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圓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入選有103篇,平均每個學期要學習17篇左右。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而傳統(tǒng)保守的做法大多圍繞主旨、手法、形象來讀、講、默、考。
作文教學,以平時積累好詞好句為基礎,以學好課本為根本,以小練筆為補充,真正寫作時,學生依然感覺“難——想不到、寫不出啊”!
古詩與作文,兩者又怎么可能有關聯(lián)呢?五言、七言絕句,最多也就28個字,言簡意豐,結構嚴謹,思維縝密,其實是很有“即視”感的寫作思維訓練的摹本。雖然古詩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有些遠,但如果設計一兩個關注真實情境性的任務活動,是可以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寫作思維,提升口語表達與寫作表達能力的。
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嘗試了一些做法,試圖從古詩教學中,設置情境問題,由此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
一、標題著手,創(chuàng)設情境
《春夜洛城聞笛》中,春夜、異鄉(xiāng)、聞笛,勾起作者思鄉(xiāng)之情,但對于今天沒有離鄉(xiāng)體驗的大多數(shù)十二三歲的孩子而言,這是難以“捕捉”的情感。至于能理解到詩人幾分深情,大可不必較真。筆者認為,“故園情”的發(fā)生,僅僅是因聽“折柳”笛聲嗎?如果放在“折柳”與思鄉(xiāng)關系上,對詩人情感的把握固然不會出錯,但失去了體察一個異鄉(xiāng)人“故園情”是如何漸漸“濃”起來的過程,也失去了感受詩人抒發(fā)情感的細膩筆法,更是失去了寫作中學習情感是如何生發(fā)、流動的機會。所以,在標題“聞笛”與詩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上做勾聯(lián),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筆者見學生平日作文,喜用“突然”,比如放學時下雨,不能回家,媽媽拿著傘“突然”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和好朋友鬧矛盾,“突然”的幫忙,便和好如初……鑒于此,筆者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問題:如果你遠在外地,聽到一首思鄉(xiāng)歌就“突然”想家了嗎?
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解決了“暗”“滿”藝術效果的問題,也鏈接了“折柳”的傳統(tǒng)意象的文學常識;既為學生深切感受到詩人寫“故園情”鋪墊、升華的隱而不露的技巧,也了解了以后自己的作文中情感不是“突然”的,是有鋪墊的、水到渠成的。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作實踐:“以《這樣的人讓我》為題,寫一篇作文?!边@個作文題要填寫的情感態(tài)度,恰恰是要隨著“這樣的人”的個性、品質、精神自然流露與流動的,而不是突然、一次性的總結。學生的第二次作文,明顯滲入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修改后:她對待作業(yè)極其認真,讓我敬佩。有一次,老師口頭布置了一項綜合作業(yè)。第二天,老師找同學上來演講,大家才想起來,都慌了神。這時,一只手在后排高舉,是她!只見她不慌不忙地拿起作業(yè)走上講臺,場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一人身上。她清了清嗓子,開始了演講。每個人都沉浸在她聲情并茂的演講中,我也不例外。只見她目光堅定,吐字清晰,絲毫不怯場,我不由得心生敬佩。演講結束后,她的綜合作業(yè)被貼在班級宣傳角,望著那一排排清秀的字,整整有五大頁。我細細讀完,文章有理有據(jù),我不禁感嘆:多么認真的一個人??!
二、置換動詞,感受情境
劉禹錫的《秋詞》中,“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排”字很有傳情達意的分量。“排”,即“推開”之意。如果直上云霄的話,“升”“飛”“沖”等詞似乎更符合,那么通過置換動詞,讓學生們感受下賈島、韓愈的角色。推敲一番,斟酌一番,點評一番,深切感受不同動詞帶來的聯(lián)想,學生能很快體會出“排”的背后有種阻力、困難,也有種信心與決心的意思。此時,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劉禹錫的另外兩首詩《玄都觀桃花》《再游玄都觀》,學生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悟與敬佩之情。
置換動詞,感受情境,是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也可直接關聯(lián)寫作。七年級作文,大多是寫人記事:寫人要有特征、記事要有詳略。七年級下冊“寫作實踐”單元第二項任務:“調動你的生活經(jīng)驗,以《爭論》為題,寫一篇作文,描摹爭論中人們的不同表現(xiàn)。”“不同表現(xiàn)”自然有很多細節(jié)可寫,比如神情舉止、外貌衣著、言語動作。如果聚焦“爭論”,引導學生在幾十個字的動作細節(jié)里,好好打磨幾個動詞,關注幾個動詞之間的連貫性,學習古人寫詩的“煉”字精神,從小處著眼,對寫作思維的培養(yǎng)與鍛煉是有著日積月累效果的。
三、開啟想象,體驗情境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杜、李兩人,曾經(jīng)權貴皇族的座上賓,在歷經(jīng)安史之亂后,于江南的落花時節(jié)偶遇,彼此的內心會泛起多少漣漪?杜甫一字不提,只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落筆收束。筆者想,此處若能設置情境問題,開啟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讓他們充分體驗“舊友異地重逢”的那種喜悅、驚喜、意外、激動、平靜、感慨等復雜的情緒,應該會有極大的閱讀收獲。詩中”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有著宏大的歷史背景,老師可提供或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這首詩既有對個人身世之悲的慨嘆,又有對時代落幕的唏噓。雙重的悲嘆,對于今天和平年代幸福的學生而言,是難以理解的情緒情感。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個人情境體驗,鏈接那個時代的文化,拓寬文本的閱讀空間,讀懂詩人深沉的情感呢?試想一下,江南如此好風景,滿城落花,佇立街頭,偶遇舊友。而舊友李龜年,曾為玄宗楊妃演奏,如今流落他鄉(xiāng),如果你是導演,你會為他們設計怎樣的表演呢?學生饒有興趣,從著裝、對白、動作、表情等不同角度,開啟了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大大體驗了一把與劫后重生的友人重逢之感。
古詩言簡意賅,常有留白藝術。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是格外綿長與值得回味的,而課堂教學恰是可以依之“發(fā)揮”的空間。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寫作重點是“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詩歌、童話、神話、寓言,都可作為“聯(lián)想和想象”的素材。寫作的欲望被喚起,理性思維被調動,古老的故事因此重新煥發(fā)光彩。
晚唐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迸@煽椗纳裨捠菍W生熟稔于心的,杜詩中傳達出的情感學生能把握嗎?能不能通過寫作現(xiàn)代小詩的方式來展現(xiàn)學生對詩歌語言、畫面、情感的全方位理解呢?
初中階段的古詩教學,當然要強調反復誦讀,感受音韻美;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除此之外,古詩中的“寫作思維”也是可挖掘與學習的寶藏。詩的語言,是詩人情感與思維的外顯。初中七年級入選的古詩以五言、七言絕句為主,言雖簡,思維卻嚴謹,從情感的層層鋪墊到想象與聯(lián)想的運用,筆者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搭建情境意識與問題的平臺,為促進學生寫作思維能力與品質的提升做出了嘗試與探究。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語文高考情境化試題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04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培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