地理知識通過身臨其境的實地體驗,變得更加生動具體。由此,學生對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但近年來研學旅行出現(xiàn)了“只游不學”的問題,研學活動缺乏針對性、目的性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項目式學習在具體場景中以項目為驅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以項目的形式呈現(xiàn)。把項目式學習與研學旅行相結合,開展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項目式研學旅行能讓研學活動更有針對性、計劃性,避免沒有目的地游玩以及“只游不學”的問題。
三、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思路
(一)活動準備階段
1.主題選定與設計原則
研學是目的,旅行是載體。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設計要立足于地理課程,變研學實踐的“活動性”為“課程性”,與地理課程緊密聯(lián)系,拓展學科知識與能力相關問題,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主題中確定研學項目。在研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依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選擇一些學生需要通過適當努力才可完成的有一定難度的項目;還可與學生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創(chuàng)新性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主題,進一步加工完善,形成項目主題。
教師可結合學生在課堂中不易理解的抽象性知識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凸顯研學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與“探究性”。
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應該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由項目式學習和研學旅行活動的性質共同決定的。教師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僅僅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協(xié)作、積極探究,發(fā)揮各自特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地理實踐力。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應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確保研學旅行活動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的安全。安全教育是研學旅行活動的重中之重,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進行安全知識宣講,在進行地理考察、實驗和調查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安全為重,在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活動。
2.研學準備與分工
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根據(jù)選定的項目主題,預先對研學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研學當天可能出現(xiàn)的天氣狀況、研學地點的地質情況,確定研學路線、調查內(nèi)容和觀察點,如特殊地貌形態(tài)的最佳觀察位置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與學生一起準備一些物品,如背包、智能手機或相機、記錄本、溫度計、羅盤、地圖、土鏟、卷尺、地質錘、雨傘、遮陽帽等,以確保研學活動能夠順利有序開展。
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開展小組分工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彌補自主學習的不足,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二)活動實施階段
項目式研學旅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圍繞特定的項目主題進行小組討論、考察、調查、資料收集、圖表繪制和實驗,進而構建知識體系,通過體驗強化認知,通過實踐深化理解。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如下項目進行考察:通過觀察土壤剖面,描述土壤的層次、顏色、質地等外部特征,結合觀察地的地質、氣候、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推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試著歸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過觀察當?shù)氐闹脖?,對比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特征,對植被進行識別、描述,認識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調查當?shù)啬骋还δ軈^(qū)的形成和變化過程;制作水土流失模型,演示不同情況下的水土流失等。這樣的項目能充分體現(xiàn)研學旅行的研究性、實踐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評價交流階段
在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后期,要按照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及時開展學生評價。這不僅能讓學生獲取成功經(jīng)驗,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舞學生以項目為驅動,主動參與到研學旅行活動中。在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各小組將筆記、照片、視頻等資源進行合并整理,組內(nèi)生成一份匯報材料或調查報告。教師根據(jù)學生展示內(nèi)容與形式,依照一定的評價標準,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小組的項目式研學成果進行評價,如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式可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等。綜上,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思路見圖1。
四、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案例
(一)研學背景
福泉市位于貴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地勢西部和北部較高,東部次之,中部和南部較低,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壩地較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華中濕潤區(qū),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降水較為豐富。
(二)研學活動的實施
1.河流地貌考察
(1)研學地點:灑金谷河畔。
(2)研學項目概述:灑金谷(見圖2),位于福泉市城郊,是魚梁江、諸梁江、沙河的匯合處,得名于諸梁江上游的一座古石拱橋——灑金橋,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中心景點為三河匯合處,三水斗奇,景觀頗佳。流水地貌中的侵蝕、堆積和搬運作用顯著,便于學生展開地理實踐考察。
(3)項目內(nèi)容:根據(jù)2017年版課標的要求,通過野外觀察等方式,引導學生識別不同的地貌,并讓學生描述其景觀特征?;谡n標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要求,本次研學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灑金谷河流沿岸進行觀察、記錄與拍攝,識別“V”形谷并描述其景觀特征,區(qū)分河流的侵蝕地貌、堆積地貌,判斷河流地貌類型,如河谷、河床、河漫灘、河流階地等。教師也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例如“不同河段的地貌會有何不同?”等,引導學生思考,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灑金谷沿岸景觀,描述其外部特征,做好相關記錄,判斷此河段地貌的具體類型。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項目式學習的形式,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收集信息,旨在培養(yǎng)學生野外考察方面的地理實踐力。
2.農(nóng)業(yè)區(qū)位調查
(1)研學地點:馬場坪園區(qū)。
(2)研學項目概述:馬場坪位于福泉市南城區(qū),處于多條高速公路交匯處,交通便利。區(qū)域內(nèi)有諸多農(nóng)家樂、溫室大棚(見圖3)等,從市區(qū)前往此處游玩的人較多,適合開展研學活動。農(nóng)業(yè)區(qū)位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氣候、土壤等,人文因素有市場、交通、農(nóng)業(yè)技術等。一般情況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自然因素相對來說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人文因素則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3)項目內(nèi)容:項目實施之前,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同學們,想必大家都聽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故事,大家思考一下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待學生思考討論過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教師從農(nóng)業(yè)區(qū)位因素入手,將學生分為自然組和人文組。自然組圍繞當?shù)氐匦?、氣候、土壤實施考?人文組圍繞市場、交通及農(nóng)業(yè)技術(如節(jié)水噴灌技術,見圖4),對園區(qū)來往人員進行調查(如調查游客從市區(qū)到園區(qū)交通是否便利,調查園區(qū)管理人員為何選擇在城郊建立園區(qū),以及如何實現(xiàn)蔬菜瓜果的四季供應等),做好相關記錄,便于后期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分小組進行活動,分工協(xié)作,積極參與考察和調查,根據(jù)訪談內(nèi)容進行小組討論,匯總結果并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針對必修二中提到的區(qū)位因素,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個方面展開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以及社會調查等方面的地理實踐力。
(三)評價交流階段
研學活動結束后,圍繞項目主題,小組對收集到的材料(包括訪談記錄、照片、視頻、筆記等)進行整理,組內(nèi)進行交流討論,形成研學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教師根據(jù)各小組在研學過程中的各方面表現(xiàn)以及項目成果進行評價,各組之間可進行互評。教師評價應以鼓勵性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為主。
地理實踐力可分為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兩個維度,其評價等級可按照地理實踐力的四個水平等級進行劃分。針對行動能力,教師可以建立相應的量表進行定量評價,而針對意志品質的評價多少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對于地理實踐力的測評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近年來研學旅行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如何平衡“學”與“游”顯得尤為重要。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能夠實實在在地將研學旅行與課程內(nèi)容、野外實踐、問題探究融于一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真實情境中完成項目任務。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參與度較高,自身地理實踐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師在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中要發(fā)揮指導作用,這對保證研學旅行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董艷,和靜宇,王晶.項目式學習:突破研學旅行困境之劍[J].教育科學研究,2019(11):58-63.
[3]? 甄鴻啟,張永豐.基于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研學實踐課探索[J].地理教學,2019(19):34-35,64.
[4]? 毛錦旗,郭劍峰.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學旅行設計與實踐:以河西走廊研途問景為例[J].地理教學,2020(15):50-53,64.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