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個成語,指不正派、不倫不類、不像樣子、不嚴肅或不實事求是。那么,為什么說“不三不四”,而不說“不一不二”“不五不六”或是其他的數(shù)字呢?
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shù)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所以稱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
關(guān)于“四”這個數(shù)字,傳說古意含有周全、稱心之意。故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公、魯詩申公、韓詩韓公、毛詩毛公。文房有四寶:紙、墨、筆、硯;文人有四藝:琴、棋、書、畫??偠灾?,古人多視“四”為吉祥和稱心如意之意。
于是,人們就將那些不正派、不正經(jīng)的人和言行斥為“不三不四”,也就是把“不三不四”和“不倫不類”作為同義詞或近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