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萱 黎金靈
摘 要:金融科技應用能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本文構建2011-2020年金融科技指數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數,定量分析金融科技應用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影響。研究表明:金融科技發(fā)展能促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對不同年齡階段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程度不同,特別是對“Z世代”群體的影響更大,其金融素養(yǎng)亟待提升。建議從多個維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發(fā)揮金融科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作用,加強對“Z世代”群體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強化對工商企業(yè)和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
關鍵詞:金融科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Z世代”群體;金融監(jiān)管
一、引言
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經濟發(fā)展以來,人們對金融服務消費需求日益增加,更多消費者進入金融領域影響著金融市場的發(fā)展。所謂金融消費者,不僅包括傳統金融服務中的消費者還包括購買基金等新型金融產品或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中小投資者。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數字金融產品獲得大眾青睞,金融消費者轉變?yōu)榫W民群體,出生于1995-2009年間的“Z世代”人群成為互聯網線上消費主力軍,老年客群也步入數字生活,尤其是“Z世代”客群對金融產品好奇心較強,傾向超前消費,并且熟悉各類線上平臺操作,但普遍缺乏風險識別與判斷能力,其權益最容易受損害。金融科技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應用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金融借助科技的力量實現了“金融脫媒”,滿足了“長尾人群”的金融需求,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為解決傳統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提供了技術保障,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實現精準營銷,增強風控能力,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區(qū)塊鏈技術使信息透明,人工智能實現智能化消費金融;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產品日益復雜,對金融消費者金融專業(yè)知識要求更高,部分網絡平臺憑借其技術優(yōu)勢,盜刷信用卡、泄露數據露等侵害消費者權益。因此,探究金融科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對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構建了我國2011—2020年金融科技指數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數,通過實證分析金融科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年齡階段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實證分析,然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本文將在與時俱進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方面進行積極的探討,論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定量分析金融科技與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關系,彌補已有研究在定量分析兩者關系方面的缺乏;二是定量分析金融科技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網民的消費權益保護程度。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金融科技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服務模式,能夠為金融市場的發(fā)展提質增效,在金融領域有較多應用場景。其中,大數據、區(qū)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核心技術廣泛應用于消費金融領域,不僅能夠改善金融消費者體驗、優(yōu)化金融消費結構,還利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并為其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注入全新的驅動力(趙大偉,2021):一是金融科技帶來的數字化服務具有方便快捷、邊際成本低、門檻低等特征,在普惠金融方面天然具有優(yōu)勢,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金融覆蓋范圍,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保障了更多沒有銀行賬戶的貧困的“長尾人群”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并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二是金融科技技術的應用能對金融知識的獲取提供數字化平臺和多元化渠道,加大金融教育,進一步增強金融消費者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尹優(yōu)平,2017)。秦子祥(2021)認為線上糾紛平臺能高效、便捷解決金融消費者權益問題;三是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夠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與信息安全。例如,區(qū)塊鏈技術具有信息共享、不可篡改、非對稱加密等特征,不僅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保護金融消費者的隱私不被泄露;四是金融科技能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其消費體驗,特別是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更是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姚亞輝,2019)。
由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金融科技的發(fā)展促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根據人類行為的有限理性理論,赫伯特·西蒙提認為,人在主觀上追求的絕對理性和客觀上能達到的程度存在矛盾。諾斯對有限理性做出了進一步解釋,他認為,有限理性不僅與主觀感受有關,客觀存在也會導致有限理性。主觀上,人的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存在物理上的限制,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客觀上,外部環(huán)境充滿變化,其不確定性與復雜性往往導致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此外,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對于新事物的認知程度與接受程度也有很大不同。零壹財經發(fā)布《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2021)》顯示:我國金融消費者的絕大多數屬于網民群體,他們通過線上渠道獲取相關金融服務,并且其數量隨金融科技的發(fā)展而不斷增長。但是不同年齡階段的網民認知能力不同,其消費偏好也不盡相同,80后、90后、甚至00后群體辦理線上金融業(yè)務的頻率明顯較大,對數字技術的依賴性較強。其中,在數億網民中最為突出的就是“Z世代”客群(1995-2009年出生人群),相比于其他年齡階段的金融消費者,他們具有以下六種消費態(tài)度:一是主要依據興趣進行消費;二是偏好以“輸出內容”的方式進行消費;三是愛國熱情高漲,偏好消費國貨;四是樂意追隨偶像消費;五是以線上消費為主導;六是“美妝經濟”和“萌寵經濟”盛行??傊?,“Z世代”群體偏好超前消費,更愿意非理性的凸顯個性,主要依靠信貸杠桿擴大消費能力,但這一年齡階段的群體數字金融素養(yǎng)整體不高,缺乏金融知識和權益保護意識,難以識別和應對金融科技時代的風險和挑戰(zhàn),自身權益易受損害。劉雨川(2018)認為目前對我國權益保護不甚了解的金融消費者占60%,金融消費者群體呈年輕化、低收入趨勢,新金融平臺的客戶向低學歷,低收入群體滲透,這些群體資信脆弱、更容易抵受不住金融科技公司的營銷誘惑從而造成過度負債。Annamaria等(2007)對金融文盲的成因和后果進行研究發(fā)現應對不同人群進行精準的金融教育。
由此提出本文提出假設H2:金融科技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網民消費者權益保護影響程度不同。
三、實證分析
1.模型設定
本文首先分析金融科技的應用是否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影響,然后分析不同年齡階段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情況?;貧w模型如式(1)所示:
(1)
(1)式中,下標t表示年份。XF是被解釋變量,表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數:Fi是核心解釋變量,表示金融科技,Control表示一系列,為隨機干擾項。
2.數據來源
由于金融科技發(fā)展時間較短,本文選取的數據時間為2011-2020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標計算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局,銀保監(jiān)會年報,透明國際網站以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其中金融科技指數通過在百度指數數據庫進行文本挖掘法計算各關鍵詞詞頻,所有計算過程通過Excel、SPSS和Stata16等統計軟件完成。
3.變量選取
(1)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數XF。本文參考宋晨晨等(2015)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將其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數,可直接根據該指標的大小判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程度與效果;第二層次為影響該指數的幾個方面的因素,分別反映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各個細分目標;第三層次為能對各方面因素產生影響的若干具體指標。綜合劉超等(2020)的指標選取情況,最終選定反映金融發(fā)展水平、金融普惠性、金融公平的相關指標來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標體系;解釋變量是金融科技指數Fi。目前,金融科技發(fā)展水平衡量有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和文本挖掘法(沈悅和郭品,2019),前者主要是用于衡量地域差異,因此本文借鑒沈悅和郭品(2019),通過文本挖掘法,利用百度指數數據庫搜索2011-2020年每個關鍵詞的詞頻。最后將2011—2020年每個關鍵詞的詞頻利用統計軟件SPSS,合成我國金融科技指數;控制變量選擇了網民數量WM以及企業(yè)信息披露程度PL(取值范圍為1—10,0=較少披露,10=較多披露)這兩個控制變量,企業(yè)信息披露并且將網民分為不同年齡階段,分別是10-19歲,20-29歲,30-39歲,40-39歲,50-59歲,60-69歲。
4.描述性統計特征
從最小值和最大值來看,網民總數量在2011-2020年,波動最大,但在可控范圍內。從均值來看,企業(yè)信息披露程度指數均值最大。不同年齡階段中20-29歲網友數量最多,60歲以上網友數量最少。
5.相關性檢驗
經過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通過VIF檢驗。 因此,本文將會構建如下2個回歸模型:
(2)
(3)
公式(3)中的表示的是1-6,AGE1-6分別表示的是10-19歲,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并且上述兩個模型均通過VIF檢驗。
6.實證分析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金融科技指數、網民數量和企業(yè)信息披露指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金融科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網友數量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也具有正向作用。企業(yè)信息的披露指數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負向影響。也可以看出除了30-39歲網友占比在10%下顯著,其余年齡階段占比均在1%和5%下顯著。10-39歲這三個年齡階段,金融科技的發(fā)展不利于這三個年齡階段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別是10-19歲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而在40-60歲以上人群,金融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這三個年齡階段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別是40-49歲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上述提出的兩個假設均得以證明。
7.穩(wěn)健性檢驗
由于影響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因素可能存在遺漏,劉超等(2020)構建方法加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因此本文加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速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通過穩(wěn)健性檢驗,變量顯著性未發(fā)生明顯變化,與上述回歸結果正負號相同,說明本文結果是穩(wěn)健的。
四、總結與建議
為了定量研究金融科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影響,本文運用文本挖掘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2011-2020年金融科技指數和金融消費者權益指數。結果發(fā)現:(1)金融科技的發(fā)展有利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科技的應用能緩解金融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傳統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技術問題,監(jiān)管部門應用監(jiān)管科技能給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有效保障。(2)網絡時代,不同年齡階段的金融消費者其權益保護程度不同,最典型的是“Z世代”群體。“Z世代”為線上金融服務的主流人群,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更傾向于超前消費,但同時也缺乏識別金融風險的能力,其消費權益更易受到侵害,因此政府應適當實施“傾斜政策”重點關注對“Z世代”群體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谘芯拷Y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發(fā)展金融科技帶動普惠金融發(fā)展,同時將金融科技積極應用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場景中。例如,將隱私計算技術應用于挖掘金融消費者信息中,能在不對外泄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人臉識別等身份認證,能為金融消費者的賬戶及資金安全提供多重保障;利用金融科技建立金融消費者解決問題和維權平臺,減少繁瑣的維權流程,提高維權效率。
二是利用金融科技加強對“Z世代”群體的金融知識普及,特別是針對“校園貸”問題的宣傳教育?!癦世代”群體上網率高,偏好利用互聯網進行線上學習,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取“Z世代”群體相關信息,對其精準推送相關金融知識,加強金融教育,從而提高其整體金融素養(yǎng)。
三是運用金融科技提高企業(yè)信息披露的程度。例如,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獲取企業(yè)內外部信息,將內部信息外部化,提高信息透明度,便于金融消費者做出消費決策;政府及監(jiān)管機構可以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算法,綜合刻畫企業(yè)的信息披露程度,精準信息披露評分,將評分作為是否重點監(jiān)管的標準之一,激勵企業(yè)主動進行信息披露。
參考文獻:
[1]余文建.關于數字化時代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思考[J].清華金融評論,2021(10):63-66.
[2]楊濤.數字化時代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如何著力[J].中國信用卡,2021(05):45-47.
[3]劉超,姜超.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20,36(06):144-147.
[4]郭平松.運用金融科技實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J].法制博覽,2019(24):192-193.
[5]劉雨川.基于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fā)展背景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8(03):108-112.
[6]宋晨晨,葉蜀君.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指標體系的構建[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31(02):1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