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南運河、北運河交匯處(即今金鋼橋三岔河口),史稱“三匯海口”,為天津發(fā)祥地。唐中葉后,天津成為南方糧食、綢緞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shè)“直沽寨”,元朝設(shè)“海津鎮(zhèn)”,成為軍事重鎮(zhèn)和漕運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兵經(jīng)直沽河南下奪取政權(quán),當(dāng)了皇帝。1403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設(shè)天津衛(wèi)并建天津城,翌年設(shè)天津左衛(wèi),轉(zhuǎn)年增設(shè)天津右衛(wèi)。清順治九年三衛(wèi)合一,歸并于天津衛(wèi)。從明永樂二年至今,天津建城已600余年。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jīng)過的渡口;還簡稱為“沽”“衛(wèi)”。天津另有多個別名,如津沽、沽上、海門、津門、三津、海津、海上等,形成別稱系列。
“津沽”之名,源于天津七十二沽。天津地區(qū)為九河下梢,號稱七十二沽,如塘沽、漢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實“七十二”并非確數(shù),只是泛稱而已。所謂“津”,就是渡口;所謂“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歷史曾名“直沽”,母親河——海河又稱“沽水”,可見“津”與“沽”之密不可分,“津沽”并稱,順理成章。天津文人在詩文書畫上常署名“沽上”,如果說津門十景“沽水流霞”是對海河風(fēng)光的藝術(shù)概括,那么,“沽上”就是“海河之濱”的意思。
“海門”指海河入??诘淖匀坏貏?,后成為天津別稱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門月夜”,天后宮匾額題詞亦為“海門津筏”。眾水匯聚,逶迤至津,河海會流于此,故名“津門”,這是從自然地理角度的詮釋;海防重鎮(zhèn),漕運樞紐,護衛(wèi)京師,故名“津門”,這是從政治軍事角度的注解?!敖蜷T”是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別名,明人撰寫的《直沽棹歌》:“云帆十里下津門,日落朝平不見痕;葦?shù)槊C:翁幉矗粺裘魈幱袧O村。”
“三津”亦有兩解——北運河、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為海河,是為“三津”;天津衛(wèi)與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三衛(wèi)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宮有“佑衛(wèi)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額,南門外大街有“三津磨房同業(yè)公會”和“三津胡同”,可見此稱由來已久。
“海津”之稱,道出天津臨河瀕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在此曾設(shè)“海津鎮(zhèn)”,故謂?!昂I稀敝畡e名,泛稱海河下游一帶,意為“渤海之濱”。
(據(jù)北方網(wǎng)譚汝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