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義爾
2022年,正值和平里命名70周年。
北京和平里是一個地區(qū)名,地處東城區(qū)安定門外,面積十幾平方公里,是內涵豐富的所在,也是充滿記憶的地方。和平里雖是地名,卻內容豐富,多元并存,涵蓋政治、經(jīng)濟、人文等眾多領域,堪稱一個時代的縮影。
這里故事多,意味濃。
1952年,面對美國制造對日和約,加速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破壞朝鮮停戰(zhàn)談判和在亞洲區(qū)域建立軍事基地,準備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的和平和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的嚴峻形勢,中國領導人宋慶齡、郭沫若、彭真等11人代表中國人民的意志,根據(jù)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國際和平保衛(wèi)者的熱誠建議,于1952年3月聯(lián)名邀請亞洲和太平洋區(qū)域的和平人士共同發(fā)起了“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
會議于1952年10月2日—12日在北京召開,有37個國家的367位代表和部分列席代表及特邀來賓。會議通過“告世界人民書”“致聯(lián)合國書”“關于日本問題的決議”“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關于文化交流問題的決議”“關于建立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聯(lián)絡委員會的決議”等決議。為慶祝這次盛會,中國郵電部在會議開幕當天發(fā)行了一套紀念郵票。1952年第一期的《蘇聯(lián)》畫報刊登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獲得1951年“鞏固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和平獎金”的照片。這個時期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沉浸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喜悅中,中國也亟待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快速建設和發(fā)展。
總之,那是個和平主題高揚的時代。
此時,北京安定門外地區(qū)正在大規(guī)模建設中,北京市政府將這一地區(qū)命名為“和平里”。這可能是北京市最早的、大規(guī)模的、高檔次的集中連片小區(qū)。和平里地區(qū)集中了眾多國家機關,政治、文化氣氛非常濃厚。相應地,這里的服務設施也多,副食店、照相館、百貨商店、地壇公園、電影院,應有盡有。若論“小區(qū)”的概念,和平里可以說是北京市的榜首。
和平里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東北部,元代為大都城的北垣,明清及民國時期為北京城外郊區(qū),當時只有幾十戶人家。20世紀50年代這里還是雜草叢生,涓涓流水,馬路到了這里就拐彎了,是104路、108路電車的終點站,曾經(jīng)還有個和平里火車站,主要是貨運,為當時地處這里的北京市煤炭公司四廠、北京市建材公司、北京造紙總廠等供貨供煤,順便充當蔬菜運輸線。如今該線的部分路段融入地鐵13號線,舊址上現(xiàn)有林達大廈、金泰大廈等。
有意思的是,13號線的“光熙門站”正是元大都東城墻城門“光熙門”及甕城。從和平里往東看去,當時一片荒蕪,20世紀80年代這里開始大開發(fā),成為“柳芳北里”,如今是繁華地區(qū)。
以和平里十字路口為中心點畫個圓圈,大體上方圓1—3公里內都可以算作和平里,南到小街橋、雍和宮橋、安定門橋(均在北二環(huán)、護城河);北至和平西橋、和平東橋(均在北三環(huán));東到北土城路、青年溝路;西至安定門外大街(安定門—安貞橋)。東西向短于南北向,所以和平里可以看作是一個南北向的長方條地區(qū)。其中和平里西街堪稱最長,從北二環(huán)路的雍和宮橋到北三環(huán)路的和平西橋,它與地鐵5號線的這一段完全重合。
在這個范圍里,和平里北街是東西向,和平里中街東西向,和平里南街東西向,和平里東街南北向,和平里西街南北向。在“和平里”范圍內除了諸多“和平”名稱的街道外,還“客串”著青年溝(當時都是大水溝)、小黃莊、興化路、民旺園等名稱,這些街巷鑲嵌在和平里地區(qū)。
和平里地區(qū)房子的基調是筒子樓。和平里北街往北至和平街,是很大的一片小區(qū),有幾十棟樓房。還有部分平房,那是時代留下的;有部分單元樓,那是當時少量比較高級的住宅;還有若干獨立院落,那是廟宇和富貴階層的遺存。從居住角度看,除了零散建筑,還有一區(qū)至十四區(qū)的大面積居民樓。就小區(qū)這個概念而言,唯有筒子樓深深地銘刻在記憶里。
筒子樓多是二層,少有三四層的。有拙詩曰:“一條走廊幾十米,數(shù)十房間分兩邊;廚房廁所大家用,出來進去總相見?!边@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次更新,帶著胡同大院的痕跡,灰磚為主,兼有紅磚。彼此能夠見面,卻也相對獨立,容積率高,建設成本低。比四合院開放,比單元樓簡約,是疊加的平房,是快速解決居民住房的速成辦法。
筒子樓的特點之一是橫豎都有。就是樓的朝向有東西向、南北向,個別的門是拱形的,像窯洞。以和平里三區(qū)為例,兩個東西向的樓和兩個南北向的樓正好構成一個幾百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像個四合院,但是陽光、空氣都不受影響,婦女們在任意兩棵樹之間拉個繩子就曬被子、晾衣服,男人們修理自行車或者打家具,孩子們在這個大方塊里奔跑,家長從屋里就能看到,推開窗戶喊一嗓子“吃飯啦”就齊活了。
筒子樓內的生活也近似于四合院。房門是木頭的,不需要鐵的防盜門,這里不存在安全問題;廁所是公用的,不分男女,誰進去一插門就行;廚房是公用的,但煤氣灶是各家固定的,各走各的表,做飯時還可以順便聊聊天,切磋一下廚藝;走廊里各掃門前土,這頭望到那頭,走廊永遠有人在活動,安全有保障;當你出門回來后立刻有鄰居告知,何時有人來,男的或女的,幾個人,敲你們家門了,等等。在沒有電話的時代,信息的傳遞并不受影響。甚至下雨了也會有人幫助把主人不在家的晾曬衣服收進來。對于本單位職工集中的宿舍區(qū)來說,筒子樓的一大好處是隨時有人喊你喝酒!不要預約,沒有隆重,一盤瓜子就嘮嗑,兩個涼菜就開喝。
和平里地區(qū)的住房大體有平房、筒子樓、單元樓等形式。相對于筒子樓,單元樓更為先進,是那個時代待遇、高級、幸福的代名詞,只有機關單位的部分職工才能入住。四層單元樓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陸續(xù)加固了水泥圍腰和立柱,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因其地理優(yōu)越,匯集了多所名校,大量住宅成為學區(qū)房,房子雖然老舊局促,房價卻節(jié)節(jié)攀升,標價遠高于同地區(qū)的新房。筒子樓則大部分被拆了,畢竟地段太好了,只有兩層,實在是浪費了。而且,筒子樓的使命也完成了,磚結構的房子壽命也基本到了,退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的了。
這里的單位有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及所屬金雞百花電影城、中央樂團(今中國交響樂團)、民族出版社、民族畫報社、民族團結雜志社、中國文化報社、北京商報、中國黃金報、中國標準出版社、西苑出版社、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歌華集團,和平里醫(yī)院、北京地壇醫(yī)院(原北京第一傳染病醫(yī)院),林業(yè)部(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全國綠化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加國家公務員局)、北京人才大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信息大樓,北京地壇公園、北京地壇體育館、北京一七一中、北京電表廠、北京熱力集團、北京宏志中學、和平里一小至四小、北京地壇小學、四大銀行,東單菜市場(1902年成立的北京最早菜市場,2015年從東單遷來開業(yè))、稻香村、和平里郵局、新華書店以及新開發(fā)的雍和藝術區(qū)……
這么多機關、事業(yè)單位,大型企業(yè),公共文化單位,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等,自然居住著同樣多的知名人物和優(yōu)秀人物,如果把曾經(jīng)在此住過、工作過的知名人物列出來,那必是很大的一個方隊了。
交通方面有地鐵5號線、2號線、13號線,公交13、84、116、117、62、63、123、125、104、108、684路。北京的電車開始是有軌的,軌道埋在地面上,有鈴鐺,老遠就聽見了?,F(xiàn)在離雍和宮不遠的北新橋那一帶就是最早的有軌電車線路,就是實際上的“一環(huán)”路。1950年開辟了有軌電車四路環(huán)行路,由平安里經(jīng)西四、西單、天安門、東單、東四、北新橋、地安門返回平安里,1958年起有軌電車陸續(xù)停駛。后來先進了,不用軌道了。20世紀80年代姜昆說了個相聲叫《我與乘客》,說的就是“104路大無軌”。車上的椅子是木條做的,很硬,粉色的漆,車身是淡藍色,兩個大辮子,有時候倆辮子擰到一塊兒了,司機下來分開再走?,F(xiàn)在電車還有辮子,但是遇到不設電線的地方就自動收起辮子,到了有線路段時再自動升起。如今北京的公交車已經(jīng)大部分是電動車了,又快又安靜,里面的電子設備也很多。
作曲家劉熾寫的那個《讓我們蕩起雙槳》何時聽到都會勾起無限的感慨,筆者采訪過劉熾先生,他就住和平里中國煤礦文工團院里。20世紀80年代喜歡聽《紅樓夢》《太陽島上》《潛海姑娘》等音樂,筆者還采訪過作曲家王立平(滿族),他那時候也住和平里,和平里有很多文化部的宿舍。
在和平里地區(qū),筆者采訪過的文化名人還有著名攝影家吳印咸、攝影家何世堯、攝影家李江樹。吳印咸先生從延安時代就拍攝毛主席、黨中央的活動,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攝影、電影資料。當然這只是人物金字塔之一角。
和平里第五俱樂部曾經(jīng)是和平里地區(qū)著名的電影院,后來改成了卡拉OK,現(xiàn)在改成飯館電商之類的。20世紀80年代第五俱樂部的電影票就是2角錢。人們下班吃完飯在附近溜達,它那個小黑板上寫著什么電影幾點放映,人們就買下一場去看。那時候就叫故事片,放映之前有《新聞簡報》,就是專題紀錄片,類似新聞聯(lián)播,都是當時的建設成就、好人好事。也有一些知識性的專題,比如有個紀錄片叫方寸什么的,講集郵的魅力和意義。
那晚回來筆者就把家信上的郵票都剪下來泡在水里開始了集郵,第二天把鄰居的信封也都要來,臉盆里滿滿的都是郵票。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文革”痕跡的信件很多,很多郵票現(xiàn)在只能從市場上高價購買了。那時候不懂啊,其實連信封都存了更好。還有三區(qū)俱樂部,還有國家勞動總局禮堂等。和平里地區(qū)的現(xiàn)代文化遺存很多,比如說毛澤東主席塑像,林業(yè)部院里有,北京化工大學院里也有。無論風雨,矗立在那里就是一種象征、一種力量。
經(jīng)常聽到“時光隧道”這個詞語,好像與天文、航天、科幻比較密切,也許真的有這個隧道。倘若誰建造一個百米長或者千米長的隧道,里面貼滿了按年份拍攝的照片,那可能真是一條看得見的“視覺歷史隧道”。
和平里中街有郵局、糧店、副食店,有副食本,買白酒、糖、油、芝麻醬之類的就寫上,有幾種限購的物品,定額供應。
和平里大酒店1994年才有,那個位置原來是公共澡堂,我經(jīng)常去洗。雖然工作了,但是住單身宿舍,衛(wèi)生間和電視間都是公用的,宿舍是辦公室的結構,沒地方洗澡,冬天好點,夏天真實難忍,每天打來一盆水在宿舍里擦一把,熬幾天后到浴池去痛快地洗一次。勞動部也在中街,和平里商業(yè)大樓對面,現(xiàn)在人社部的西區(qū),80年代時還有一塊牌子叫“國務院知青辦”。和平里西街、和平街都有新華書店。幾十年屹立在樓群里,宣示著書籍的力量。
和平里照相館,它曾經(jīng)在副食店里,后來單設,現(xiàn)在在地鐵5號線和平西街站的東南角。那里的老師傅在這兒拍了幾十年,各民族的小孩看長相就能看出來。
現(xiàn)在的東單菜市場(因開發(fā)王府井從東單移來)在喜馬拉雅賓館那條街上,以前還有一個和平里信托商店,我經(jīng)常去淘點舊貨,還有一些外國人回國前賣掉的家具、小擺件之類,那些位置,過去就是洼下去的一個大坑大溝,有國營的副食商店,連早點鋪也是國營的,人們買肉時說:“給我稱五毛錢的,肥瘦兩來?!眱擅X的肉還要肥瘦搭配著。
傳統(tǒng)的副食店售貨員是在柜臺里面,臺面上擺著菜,你要什么他們給你稱重計價,早先的秤是桿秤,后來是托盤天平式的,比較先進。20世紀80年代要學習外國的“Super Market”,搞超級市場。和平里超級市場很快蓋好了,帶霓虹燈的大字“北京市和平里蔬菜超級市場”也裝上了。第二天要開業(yè),“超級”二字卻改成了“自選”。原來那時候對資本主義的東西多少還有些抵觸,“超級”通常用在超級大國上,容易產生歧義,不能照搬外國的東西呀,就發(fā)明了這個詞。以后很多年里自然就用“自選”這個詞了,很貼切,如今超級市場也簡化為“超市”了。和平里蔬菜自選市場1983年1月開業(yè),是北京最早興辦的幾個自選市場之一。開業(yè)時人們很好奇,東西都包成小包裝,上面有價簽,但是比以往的貴,而且,開業(yè)初期還丟失了一些。那時候學外面的東西時也盡量本土化。比如當年中國女排很火,看電視直播女排比賽時差不多是萬人空巷,香港媒體說“三連霸”,等到真的第三次蟬聯(lián)冠軍時,第二天主流媒體的報道是“三連冠”,避諱那個“霸”字。因為超級、霸權這些詞是中國人不喜歡的。
自選市場的出現(xiàn)是里程碑式的,與和平里西街的農貿市場、和平里中街的國營副食店、國營糧店等構成了市民主副食品的主要流通形式。要便宜的就去國營店排隊;要快速體驗的就到自選;要新鮮果蔬和其他店里沒有的東西就到農貿市場。現(xiàn)在,這個副食店被拆了,拓展成開闊的馬路。
那時候副食限量供應、定量供應,菜果什么的算不上豐盛,也不太新鮮,但是夠用。即使其他地方緊張,首都仍然是保障供給,這一點可以說是絕對的優(yōu)勢。售貨員都是國家職工,鐵飯碗,說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蘿卜蔫了也照賣,賣什么你吃什么,賣完了就掛個紙殼子告知一下沒了。改革開放后,與它對應的就是農貿市場,這倆是并存的。政策放開后農民自己可以賣東西了,把自家的雞蛋鴨蛋什么的拿來一二十個,前邊立個紙牌“自產自銷”,就算開張了。北京郊區(qū)的農民種點菜,蹬著三輪到城里來賣,政府給騰開一條街,馬路兩邊搭個棚子,每個攤位收個五毛、一塊的管理費,進來先把這錢交了,賣什么就不管了,也不收稅。它成為國營副食商店的重要補充。當然,農貿市場里比國營店貴點。在開放搞活這個意義上則貢獻巨大,活雞活魚鮮菜水果、什么花盆鐵爐舊家具雜七雜八的,反正有什么都可以到那兒賣去。
和平里這個地名不像老北京那些古老地名,比如什么樓、門、斜街啊,什么橋什么營什么墳什么胡同等等,總之一切是明亮的、新穎的。人的出生就是源頭,在這里出生的人也自帶著“和平”的美好基因,是與時代變化同步的,猶如大海邊一片小小的貝殼在反光,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那些小小的反光點,偉人則是海邊矗立的燈塔。
和平的主題應該是永恒的,沒人希望動蕩貧窮疾病戰(zhàn)爭死亡。所以這個地區(qū)就像一個人名,起了個好名字。好名字既是希望,也是行動綱領,大家就奔著和平去努力吧。
和平里西街的十字路口有個和平鴿的雕塑。由于周邊地名都是和平里中街、北街、南街、東街等等,相應的單位學校和小區(qū)名稱也有大量的和平字樣,使得整個地區(qū)彌漫著祥和溫暖的氣氛,工作生活在這里,心里有一種自然的安定感,附近有安定門啊。
觀當今世界形勢,中東、歐洲、非洲,戰(zhàn)事不斷,人民顛沛流離,成為難民,文明遭到破壞,大量的悲慘畫面通過電視、網(wǎng)絡傳播著,總是讓人心靈震撼,深感悲痛。我們在為那些不幸的人們祈禱的同時,一定要珍惜當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同樣是無數(shù)的先輩英烈用鮮血生命換來的,是無數(shù)建設者成就的。飲水還要思源呢,享福豈能忘記出處?別人幫了自己一點小忙就感恩不盡,造福于億萬人民幸福的功臣們,怎能不被永世銘記呢?!
一個家庭、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歷史,溫故而知新,方知幸福來自何方?,F(xiàn)在生活好了,更要知道先前的不好;如今溫飽解決直奔小康,還要記得曾經(jīng)的衣衫襤褸和糠菜生活。
誕生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時代,和平里的面貌也是一日一變,沒有比較就沒有知曉,作為出生在和平里的一員,我感到驕傲,為國家和民族的強盛自豪,為和平永駐而繼續(xù)努力!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