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婷婷
寒門難出貴子。直到今天,這句話依舊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面對逆境,有的人不自覺地向現(xiàn)實妥協(xié)或隨遇而安,有的人卻立志擺脫束縛沖出樊籠,翟遠征便是后者中的一位。從河南鞏義閉塞小山村的放牛娃到成功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翟遠征歷經22年寒窗苦讀,逐步成長為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真正靠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如今回想起過往,翟遠征仍覺得自己小時候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是對的,甚至覺得讀書是一條“捷徑”。少時,他通過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求學軌跡;如今,他正通過努力擔當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崇高使命,一邊在三尺講臺揮灑著汗水,一邊投身于水科學研究,立志為祖國的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以理想為馬,不負人生韶華。在翟遠征的人生字典里,“努力”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核心詞。
山村里走出的大學生
1983年10月,翟遠征出生于河南省鞏義市的一個小山村。當?shù)仉m說鮮有自然災害,但是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村民多靠山里有限的薄田為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飯”。小時候的翟遠征身材瘦小甚至還多病,即便把女生也算在內,他也一直是班里個子最小的那一個。母親告訴他:“不好好學習的話以后有兩條路,一是種家里的三畝地,二是去煤礦或者鋁石坑當?shù)V工?!睙o論哪一條,在當時的翟遠征的眼里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農民的苦和累,他從小就親眼所見且親身經歷。那時的他就暗下決心:努力學習,走出山村,不再走祖輩的老路!
彼時,受限于當?shù)氐慕洕鷹l件,翟遠征所就讀的村里的小學和鄉(xiāng)里的初中條件都十分落后,在全市“墊底”。但即便如此,學習上想在眾多同學中脫穎而出也絕非易事。幸運的是,從小學到初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并時常獲得第一名,其中小升初和中考分別排名全鄉(xiāng)第二和第一。翟遠征的高中是在市里讀的。從剛入學時曾因僅排在全年級中游水平而感到讀大學無望,到其后兩年半的高中生涯里始終位于全年級尖子生行列并經常排名第一,他的骨子里始終透露出“不服輸”的精神。
正是憑借這種拼搏的精神,翟遠征于2002年順利考入吉林大學攻讀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也從此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期間,他仍舊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慣,并以全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2008年又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并于2011年獲得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由此,他也成為村里第一位重點大學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和老師。
在摸爬滾打中成長
“在科研方面我是一個很晚熟的人?!钡赃h征說。雖說從小學至大學他的學習成績在同學中都十分優(yōu)異,但直至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前,他都從未想過以后要當或者會當一名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大學老師,以至于當年從學生到老師身份的“無縫切換”還讓其一時有點不知所措。不過,他在稍事調整后就又用上了“努力”這一法寶,因為他始終堅信世間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然而,翟遠征很快發(fā)現(xiàn),科研既不是單純拼蠻力,也不像學生階段那樣僅靠刻苦學習就能奏效,而是要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而這正是他欠缺的。所以,初入職場那幾年他屢受挫折——論文難產、期刊拒稿、項目遭否。這與他求學時的“風光無限”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甚至也因此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好在苦心人天不負,通過數(shù)年的摸爬滾打和不斷學習總結,他逐漸摸到了科研規(guī)律,當然這也與團隊的支持密不可分。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北京市地下水資源安全評價及污染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十二五”開局年啟動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guī)劃(2011—2020年)》項目“地下水脆弱性與污染風險評估研究”,始于“十二五”終于“十三五”的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項目“松花江傍河取水水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示范”,2021年結題的“水專項”項目“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態(tài)修復技術與示范”,以及目前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地下水位恢復對水質的影響過程與機理研究”等的實施,為翟遠征所在團隊提供了發(fā)展機遇,也為其個人提供了參與重要科研工作的契機。
基于上述積累,翟遠征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科研興趣,并于近些年先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渠道的資助下,開展了地下水面狀補給和更新、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和傍河取水、地下水內外源復合污染和自然衰減修復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學術成果已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論文120余篇,被引用1300余次;獲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十余項;出版中英文專著和???部。部分技術成果和對策建議已被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yè)采納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比如主編環(huán)境行業(yè)指南《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qū)劃分工作指南》,參與修訂《環(huán)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huán)境》;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騰格里沙漠等地地下水的污染控制與修復工作。工作之余他還積極投身于公眾科普工作,比如為中國科學技術館地下水科普展品的設計和制作提供專業(yè)技術咨詢與審核工作。除此之外,他還為國內外約50種學術期刊提供過審稿服務,并作為客座主編在《水》(Water)雜志開辦“河流生態(tài)修復與地下水人工補給(River?ecological?restoration?and?groundwater?artificial?recharge)”???/p>
在地下水開發(fā)和保護領域探索
地下水是全球范圍內很多地區(qū)社會供水的基本組成甚至唯一來源,并在維持干旱區(qū)生態(tài)和地層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地下水難以被人們感知,因而也往往不被重視和認識,甚至經常被誤解。比如,“地下水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認識的形成尚不足百年,普及的時間則更短。再如,地下水還由于“藏得隱蔽”而長期被人們誤以為不會受到污染。全球很多地區(qū)的地下水在過去數(shù)十年中被不同程度地超采或污染,均與上述認識上的局限有很大關系。好在這些年人們的認識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該還歷史舊賬了”已成為全球地下水科學學術共同體和很多國家政府與社會公眾的共識。在這個方面,我國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行動上均已走在全球前列,這也為翟遠征的科研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并注入了動力。
翟遠征說,他從事的是一個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的專業(yè)。為了做好工作,他的足跡不但已遍布北京各區(qū),也早已遍布我國絕大部分省區(qū),另外還多次赴美國、荷蘭、澳大利亞、泰國等國開展學術交流。航旅縱橫里密密麻麻的航線是他十多年來開展地下水調查和研究工作的一個縮影。這些經歷都成為助力其成長的寶貴財富。
身為一名大學老師,翟遠征非常注重將科研、教學相結合,寓研于教于導,以研促教促導,研教導相長。他承擔的專業(yè)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和肯定,除了在學校的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取得佳績,還先后獲得學校和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已指導畢業(yè)的研究生中,有些選擇了繼續(xù)在地下水科學方面深造;有些選擇了當一名地下水開發(fā)和保護方面的工程師。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光與熱。
知道地下水和了解地下水面臨的問題的人比十多年以前多多了,這是翟遠征這些年最大的感受之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社會公眾認知水平的提高對于地下水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為翟遠征在地下水開發(fā)和保護之路上繼續(xù)探索增強了信心。
正如翟遠征的一位研究生所說,“學術圈是一群極聰明的人在競爭,難度可想而知”;也如他的一位也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所說,“我發(fā)現(xiàn)搞科研的人沒有正常人的生活”。的確,科研工作既難又累,加班更是家常便飯。但是,“選擇了這條路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不求優(yōu)秀,但求合格”,翟遠征如是說。
(責編:張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