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軒
《蜀素帖》是米芾在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書成的絹本行書墨跡,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71行658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其鎮(zhèn)館之寶之一。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初名黻,號襄陽漫士、海岳山人等,為我國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曾任書畫學(xué)博士、禮部員外郎,禮部郎官舊稱南宮舍人,遂稱“米南宮”,為書法“宋四家”之一。米芾能詩善畫,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皆能,長于臨古,幾能亂真。精行書,尤得力于王獻之,體勢展拓,筆力渾厚爽勁。米芾可謂北宋書畫界的天才,其山水畫因大寫意之風(fēng),被譽為“米家山水”,書法被后世稱為“米體”。米芾一生個性狂放,每日沉醉于書畫,嗜石成癖,傳有米芾拜石、索硯、書畫造假等軼事,故世人予以“米顛”雅號。
書法有“宋人尚意”之說,宋人書法講求意趣個性。而《蜀素帖》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fēng)格,其筆墨和章法之間流露出的率真恬淡之氣,集意趣和禪學(xué)意境的雙重參悟,為米芾代表之作。
蜀素,本是四川之地的精良絲綢織物,上織烏絲欄,極為珍貴難得。友人林希家收藏蜀中所造精良素絹一卷,多次欲請名家留下墨寶,均因蜀素絲紋粗糙,不易受墨,滯澀難寫,無人敢于嘗試。等待了四十余年,終于遇到了米芾。米芾欣然入手,一口氣書自作詩八首,遂成絕美的書法長卷,并成為傳世名帖。
作為“宋四家”之一,米芾出生最晚,傳統(tǒng)功力、個人風(fēng)格卻似出蘇、黃、蔡之上。用今天的話說,米芾是唯一的“職業(yè)書畫家”。米芾自稱“刷字”,在其《海岳名言》中說: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臣書刷字”。米芾的“刷字”與蜀素相配,正可謂珠聯(lián)璧合。
《蜀素帖》既有其師法古人的地方,又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新之能。通篇精力彌漫,神采飛揚,用筆正側(cè)藏露,墨色濃淡相兼,線條形態(tài)、章法布局變化多樣。由于在絲織品上書寫,雖有較多干枯之筆,卻干而不燥,枯中見潤。突出的側(cè)鋒運筆,使線條爽利峻朗,醒目的提按頓挫,卻做到“細(xì)如發(fā)髭亦圓”,形成淋漓痛快的獨特風(fēng)格。字形在正側(cè)、偃臥、向背、轉(zhuǎn)折、頓挫中,形成動蕩搖曳、收放自如、疏密相對、剛?cè)嵯酀淖藨B(tài)。結(jié)字的欹側(cè)之美,不作正局,尤以左傾見長——這是米芾行書的獨特貢獻,而側(cè)鋒用筆則為“刷”字“八面出鋒”的獨到秘笈。恰如董其昌卷后跋所言:“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dāng)為生平合作。”
《蜀素帖》是第一個以書法材質(zhì)命名的字帖,因其材質(zhì)精美,保存完好,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書法被公認(rèn)為宋人第一,在行書上是王羲之與顏真卿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同一時代的蘇東坡對米芾的書法造詣評價很高:“米書超逸入神。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當(dāng)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贝嗽u千余年來,幾成定論。米芾傳世書作頗多。對于米字,歷代書家都是推崇備至,凡行書書家無不從中汲取營養(yǎng)。