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欣
越來越大的鳥喙
近日發(fā)表在《生態(tài)與進化趨勢》雜志上的研究顯示,一些恒溫動物的體形正在發(fā)生變化,這可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隨著地球變暖,動物的嘴、腿和耳朵的尺寸越來越大,這讓它們能夠更好地調(diào)節(jié)體溫,其中鳥類受到的影響最大。
研究提到,科學家觀察了30多種動物,它們的附肢大小變化不一,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一些澳大利亞鸚鵡物種,自1871年以來,它們的喙平均增大4%~10%,與每年的夏季溫度呈正相關(guān)。同時,對北美黑眼鹟(一種小型鳴禽)的研究表明,在寒冷環(huán)境中,喙的大小增加與短期極端溫度之間存在聯(lián)系。研究人員還報告說,姬鼠的尾巴長度在增加,鼩鼱的尾巴和腿的尺寸也在增加。
對鳥類來說,喙是沒有羽毛覆蓋的器官,因此散熱性能出色,于是成為重要的熱量交換區(qū);而哺乳動物的耳朵、尾巴和腿,如果沒被毛皮覆蓋,也以同樣原理發(fā)揮著溫度調(diào)控作用。
當體溫過熱時,鳥類和哺乳動物會分別使用喙和耳朵來散發(fā)熱量。歷史上,氣候溫暖時期,一些生物進化出更大的喙或耳朵,以便更容易地散熱。隨著氣候變暖,這些差異變得更加顯著。如果動物無法控制體溫,它們可能會因為過熱而死亡。
該研究論文作者、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研究員薩拉·萊丁說:“我們也不知道恒溫動物的‘變形是否真的有助于生存,但這種‘變形現(xiàn)象不應被視為是積極的變化。令人震驚的是,氣候變化推動動物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進化成這樣?!?/p>
耳朵也在變大
雖然科學家們表示很難將氣候變化確定為恒溫動物“變形”的唯一原因,但氣候變化是此項研究在不同地理區(qū)域和不同物種間的共同點。其實,科學家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生活在非洲的大象耳朵最長可達1.5米,比生活在亞洲的大象耳朵更大,據(jù)此猜測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非洲氣候更加炎熱,大耳朵的散熱功效更好。
這篇論文認為,隨著氣候變暖,恒溫動物的“變形”很可能會繼續(xù)下去。文中指出:“與氣候變化相關(guān)的氣溫升高可能會影響動物的體溫調(diào)節(jié)等。全球變暖、氣溫升高,這可能會選擇那些尺寸更大、散熱效率更高的附肢;而在寒冷氣候中,附肢的表面積過大將不利動物保溫了?!弊鳛闅夂蜃兓囊徊糠?,氣溫的升高可能會導致動物選擇更大的附肢,以促進有效散熱?!暗侥壳盀橹?,我們看到的附肢增長還相當小,不到10%,所以這種變化不太可能立即引起注意?!比R丁說,“然而,耳朵等突出的部分預計還會增長,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真實版的小飛象?!?/p>
未來的溫度上升將會使更多的動物“變形”,“變形”這個詞很好地展示了動物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作出反應。更大的附屬體允許更多的血管生長,帶來更多的血液,從而驅(qū)散更多的體溫。依據(jù)艾倫法則,隨著動物附屬體表面積逐漸增大,對動物而言,意味著當血液泵入特定的附屬體時,熱量可能流失的表面積也將增大。
翅膀也會越來越大
科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蝙蝠翅膀的尺寸也在增加??茖W家們拿博物館收藏了65年的前圓葉蝙蝠標本進行比對,通過比較得出結(jié)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蝙蝠的翅膀表面積增加了1.5%。雖然變化的幅度不大,但是這樣的變化的確肉眼可見。
萊丁計劃對博物館中過去百年間的鳥類標本進行3D掃描,借此直接調(diào)查澳洲鳥類的身體“變形”情況,以了解哪些鳥類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了附肢的大小?!昂芏鄷r候,當媒體討論氣候變化時,人們都在問‘人類能克服這個問題嗎或者‘什么技術(sh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F(xiàn)在是我們認識到動物也必須適應這些變化的時候了,但氣候變化發(fā)生得比大多數(shù)進化都要快。我們造成的氣候變化給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有些物種會適應,有的卻不會。例如,對以花蜜為食的鳥類而言,小而窄的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蜂鳥的喙變得越來越寬,可能會無法獲取花朵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從而導致蜂鳥營養(yǎng)不良”。
目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動物還有無其他方式的適應性變化,例如進食方式的改變。未來,科學家們還將繼續(xù)研究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