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岳
2021年12月31日,杭可科技(688006.SH)發(fā)布定增預案,擬募集總額不超過23.12億元,用于鋰離子電池充放電設備智能制造建設(下稱“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等三個募投項目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2019年,杭可科技通過IPO募集資金10.20億元,其中4.26億元用于鋰離子電池智能生產線制造擴建項目(下稱“IPO擴建項目”)。按照公司規(guī)劃,鋰電生產線擴建項目實施后,預計新增年均營業(yè)收入10.25億元,年均利潤2.45億元,2020年實際實現(xiàn)的經濟效益為1.17億元,不及公司預期的一半。
以投資規(guī)模計,杭可科技本次定增募投的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投資額超過公司IPO擴建項目的三倍,但并未披露募投項目的預期收入、利潤以及新增產能情況,公司大規(guī)模產能投放能否真正提升公司的資產經營效率值得關注。
根據定增預案,杭可科技本次擬募集不超過23.12億元資金,其中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計劃投資金額為13.37億元,占比57.83%,是本次定增中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項目。
杭可科技主營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tǒng)制造業(yè)務,公司于2019年7月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
受鋰電池產能持續(xù)擴張因素影響,2015年以來,鋰電設備制造公司進入業(yè)績“兌現(xiàn)期”。2015-2019年,杭可科技營業(yè)收入年均增長38.46%,凈利潤年均增長43.45%。2020年,杭可科技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4.92億元,同比增長13.7%;歸母凈利潤3.72億元,同比增長27.73%。
2021年前三季度,杭可科技開始顯露出增收不增利的“疲態(tài)”。2021年1-9月,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7.62億元,同比增長70.96%;凈利潤為2.38億元,同比下滑22.63%。報告期內,杭可科技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fā)費用分別為5601萬元、1.18億元和9087萬元,同比增長33.94%、30.08%和12.55%,均低于營業(yè)收入增速;公司營業(yè)成本則由上年同期的5.24億元大幅增至12.31億元,增幅達134.92%。
在項目經濟效益分析環(huán)節(jié),杭可科技并未就鋰電池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的預期收入和預期利潤情況進行說明,也沒有披露前述項目的預計新增產能情況,僅表示項目預計稅后內部收益率為18.94%,稅后投資回收期為7年(含建設期3年)。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杭可科技通過IPO方式募集資金10.2億元,其中4.26億元用于IPO擴建項目。
按照項目規(guī)劃,IPO擴建項目的計劃施工時間為1.5年。項目實施完成后,預計可實現(xiàn)年均收入10.25億元,年均利潤總額2.45億元。
年報顯示,2020年,杭可科技IPO擴建項目實現(xiàn)的經濟效益為1.17億元,占公司預期利潤的47.76%。同期,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4.93億元,較2019年增加1.8億元;凈利潤3.72億元,較2019年增加8075萬元,均低于公司招股書中預測數據。
或受募投項目不及預期影響,近年來,杭可科技的資產收益率持續(xù)下滑。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6-2018年,杭可科技的凈資產收益率(扣除/平均)分別為24.77%、31.8%和35.17%。
2019年,受上市影響,杭可科技的凈資產收益率(扣除/平均)降至15.53%,2020年進一步下滑至13.29%,較2019年下降2.24個百分點。
2021年前三季度,杭可科技凈資產收益率大幅降至7.57%,較上年同期下滑3.13個百分點。
根據定增預案,杭可科技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的計劃總投資金額為13.37億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資金額為7.73億元,設備購置及安裝投資金額為4.24億元。招股書顯示,杭可科技IPO擴建項目的土地及建筑工程費合計金額約為2.41億元,設備購置費為9114萬元。
與IPO擴建項目相比,杭可科技本次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計劃投入資金規(guī)模約是公司IPO項目的3.14倍。其中,項目建筑工程投資規(guī)模約為IPO擴建項目的3.21倍,設備投資規(guī)模約為IPO擴建項目的4.65倍。
截至2020年年末,杭可科技的固定資產賬面原值為4.47億元,期末賬面價值為3.61億元。其中,公司房屋及建筑的期末余額為2.81億元,通用、專用等設備的合計金額為1.66億元。
與年報相比,杭可科技本次擬投資的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的投資規(guī)模是現(xiàn)有固定資產的2.99倍。其中,建筑工程部分的投資金額為現(xiàn)有房屋及建筑的2.75倍,生產設備為現(xiàn)有設備的2.55倍。
上述數據意味著,本次定增完成后,杭可科技的新增產能至少應為公司現(xiàn)有產能的2.55倍以上,最多將超過IPO募投項目產能4倍以上。
由于公司未披露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的預計產能增長情況,其未來可實現(xiàn)的收益尚無法準確計算。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杭可科技不能實現(xiàn)與公司上市前或者IPO項目預期一致的盈利能力,公司的資產收益率無疑將會進一步大幅下滑。
而僅以項目回收期計,杭可科技本次定增的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的回收周期明顯長于公司IPO擴建項目的預期收益。
以IPO擴建項目的預期利潤計,該項目的回收期約為1.74年(4.26/2.45);而以內部收益率粗略計算,在不考慮建設期的情況下,杭可科技本次募投項目的投資回收期為4年。
此外,由于近年來鋰電池產業(yè)項目投資的集中釋放,鋰電設備正處在行業(yè)發(fā)展“高光”階段。在鋰電池生產線中,前道工序成本占40%左右,中道和后道工序大致各占30%。其中,活化分容檢測類設備約占后道工序投資額的70%左右。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1GW鋰電池投資1.8億-2.2億元,其中具體到后端化成、檢測等環(huán)節(jié)對應的投資金額約為3600萬至4400萬元。
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從2017年不足150GWh到2020年接近200GWh,后端設備市場規(guī)模快速由60億元突破100億元大關。
上海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全球主要鋰電池企業(yè)產能合計約為418GWh。上述研報預計,2021-2023年,全球主要鋰電池企業(yè)的新增產能合計數分別約為215GWh、466GWh和443GWh。以上述數據計,到2023年,全球主要鋰電池企業(yè)的合計產能將超過1500GWh。
上述數據意味著,短期內而言,鋰電池的產能“競賽”和“過?!被蛟S依舊會成為“主旋律”,但當鋰電池產能擴張“熱潮”退去,鋰電設備公司將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周期。
根據定增預案,杭可科技本次擬募投的項目的計劃建設期為三年,按照上述投資計劃,公司最快要2025年才能完成本次募投項目的建設。當產業(yè)投資高峰“過境”,杭可科技大規(guī)模的產能釋放能否適應彼時的市場環(huán)境?
除充放電設備制造項目外,本次定增中,杭可科技擬使用3.03億元募集資金用于生產智能化及信息化技術改造項目(下稱“信息化改造項目”),2.52億元募集資金用于海外業(yè)務網絡布局及基礎研發(fā)、裝配制造中心項目(下稱“海外業(yè)務網絡項目”),上述兩項合計金額5.55億元,占本次募資計劃總金額的24.01%。同時,公司還擬使用4.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性資金。
根據定增預案,信息化改造項目的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用為2.74億元,海外業(yè)務網絡項目的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用為1.21億元、營銷及服務投入費用為8240萬元。
截至2020年年末,杭可科技固定資產賬面原值為4.47億元,期末賬面價值為3.61億元。以上述數據計,公司本次擬投入信息化改造項目和海外業(yè)務網絡項目的金額約為公司現(xiàn)有固定資產賬面原值的1.24倍。
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信息化改造項目和海外業(yè)務網絡項目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杭可科技的貨幣資金賬面金額為14.83億元,公司沒有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在扣除合同負債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不到40%。自上市以來,杭可科技的賬面資金十分充裕。
在沒有有息負債的背景下,杭可科技選擇募資近1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投資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技改、運營項目,公司的經營資產效率和資產收益率會進一步被攤薄嗎?
針對文中所涉及的問題,《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已向杭可科技發(fā)送采訪函,截至發(fā)稿未收到公司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