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斌
歲月能夠風化最堅硬的磐石,卻無法風化最倔強的內心。
祖母已八十有六,寡居五十載,因著天性中的倔強將三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彼時我的父親尚在襁褓之中,最年長的我的伯父也只八歲。
祖母說祖父生前為生產(chǎn)隊的石匠師傅,算是因公殉身。祖父去世那天,我的父親趴在祖父的靈柩上咿呀學語,天真無邪地吮吸手指,哪里懂得命運對自己的殘忍,哪里知道剛剛開啟的人生將永遠失去庇護自己的羽翼,又哪里會預知自己究竟如何成人自立?
在這段異常艱難的時光中,某次城里一對不能生育的善良夫婦愿意出價三千買走年幼的父親,某次一喪偶石油工人接受祖母帶著三個孩子改嫁給他,唯有祖母在眾親友的點頭認可聲中堅決反對。
祖母是典型的女強人,到現(xiàn)在村里的老人還時常笑話祖母年輕時的那股牛勁。為了看一場公演的院壩戲曲,拿著小木凳翻山越嶺十幾里都要去;為了能省下晾曬玉米、稻粒的器具錢,從砍竹、修剪、剝離竹片,編織竹耙、簸箕、籮篼全部過程一人完成;為了不再允許黃鼠狼叼走家里的母雞,拿起荊條守在雞圈一整夜,即使追趕黃鼠狼至墳山前也毫不生畏;為了能挖出田里的蓮藕到市場變賣換來伯父的學費,活生生掏出一條水蛇被嚇得半死也不放棄;無意打落別人一只碗,第二天定要買一只一模一樣的還上,絕不愿欠任何人情;三個孩子因從沒吃過糖而在別人面前爭搶,一氣之下將所有糖果扔掉,絕不允許在任何人跟前丟面……
像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唯其如此,倔強、不卑、剛毅的祖母,家里沒有頂梁柱的祖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讓生產(chǎn)隊所有人另眼相看。
祖母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她的傳統(tǒng)觀念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才是至理名言。因此在家里連米飯都吃不上的年代——四口人每人每頓十顆胡豆一碗水,或是每人半根紅薯一碗水——祖母說即使砸鍋賣鐵都要供三個孩子讀書。然,中途姑母由于想要改變家里困頓的現(xiàn)狀而輟學出嫁;父親因為模仿電影《武松打虎》中的武松,誤拿哨棒打中路過的班主任而被開除;只有伯父因為稍有一點記憶的天賦,在數(shù)學考了三分的情況下依然被內江師院錄取,成為當時整個生產(chǎn)隊的驕傲。伯父考上大學后,父親回憶說終于在祖母的臉上見到了笑容。在這之前,祖母常是因為他兩塊錢的學費愁哭半夜,殺了年豬只留一斤肉,剩下的全部要賣掉換成一家人的活命錢;家里能下蛋的母雞勝過國寶,要想吃蛋的話,得在鉆進雞圈撿蛋時刻意碰壞兩個,那么當天的雞蛋才能進肚;吃雞更是奢望,得等到雞發(fā)瘟病才能實現(xiàn),病不病菌已變得不再重要。
現(xiàn)在的祖母已是老態(tài)龍鐘,雞皮鶴發(fā),思維也不太清晰,越來越害怕一個人獨處,越來越像個小孩兒,如果我們不帶她出門,她會一個人悶在屋里念叨“人老了,就變成累贅了”。如果母親和她拌了嘴,她會在第一時間找我申訴,讓我評判誰對誰錯……
我想,祖母是因為年輕時遭遇了太多,隱忍了太多,如今才極其渴望傾訴,渴望陪伴,如果繞膝弄孫之樂真能找回祖母缺失的那片月光,那我一定竭盡所能陪伴我的祖母,一定想方設法滿足她的心愿,讓她余生盡享清歡。
▲老師自評▼
看到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的寫作任務“家鄉(xiāng)人物志”,我立刻想起了我的祖母,她守寡半生,受苦不盡,憑借自己異于常人的堅韌、倔強、見識養(yǎng)大了三個年幼的孩子。在人生晚年,總算獲得了安穩(wěn)的幸福,她盡享天倫的愿望總算被上蒼成全,這是祖母苦難的一生中最大的富足了。因此,我的寫作重點即刻畫祖母的善良忠貞、堅韌倔強和對教育的重視,以表現(xiàn)中國20世紀30年代之人獨有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