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革命道德;理論讀書社;高職院校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chuàng)造的重要力量。[1]高職院校作為當今社會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培養(yǎng)基地,除了培養(yǎng)高超的職業(yè)技能人才,更需要培養(yǎng)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加強中國革命道德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應有之意。但基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具有實操能力強、文化水平不高、學習困難大、心態(tài)不穩(wěn)、思想素質不高等特征,在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過程中會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充分發(fā)揮理論讀書社的特殊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推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繼承與弘揚中國革命道德。
在認識中國革命道德內涵時,許多大學生都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認為中國革命道德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人民軍隊在中國革命時期所形成的一種道德。這種觀點種窄化了中國革命道德的內涵。中國革命道德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形成的一種優(yōu)秀道德。[2]中國革命道德應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要義:
一是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奮斗。社會主義是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的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內憂外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革命,最終使得我國的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而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是我輩克服前行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定信念,是我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的有力保障。
二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宗旨。從“為人民服務”到新時代的“人民至上”,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正是因為掌握了革命斗爭勝利的密碼,才使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績。
三是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兩千多萬犧牲的革命烈士用生命詮釋了革命利益至上的中國革命精神,與新時代“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誓言不謀而合,把革命利益、人民利益和祖國利益放在首位,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的各項事業(yè)的偉大勝利。
四是樹社會新風,建新型人際關系。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改革和建設年代還是在新時代,樹立平等意識不僅有利于提高國民道德素質,更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引領新時代健康風尚。
五是修身自律,保持節(jié)操。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帶領中國攻克時艱、取得無數(shù)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就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凈化、自我革新,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保持永不止步的狀態(tài)。
中國革命道德是戰(zhàn)勝中國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難的重要精神支撐,是中國取得一切偉大成就和克服一切困難的底氣所在。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xù)傳承、世代發(fā)揚。”[3]所有中國革命道德也都是特定年代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永遠不會過時。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新的歷史時期努力奮斗、把握機遇、奉獻國家、成就出彩人生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規(guī)劃,學習中容易進入“無效學習”狀態(tài),無所作為、浪費青春,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危害。通過學習和了解夏明翰、張思德等革命英雄為了革命理想而不屈不撓的革命道德靈魂,將助力高職院校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信念。
一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不利于我國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培養(yǎng)。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有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堅定價值觀自信,增強核心價值觀認同,使其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無數(shù)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始終堅定踐行革命道德觀的人,才能在艱難困苦的革命事業(yè)中堅守節(jié)操。這種革命道德觀,在今天可以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覺轉化為職業(yè)道德觀,在學習和工作中始終堅守愛崗敬業(yè)、精益求進、銳意進取的職業(yè)道德,把小我融入國家建設,從而為我國培養(yǎng)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中道德引領總態(tài)勢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一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諸如誠信缺失、鋪張浪費等必須要被正視的道德問題,特別是高職院校。因此,必須充分發(fā)揮革命道德的精神引領作用,在高職院校中形成崇尚誠信、崇尚節(jié)儉等良好的校園道德風尚,凈化校園人際關系,抵制各種腐朽思想入侵高職院校,樹立浩然正氣的校園新風尚。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中國革命道德精神的熏陶之下,必定會以更加昂揚的革命斗志、更加強烈的使命當擔投入未來的學習、實踐和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領,更好成長成材,爭光出彩。
為了使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高職院校十分重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但鑒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水平不高、學習困難大、心態(tài)不穩(wěn)、思想素質不高等特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授課過程中舉步維艱,效果不甚理想。
如何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中國革命道德的認知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理論讀書社打破常規(guī)說教課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首先,高職院校理論讀書社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以思政教師或者學生主持,同學們共同參與分享關于馬列經(jīng)典著作、中國革命偉人傳記、習近平相關論述等方面的書籍。其次,可以通過開設“鑄匠魂大講堂”,邀請本學院思政教師或者校外專家進校開展革命道德相關專題講座等。再次,可以通過高職院校大學生宣講團用接地氣的“故事講述”的方式開展“守匠心大講堂”,打破常規(guī)說教課堂,化抽象理論為生動情節(jié),通過學生帶動學生的方式,能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把以上三種形式錄制成5~10分鐘的慕課視頻資源,放到相應的學習平臺上,可供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云學習”,有效地破解傳統(tǒng)教學困擾,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通過以上三種形式,有針對性的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艱苦實踐的教育,使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好地認知革、理解、領悟革命道德。
高職院校理論讀書社通過開展“向經(jīng)典致敬”系列活動,組織高職院校大學生欣賞諸如《血戰(zhàn)湘江》《長津湖》等優(yōu)秀紅色電影,組織鑒賞諸如《沁園春·雪》等毛澤東詩詞。讓身處盛世輝煌年代的“00后”們從文藝作品中對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殘酷性有更加真實的體會,對中國革命道德有更加深刻地感悟,從而汲取強大的革命精神力量。
高職院校理論讀書社通過結合重大節(jié)日開展諸如“紀念建黨周年”“紀念新中國成立周年”黨史知識競賽,開展“中國革命道德征文演講比賽”“紅歌比賽”等系列主題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備賽中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在競賽中緬懷中國革命英雄,在活動中傳承中國革命道德。
高職院校理論讀書社組織學生參加以學校所在市為主的紅色基地社會實踐。以莆田市為例諸如:哲理鐘樓、閩中革命司令部舊址等革命基地,在紅色實踐中感受革命精神力量,在撰寫實踐心得中領悟中國革命道德。在中國革命道德的熏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積極投身到校園和所在社區(qū)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當中,既服務了社會,又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將內化于心的中國革命道德外化于行,在踐行中體現(xiàn)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高職院校理論讀書社通過組織高職院校大學生“向榜樣學習”從革命榜樣身上汲取無窮力量。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革命先烈義無反顧奔赴戰(zhàn)場,英勇犧牲,最終取得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的勝利。在新時代,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們除了要向革命榜樣學習之外,更需要向當代道德榜樣學習。當代道德榜樣是革命道德在當代社會的最好體現(xiàn),例如:學習黃文秀、張桂梅等時代楷模,特別是向鄭春輝、李曉佳等大國工匠看齊。學習他們求真務實、勇于超越、永不言敗、不辭辛勞、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大國工匠精神,使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成長、成才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通過深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中國革命道德的認同感,更好地弘揚中國革命道德。
綜上所述,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是加強當代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應有之意,也是激勵高職院校大學生錘煉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理論讀書社在高職院校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方面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通過理論讀書社的相關活動,在廣大高職院校大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繼承與弘揚中國革命道德的種子,在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中向中國革命道德靠攏,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職業(yè)技能人才,踐行技能報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舉辦[N].人民日報,2020-12-10.
[2]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紀念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講話[N].新華網(wǎng),2020-10-28.
[4]柴永昌.論新時代中國革命道德的繼承和弘揚[J].理論經(jīng)緯,2018(12).
[5]于海平.大學生中國革命道德教育研究[D].2020.
[6]馬富貴.論新時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時代人物,2020(23).
[7]王慧靈.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的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7).
(基金項目: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2022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MZYSZ2203)
(作者單位: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 陳麗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