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潔
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銘文明確為“楊國忠進”五十兩銀鋌。銀鋌形狀極其簡單,呈長條型,長31.6厘米,寬7.4厘米,厚1.14厘米,重2046.3克。因其形制特征類似古代文武百官朝見君王時手里執(zhí)握的笏板形狀,故稱“笏形銀鋌”。銀鋌正面鏨刻有“專知諸道鑄錢使司空兼右相楊國忠進”十七字銘文,背面鑿刻有“鄱陽郡采銀丁課銀壹鋌伍拾兩,專知官樂平縣尉盧枳,典程晟,匠張合”二十八字銘文。該鋌整體包漿自然,銘文書寫流暢。因系鑄造而成,明顯可見其拔模斜度,表面不甚整,厚薄不均。
白銀在我國的使用情況,唐代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自先秦至隋,白銀始終以寶物、財富的形式出現(xiàn),它的貨幣屬性基本沒有顯現(xiàn),或偶爾在一些特殊地域或特殊社會形勢下彰顯。在唐代,白銀的貨幣屬性開始突顯,在支付手段方面逐漸發(fā)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政府的稅收和財政開支、國際商貿(mào)結算、民間大額支付等領域。但究其本身,因不能計價和流通,故它又不具備完全的貨幣功能。
“楊國忠進”五十兩銀鋌正背面
唐代白銀以兩為單位,多鑄為鋌狀或餅狀,主要有三種典型形態(tài),分別是圓餅形、笏形和船形。唐代的白銀開采有限,產(chǎn)量亦不多,主要出自江南西道和嶺南道。嶺南地區(qū)用金銀較多,當時詩文中多有反映,如韓愈曾言“五嶺買賣皆用銀”,元稹也寫道“自嶺已南,以金銀為貨幣”,張籍曾有詩“蠻州市用銀”。
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銀鋌,是楊國忠進奉給唐玄宗的供銀。唐代鄱陽郡治所在今天江西省鄱陽縣,原為饒州,天寶元年改名為鄱陽郡。根據(jù)銘文解讀,我們可知銀料的來源是鄱陽郡征收的采銀丁課,作為財政收入上交,而后被楊國忠進奉皇帝內(nèi)府。銀料應為產(chǎn)自樂平縣的銀礦,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樂平縣有“銀山,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每歲出銀十余萬兩,收稅山銀七千兩”,是唐朝重要的白銀產(chǎn)地。
楊國忠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陜西永濟)人,楊貴妃從祖兄。天寶年間,因楊貴妃受寵,楊氏一族也隨之飛黃騰達。楊國忠被賜名國忠,平步青云,官至宰相,肆意弄權,把持朝綱領40余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天寶十五年(756)六月,龍武將軍陳玄禮在馬嵬驛殺死楊國忠。
銀鋌上的銘文“專知諸道鑄錢使”應是楊國忠40余年官職之一,史料沒有記載具體任職時間。因這件銀鋌沒有年號銘文,但根據(jù)銀鋌銘文,結合出土可見的其他楊國忠進奉銀鋌銘文,再根據(jù)楊國忠的晉升官銜,我們可以推測出制作時間。
“楊國忠進”五十兩銀鋌局部
1956年12月,在西安東北郊第一磚瓦廠(原唐代大明宮東內(nèi)苑遺址)出土4件唐代銀鋌。其一楊國忠進奉銀鋌,銘文為“天寶十載正月”,官職為“專知諸道鑄錢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其二楊國忠進奉銀鋌,銘文為“天寶十載四月二十九日”,官職為“專知諸道鑄錢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支度知事”。
1970年春,河南洛陽市出土一件笏形銀鋌,長30.2厘米,寬5.4厘米,重2055克。其正面鏨刻“專知采市銀使右相兼文部尚書臣楊國忠進”,背面上部鏨刻“安邊郡和市銀壹鋌伍拾兩”,下部最后一行鏨刻“天寶十二年十二月日”字樣。楊國忠在天寶十二年的職務是“專知采市銀使右相兼文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天寶十一年十一月,楊國忠為右相,十三年二月為司空,天寶十五年楊國忠被殺,故知此件銀鋌應鑄于天寶十三年至十五年之間。
唐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百姓社會富足。詩人杜甫曾寫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詩句,贊嘆開元盛世時期的繁榮昌盛。但倉庫盈滿之時也帶來諸多弊端,玄宗生活日益奢靡,癡迷于金銀等寶物。《新唐書》記載:“帝(玄宗)在位久,妃御服玩脂澤之費日侈,而橫與別賜不絕于時,重取于左右藏。故鉷迎帝旨,歲進錢巨億萬,儲禁中,以為歲租外物,供天子私帑。帝以鉷有富國術,寵遇益厚?!?/p>
為了巴結玄宗,獲得官職不斷升遷,楊國忠大行阿諛奉承之術,以改革賦稅的方式搜刮民脂民膏,大肆為玄宗斂財。他要求地方政府將向中央進貢的各種重物都折為輕貨,以充左藏。在此種社會風氣下,一些地方官員曲意逢迎,所以這一時期很多金銀物品不斷涌入內(nèi)廷。
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楊國忠進奉銀鋌向世人揭示了楊國忠不斷通過賦稅改革為玄宗斂財?shù)氖穼?,為史料記載提供了實物例證。同時,我們從上述銀鋌銘文可以看出楊國忠的“發(fā)跡史”以及官職的扶搖直上、一路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