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亮
石幢,是舊順義縣城的標志性建筑,位于舊城十字街中心。石幢端莊峻秀,雕工精細,外觀華麗。清康熙年間知縣黃成章曾做《石幢記》:此塔屹屹乎,當一邑通衢之中,南拱京師,北通古北,東襟白河,西控金臺,一邑之雄鎮(zhèn),百里之壯觀也。對石幢的位置、作用、外觀做出評介。不過,黃成章把幢說成塔,似欠妥。幢,又名寶幢、經(jīng)幢,本為雕刻經(jīng)文、佛像或其他紋飾的地方。而塔,則為藏舍利、經(jīng)卷的所在,不可混淆。
順義石幢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高約兩丈,幢身華潤如脂,四周綴以銅鈴,幢身雕有蓮花、佛像、龍、獅虎及其他紋飾。
當?shù)乩先酥v述:石幢高約二丈有余,5層。底座是一棱形石盤,周遭雕有紋飾,十分華麗。底座向上略縮,上為石檐,石檐往上是一八角石柱,表面雕刻八大金剛像,金剛頂盔貫甲,袍帶飄逸,威風凜凜。石柱上亦有石檐,石檐周遭刻有蓮花。石檐向上又一圓形石柱,下亦雕刻蓮花托瓣。柱上是有名的“千佛囤”,有六七尺高,上面雕有各種姿態(tài)的佛像,佛像神情各異,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共有千尊。千佛囤周圍是八根石柱,棱形,每隔一根石柱上盤有一條龍,龍首向下,生動逼真。上面是兩層盤蓋,周圍雕有樹木花草等紋飾。向上又一石柱,比千佛囤略低,周遭又有八根棱形石柱圍住,石柱上有檐,石檐上仍有精致雕刻。頂上是疊加的兩個球形的圓石,寶藍色,整個構筑物造型異常精美,結(jié)構嚴謹。
建石幢,民間又有自己的說法。順義縣城建于唐代,時為順州。人們的意識中,一個地域,建城池或大型建筑,必要有鎮(zhèn)物,石幢即為鎮(zhèn)順州之物。順州東臨潮白河,潮白河逍遙自在,時常發(fā)大水改道,這座石幢下通海眼,即為鎮(zhèn)潮白河的。
石幢作為地標性建筑,又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風風雨雨。1937年7月29日凌晨,駐順義保安隊起義,向住在順義戲樓的倉庫和文廟東守備隊的日本兵發(fā)起進攻,經(jīng)過一場血戰(zhàn),保安隊打死日本兵30多人。次日中午,報復的日本人開來許多大炮,架在石幢周圍,準備炮轟順義縣城。后經(jīng)人斡旋,順義人民才免于一場災難。1944年,抗日武裝攻進城內(nèi),城外的日軍向城內(nèi)打炮,石幢的西南角被日軍的炮火炸掉一角。
在石幢北,曾立有一通石碑,約6尺高,碑石取自房山縣。上寫有“立在河東,倒在河西”字樣。老人回憶,這通碑碑文是記載石幢的,這句話是留給石幢的讖語,帶有神秘的色彩。《水經(jīng)注》載:沽水(白河),南經(jīng)安樂縣故城東,俗謂之“西潞水”。安樂縣,即今衙門村,在順義縣城西約5里處??梢姡f時白河在今城西,自然石幢就“立在河東”。千百年來,滄海桑田,白河多次改道,以后和潮河匯合,稱為潮白河,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所以,石幢又到了河西。因年代久遠,這通碑早已不知去向。
解放初期,順義城西幾個村都駐扎著軍隊。這些部隊有汽車,汽車到順義城里,經(jīng)過石幢時,經(jīng)常發(fā)生刮蹭。又因經(jīng)濟建設,石幢周圍都是店鋪,道路狹窄逼仄,拆遷經(jīng)濟上又不允許。經(jīng)過領導研究,只好把石幢拉倒,所以“倒在河西”,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石幢拉倒后,組件就堆放在西門內(nèi)舊戲樓前,后潮白河大水,這些組件又被拉走堵塞決口。這樣,歷經(jīng)千年的古石幢,就這樣消失了。
1991年,順義縣政府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又在原址的基礎上按原樣做些增減,建筑一座石幢,現(xiàn)仍矗立在舊城十字街中心,成為一座地標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